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3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3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辣椒喜高温,发芽温度要在二十至三十度,低于十度干脆都不能发芽。计算天气就需要将夜间气温也考虑进去,夜间温度最低最低也要达到十六度左右,白天二十多度。
  宋福生说:“要看老天爷能否成全,目前看是六月前后才能种植,得九月上旬。”
  “这么晚?”
  “是的,大人。”
  其实这已经就是最快的了,宋福生心想:
  从种子撒进地里冒芽到长成,这可不是长成青辣椒就直接摘下吃。
  你又要种子,又要求我们交干辣椒,那就要等它长一长变红熟透才能摘,这需要时间吧?
  一批批摘下来还得晾晒呢,晒的干干的。
  剪开,种子也得全部留出来。
  这些都需要时间。
  毛俊易也急速在心里计算,宁可给宋福生多打出一些天数,也不能往少了算。
  那么就是从九月中下旬开始向各处运送,路途需要多久,十一月中旬能不能送到兵将们的手中。
  尤其是镇压更北面的游牧民族大军,那里天气极寒。
  是的,我们不仅要攻打前面,我们后方也要防。
  虽然这么多年与游牧民族一直井水不犯河水,用珠宝茶叶等从那里购马,那里也和咱们这里有些交易。但是谁知道游牧民族会不会趁乱扰我们边境,不得不防,那里也驻扎着很多兵将。
  “好,本官明白了。”毛大人示意其中一名文书给宋福生一个军需官的牌子,到时两面都要凭牌付货收货,然后示意文书再带宋福生去支出银票。
  宋福生听着这俩人对话,有点惊愕:什么银票?还给钱啊?
  毛俊易瞧见宋福生的表情突然有些意兴阑珊,认为自己,刚才或许还是有点看茬人了。
  原来在涉及银钱的时候,没有百姓会完全体谅朝廷,站在朝廷的角度去考虑难处。
  是,他知道那伙人的辣椒价,去小摊试吃过,在酒楼买过青椒,知道眼前这个年轻人卖的价格在六十至八十文上下,想必即便到了夏日大面积种植,只青椒也会卖到最低五至十文钱。
  就更不用说五斤青椒才能得一斤干红辣椒了,干红估计会卖到三十文到四十文上下。
  陆公子也有嘱咐,他们明年将面临把种子贡献给朝廷,那今年收购,就务必要给一个合理的价银。
  可毛俊易认为十文钱一斤,在他看来已经很公道。
  这就是陆公子嘱托了,要是没有陆公子,他老毛给普通百姓会压到三至五文,并且不会提前给。开玩笑,很有可能一直压着帐。
  要知道这里面还给免兵役了。
  他老毛永远认为,朝廷有难,匹夫有责,跟朝廷谈多与少?能提前给你,是考虑到你们这伙人别再因为没有流动银钱,再耽误往前线送货,挣钱是不是挣疯啦。
  就在毛俊易表情如常,可心里却已经对宋福生的印象往普通百姓身上转时。
  被文书带到门口的宋福生,忽然不走了,回身道:
  “大人,草民觉得会不会给多啦?朝廷眼下正是最难的时候,只需给草民等众人一些买牲口犁地的银两就行,两千五百两,太多了。”
  啥玩应,其他几位文书:“……”
  毛俊易:“……”
  “大人,而且草民还有话没说完,辣椒谈完,草民还有两样想呈给大人看。”
  宋福生解下身上的包袱,三种样品露出:这是鸡肉肉松,这是用牛奶做的奶豆腐。
  他举起最后一样黑乎乎的的样品,最后一个可厉害了:“大人,草民的女儿给它取名叫黑列巴。”
  为了制作这个黑列巴,茯苓最近一直在试做,忍着拉嗓子一直在试吃。


第四百五十五章 白面包除了白净好吃,其他就是个弟弟
  说起这个黑列巴,谁也没有宋福生感慨良多。
  他说他想奉献,为未来的安稳日子、为子孙后代,为前线出把力,一顿东琢磨西琢磨,纠结来纠结去。
  而他女儿,只是在劝他时表态了几句,转回头就化为行动。
  女儿的行动全部落在了实质上。
  女儿和他说,有考虑过方便面、压缩饼干等现代单兵口粮的制作,但这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
  一,费油。
  二,费细粮。
  即便做出来也不是给普通士兵吃的,是给将领吃的。
  将领真的需要他们操心吗?有国人的油茶等冲泡的细面食物。很多情况下,将领饿不着,队伍中最先受饿的永远是普通士兵。
  二,没有合适的外包装。
  像压缩饼干,运输没有火车汽车,完全靠人力推,路上运送时间太久,这样的饼干和方便面等口粮储存会发霉发潮。
  更何况,最重要的是没有抽真空机,没有压缩机,压根就做不出来。要想量产,是需要与之匹配的生产力水平,而这些工业化的机器,这里没有。
  女儿曾言:将脑中的想法到成为现实中产品的距离,爹,比我们逃荒的路还长。
  然后茯苓就开始重新细致地翻阅书籍。
  寻小米加步枪时代的口粮。
  得出结论,好多这里都有。
  像饼、盔,什么小米等等。
  像面茶米茶等还是那个问题,在少量缺粮的情况下,这些费油的食物还是给将领吃的。
  而饼、盔等等,也还是面临保质期的问题,它能挺十天不坏,它能做好后挺住两个月不坏嘛?它还需要埋锅造饭。
  假设十万大兵要是埋锅做饭,没什么事时,可以。
  那也足够壮观。
  逃荒路上,他们不是没埋过锅做饭,二百多口人一起也够热浪火光冲天。
  假设有战役一打就是连续几日呢,没空埋锅。
  所以女儿又去重新翻阅书籍,找生产力与古代差不太多,他们能做出来的现成食物。
  当重新翻阅到二战时期的书籍时,女儿就将目光锁定在苏军的口粮上。
  当时苏军前线差点断粮,苏国人民为了支援前线,更是穷苦到靠每日排队去领一小条这种黑列巴,一小条就能挺好几日饥饿,才活下来打败敌军。
  而且那地方太冷,有些地方压根就不适合耕种,当时缺粮极其严重,却很奇迹地靠着这种黑面包活下来几十万人。
  而凡是提到苏军这种黑列巴的书籍,每本书都是只用寥寥几句话介绍。
  最后总结出来就是:
  要发酵,就用边角料的粮食黑麦和麦麸子做就行,要做的很瓷实,要用最古老的烤炉烤制。
  如果缺粮很严重,这种黑面包里完全可以掺木屑,木屑是能消化的,完全没有问题,这样能用最少量的边角料粮食制作出更多的面包。
  保质期长达一年,极其便于携带。
  出发时,完全可以让士兵每人背上带走,不用埋锅做饭,打仗时饿了掏出来就吃。
  一长条黑列巴,竟可以供应八至十人吃一天。也就是说,一条这种黑列巴就是十个战士一天的口粮,且粗麦里含有大量的淀粉酶,麦麸子里的麸糠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生物酶。
  女儿当即就定了要做这个,连烤炉都是现成的。
  女儿当时还振振有词说:咱老祖宗有句话说的对,多吃五谷杂粮对身体好。这个黑列巴好,一日三餐,顿顿五谷。
  为了能做出来,女儿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因为这和做普通面包完全是两码事,正好相反。
  天天做,茯苓日日在烤炉房里研究,做出一块一块又一块,就为了做出最瓷实和砖头一样的效果,同时做完就扔屋里,就看哪种配方不坏,一炕的试验面包品,带着编号的。
  毛俊易大概是从宋福生脸上看出了郑重,能不郑重吗?那是他女儿对前线普通士兵的爱。
  所以毛大人真就率先接过黑列巴,使劲掰开一块,没等吃就酸臭味铺面而来。
  搞得毛俊易不得不确认道:“你给我看这个,是往嘴里吃的吧?”
  “回大人,是,您吃吧。”
  宋福生心里又不得劲了。
  你看,大人你也知道难吃吧。
  我闺女,却为了试验,吃了好些天。
  那么馋个丫头,天天吃口感非常粗糙,一咬非常硬,吃起来像过期变质的食物。和现代卖的大列巴完全是两码事,现代卖的就够酸臭难吃。
  就为了试吃出这东西到底耐不耐消化,是不是真的扛饿,吃完有没有十足的饱腹感,和吃几个馒头比,会延长饥饿感几个小时,最后会不会拉肚,第二天能不能正常排便。
  女儿说,别人试还不行,她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这样做出的食物才能放心赶明送往前线。别再给将士们吃的跑肚拉稀,那不成了帮倒忙。
  毛俊易一听,只能咬牙将酸臭的干粮塞进了嘴里。
  宋福生劝道:“大人,您使劲咀嚼,会发现越嚼越香,您要是使使劲将这一小块吃了,草民敢保证,到明日午时您都不会有饥饿感。”


第四百五十六章 最佳主角(一更)
  毛大人嘴里嚼着刚咬的那一口,低头还凝视着手里掰下的半块黑列巴。
  他忍着酸臭味,硬生生将手里的黑列巴全吃了进去。
  一口一口又一口,表情极其认真。
  牙口不好,就用唾液化开,囫囵往下咽。
  四名文书也围了过来,冲宋福生伸手要:“给我们也尝尝。”
  宋福生急忙将剩下的黑列巴递了过去。
  你一块,他一块,每人都掰了一块,站在毛大人办公桌前沉默地吃着。
  他们本不需要这样。
  可是此时心里涌动的东西太多。
  只因宋福生告诉了他们整个的制作过程。
  讲最开始,家里以前有开点心房的买卖,马老太糕糕兴兴店。
  家里卖的点心就是面包、蛋糕,独家手艺。
  现在不做了。
  然后由于自个提过,想为前面做些啥,让家里的小女听见,转回头女儿就去用独家手艺的烤炉,去研制这种扛饿的食物。
  四位文书认为:是宋福生太会说话了,太会煽动。
  因为随着眼前这人的讲述,他们好像看到了很多画面。
  一炕的这种黑点心。
  一个小丫头频繁出入烤炉房,认认真真笨拙记录做出每一块的配料,就怕弄混。
  一个女孩为了怕家人看见她艰难往下咽的表情,掰下这种拉嗓子的点心,偷偷躲在没人的地方试吃。
  还顶嘴。
  爹娘让她别吃了,小丫头说:“这是给前线兵士们吃的,他们都能吃,我就吃几天,又有啥可不能吃的。”
  四位文书:这人也不知是不是有意的,回的话要不是这么质朴,他们就不会当真。
  在这个部门当值,什么谄媚的话没听过。
  可这话,一击即中每个人的心口。瞧瞧大人,明显动容。
  是啊,在前面奋勇杀敌的将士们都能吃,他们又有啥可不能吃的。
  毛俊易咽下最后一块,喝了口茶。
  笑起来表情像极了曾经去路边摊吃饭的模样:“丫头叫啥。”
  “回大人,叫茯苓,宋茯苓。”
  “恩,茯苓?呵……好。”
  随后毛大人又笑着对几位文书摆手:“你们几个就别吃了,剩下这些我可有用处。”
  “是,大人,”几位文书也笑着退下,最后一位退下的工作人员还将黑列巴用油纸重新小心包好。
  “你说,这一块就能供应八到十人?一块就是八到十个兵士一日的口粮?”
  宋福生拱手:“没错,大人,在家里试过。准确地说,应是,吃了后不能说再吃不进去食物,但是不吃是没有太大饥饿感的,不会饥肠辘辘。”
  毛俊易点头,他最看重的就是这点。
  给某些特殊的队伍配备,能解决很大的问题。
  不过,得找人试,八至十人的普通兵士试吃。
  “这个又是什么?”
  “这个叫奶豆腐,但大人您看看,其实硬的也跟砖似的。只不过才出锅时确实嫩的像豆腐,这是放在外面冻的,草民捏下一小点儿,您尝尝?”
  毛俊易忍着饱嗝,“好。”
  接着四位文书又像刚刚一样在心里吐槽着:这人太会说话了。
  刚才说的是他女儿吧,这回又变成老娘了。
  而且与刚才的路数还不一样,云淡风轻的提及。
  听听:
  那人说,这奶豆腐可是家里点心买卖里的核心,其中有几种点心必须得用这个。
  点心房停工了,可是奶牛不管你那事啊,正常产奶。
  怕浪费,就想着这天,做好奶豆腐也不怕坏,就不停地做。
  无意中,家里孩子们说没粮吃了,就啃它,很扛饿。
  证明过,确实很扛饿,腻腻的,吃完浑身有劲还不冷,很神奇。
  所以,大人派人去寻时,老娘就拿出一大块追了出来,让呈现给大人。
  老娘说,甭管有用没用,拿着,呈给大人看看,万一呢,就为了这万一,也要与大人提提。
  家里老娘还说,就是费牛奶,牛还日日产奶,不用那牛奶也得挤。要是都做了送前面,能给省不少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