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

第218章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第218章

小说: 我全家都是穿来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族长说的没错。
  宋福生别说找十户人家了,目前他就是要找五十户给作保,村里人家也都能给按手印。
  因为在这里,大家很看重身后事。
  宋福生他们那伙人,甭管是做多大的买卖,甭管多有钱,村里的个别人家或许还会有微词。那是一种来自对逃荒人、对外乡人的偏见心理。
  但是在腊月二十九那日。
  宋福生他们为家乡的人烧了好多好多黄纸,让那些有可能成为孤魂野鬼的老乡们过个好年,这个行为,让任家村太多太多人打心眼里敬重。
  事实真是这样。
  任尤金和宋福生一到,好些户人家就说:“一猜你准会来,等着,这就给按手印。”都知道河对岸那伙人城里有买卖,不让进城买卖咋办。
  还有那热情的人家,趴在小地主家墙上问:“十户够没?我家老头子在家,也能给按。”
  也有张罗让宋福生进屋的。
  宋福生说不了,身上有孝,这就够不好意思的。
  没想到老翟家邻居,就是那户帮忙却被狼咬死当家的婆娘出来说:“进我家,我家有孝也不怕,下大雪,别在外面冻着。”
  与此同时,河对岸这头。
  宋茯苓、钱佩英、马老太,她仨特意甩开米寿他们几个孩子,来了四壮和牛掌柜的屋里,关紧门正说着:
  “奶,娘,这是,皇上,皇上死了吧。”
  马老太不想接受:“不能,别瞎说,皇上死,咱们得穿孝。”
  钱佩英坐在炕沿边,瞅了眼马老太:“现在和穿孝有啥区别?没听到那衙役说嘛,不能穿新鲜颜色的衣裳,不准挂红,不准这,不准那,如若被三十户以上共同揭发违令,征徭役多征仨名额,仨。”
  马老太仍旧犟道:“皇上死,得丧钟响,丧钟没响。”
  “奶,”倒是宋茯苓觉得自个离真相很近:
  “眼下啥情况,正过年,皇上真死也不敢响丧钟啊,这事不得捂着?最起码得让那些驻防大将军带兵赶紧回去吧?”
  马老太当即苦着一张脸:“那咋整,要是真那样,关城到正月十六,咱几家店怎办呀,收了那些定钱,货送不进去。”
  说完就带小跑去取定钱。
  只庆幸当时听了孙女的,没将定钱发下去。
  那时候孙女就说,没彻底挣到手的通通不算,你就是订出去也不算。这才没给定钱混到利润里。
  老太太在钱佩英和宋茯苓面前表现的很慌乱,几个店是心血。
  可当她来到蛋糕房,面对师傅们不知该不该做明日营业的蛋糕,面对那七位苦着脸快哭了送糕师傅们。
  她倒是咽了下吐沫,一脸镇定道:
  “都给我憋回去,我看谁敢哭。
  大初一的,别给我触霉头。
  送不进去点心,最后大不了就赔钱。
  将定钱想办法都还给买家,甭管到啥时候都得讲个信用。”


第四百一十七章 吓坏了(二更)
  得亏让任公信下台了。
  要不然就眼下这情况,干什么都需要有里正配合,只一个保书就能困住他们的手脚。
  也得亏在过年前那阵,马老太就和村里的几家大户婆娘关系处的混合,见面就说话,有那么些面子情。
  前有宋富贵,后有马老太。
  他们这伙人,虽然几次和任家村的村民撂脸子,见面也不怎么说话,但是有这俩人在,在村里的人缘明显好转很多。
  具保书出的极其痛快,也不那么害怕背后有人撺掇坏他们。
  即便这样,宋福生也在心里琢磨:
  到了家就要嘱咐孩子们,不准再去冰面玩耍,不准大笑,取消一切娱乐活动。别在这节骨眼上,出现犯说道的行为。
  那衙役可说了,三十户联名就可以举报。
  举报成功一家,就可以免了举报者家的一名被征徭役名额。
  而被举报那户,由于表现不好,往后征徭役就多出仨名额。
  家里要是不够仨壮劳力,就从近亲里挑,堂哥堂弟上,说白了就是在九族里挑,指定会让你跑不了,仨呀。
  “回去啊?”
  “嗳,撕对联呐,”宋福生再不是不爱搭理村民的形象,谁和他打招呼,他都冲人点下头。
  撕对联,撤红灯笼的。
  一路走,他一路和人说两句,怀里揣着热乎乎新出炉的具保书。
  大白胖娘们看到宋福生打河边过,正要张嘴。
  宋福生就主动道:“白嫂子,你家拉磨毛驴前面挡的红布也撤了吧。”
  “啊?”
  对于第一次主动打招呼的宋福生,大白很诧异,很惊奇。
  惊讶过后,就一拍大腿:“嗳!”
  大白脸上本都露了笑,又想起婆婆和她男人刚拎她耳朵特意叮嘱的“不准笑”,急忙憋了回。
  她是抿着嘴,硬生生压下笑容。
  不让笑,又不知该和宋福生再说些啥,只能转身就进院。
  给毛驴子红布撤下去吧。
  在大白胖娘们心里,三十户联名举报这事太损。
  这么大个村子,一个村里住着,一年到头的,谁和谁没拌过嘴?她就和好几十户拌过嘴。
  其实村里各家也都和大白想的一样。
  最被吓破胆的是任公信。
  他病才好些,又差些吓晕。
  大儿子任子笙去签保书还没回,任公信就一头栽到了炕上。
  任子玖和任子傲急忙问:“爹,你这是因为点儿啥,一听就能猜到是朝廷出了大事儿,咋还能给你吓成这样。”
  “嘘,嘘!”任公信吓得不轻,禁止家里人在这节骨眼猜测任何朝廷事,一点儿也不准提。
  等他俩儿子举手发誓保证再不敢瞎猜测后,任公信才打蔫道儿:“三十户就能联名,河对岸就占十五户,再加上任尤金那个老东西,他再撺掇撺掇……”
  任子玖,任子傲:“……”
  完了,他俩也跟着心慌慌了。
  那伙人不能吧?
  不能,谁有功夫搭理你们。
  宋福生到了家,迎接他的是套好的两台牛车,和带着家伙什的二十几名壮劳力。
  这可真是成长了,
  遇事爱哭哭啼啼的,眼下能憋住了,知道哭没用。
  本就不爱怨天尤人的汉子,更是知道遇事先想办法解决。
  宋福生老大欣慰。
  宋阿爷将各装有百两的兜子递给宋福生:“胖丫说的对,要是能进去城,拿这些银钱都买粮。”


第四百一十八章 心一凉
  宋福生得进屋换身衣裳。
  正过年呢,这身长袍指定是不适合赶车,进城,买粮之类的。
  外面从昨日起就开始下雪,一直到现在也没停,气温极低。
  要换上大棉袄二棉裤,扣上棉帽子。
  一边换衣一边问:“闺女都说啥了。”
  钱佩英正在垫从炕头上取来的热乎鞋垫,给宋福生垫上,闻言道:
  “说的可多了。
  跟她太爷爷说分两步走。
  订出去的辣椒酱和蛋糕,通通停工。
  预定咱辣椒酱的酒楼眼下啥样不知道,订出去的蛋糕更是别做了,没用,买家指定更希望能退钱。
  这种时候,送礼的不能送礼,开宴会的也不敢开,要点心何用?咱何苦非得挣人家后悔订蛋糕的那份钱。
  更何况就怕费力做好,最坏的结果是送不进去城,到时候还得搭本钱。”
  宋福生点头,闺女决定的对。
  辣椒还好说,那玩意不怕放,点心要是送不进去,白做,总不能自个吃,倒不如退钱省心。
  钱佩英也点头继续道:
  “我也是这么劝老太太的。
  还行,得说老太太确实比旁人更想得开。
  你闺女还和她太爷爷说,先拿公家的二百两去试水买粮食。
  劝她太爷爷,趁着下面各村大部分人都无法进城,咱们有个买卖的借口或许能混进去,甭管价钱多高,都买回存起来。
  要是等正月十六各村民都能进城了,只怕到时粮价会更高,还有可能会买不着。
  真出了大事,衙门就会控制粮。
  这对于咱们这伙人来讲,正月十六之前,是存粮最好的机会。”
  宋福生不得不说,闺女和他不谋而合。
  本以为到家得废话一番,结果闺女全给安排完了。
  “她爹,真是皇上或是燕王没啦?”
  宋福生一边系紧鞋带一边匆匆回道:“燕王的可能性小,毕竟他岁数小。君父、子民,父亡,全民才戴孝,应就是皇上。”
  “皇上这是死于心脏病吧?这也太突然了。”
  宋福生棉帽子一扣,小声道:
  “他死不死的,折腾咱们戴孝不要紧,我就怕往后更没吃没喝。
  看着吧,各个王爷就等着他死,燕王只要在这面敢登基,各路王爷就敢说燕王矫诏篡位,搞不好还会说爹就是燕王害死的。
  知道为啥封城嘛,甭管哪个年代,出大事,先收紧舆论,任何消息不得乱传,我猜搞不好燕王正在麻爪,应是挺突然。
  咱们怕就怕在,要是真打起来,往后别说没钱买粮,就是有钱也买不着,全部供给前线。”
  “三儿呀,”马老太拽开门,头巾子也戴好了。
  老太太带着点心订金,要和宋福生一起进城,宋福生没拦着。
  一是退定金的帐,只有马老太最清楚,二,也许她娘来回出入城门,比他还认识人多。
  老太太漏了话,四处看了看,一把拽住宋福生的手:“一会儿跟车的人多,娘就眼下和你说。三儿,娘和胖丫存了金子,你等会儿到了城里,别不敢下手买粮,二百两买完,我这还有。”
  宋福生摆手:“娘,这时候谁敢卖你二百两银钱的粮食?就是家里开粮铺子的,家里有老多亲戚,谁都不是傻子,都得先顾着自己。我能买回百两粮食就不错不错的,你自个先将金子放好吧,再说我也有银钱。今儿纯是去探路。”
  路上,宋福生一路赶车,作为最早出发的,却在半路就被任子苼家的几台马车超过了。
  也就是说,比他们快一倍。
  宋福生本以为等他们这伙人到了,任子苼那一家子应该早就进城,然而并没有。
  奉天城门口。
  排着老多马车了,任子苼家马车排在后面。
  全是所谓的“京官”呗,这些本在奉天城做官的,都被拦在门外。宋福生心里直凉。
  而且用守城官兵的原话就是:“少拿你的官帽压人,就是国公府回城,也得一个个审着进!”


第四百一十九章 进不去出不来(一更)
  古老的城门前,两条长长的队伍,都看不到尽头。
  就怨古代出行太费劲。
  不仅装主子,装吃穿、装喝、装用的,而且还要装好些奴仆。
  只一家的车辆就会排出去很远。
  而门口此时排着好些家,半天不挪一步。
  乌压压的天空下,又飘着漫天的大雪,雪越下越大。
  各家的管家和小厮,频繁往返于城门和队伍中,帽子上没一会儿就会变白。
  平日里,这些人借着主子光在外行走有几分脸面,此时却一个个佝偻着腰,不顾形象俩手插进暖袖里,冻到恨不得团成球。
  只跑一个来回,为问一句准信儿,鼻子估摸都被冻僵了。
  宋福生也排了有半个时辰了,手里用来当热水袋的水囊早已冰冰凉。
  今日的天气,用马老太的话就是:冷的邪乎。
  老太太可是日日往返送点心,早练就一身风吹雪打浑不怕的精神,却也说今儿格外冷的受不住。
  且老太太有些后悔,没听小孙女的拿炭盆子。
  当时她祖孙俩的对话是这样的:
  “奶,拿炭盆子,门口排队的时候烤烤火用。”
  “在城门口那过日子哪?排队烤什么火。”
  “那万一不让进,一排排到天黑呢。”
  “我呸呸呸呸呸,你可拜说啦,我本来就闹心巴拉。”
  再看看眼下,这可真是照孙女话来了,瞅这样,那些当官的搞不好就得一家家排到天黑,更不用提咱们这些老农。
  宋福生掀起门帘子:“娘,下车。”
  “干啥去。”
  “不能这么干等,去城门口听几耳朵也比坐这强。”
  “可是才喊完话,不让乱走。”
  宋福生先跳下车,到啥时候规矩都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让他们这些平头百姓乱走,让死守着排队,那些官家小厮却东一趟西一趟没轻了折腾。
  高铁头和大郎也下来了,宋福生却摆手道:“你俩别跟着去,高叔,郭老大,你俩跟我去。让我娘和高叔打头,岁数大的人到城门口,起码不能上来就巴掌撇子的,总得容说句话。”
  宋福生一手扯住马老太,一路迎着风雪往城门步行。
  中间听到好些家都着急进城。
  干啥买卖的都有。
  开油坊的,开茶庄的,还都是做稍大买卖的人家呢。
  应是都听到了信儿,不放心城里的店铺,大年初一的全赶了回。
  走了一多半时,马老太才后知后觉发现:那不是任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