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820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820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晚饭出来,王永珠的唇还有分红肿,虽然被她用凉水敷了一下,又用脂粉遮盖了,细看还能看出痕迹来。
  张婆子虽然年纪大了些,可眼神还是不错的,看了一眼,就别过眼神去。
  这年轻小夫妻,几个月没见,略微过了些,咳,也是能理解的。
  因为两人腻歪了这半日,算是勉强解了宋重锦的相思之苦。
  此刻勉强算是恢复正常了,先是对着张婆子嘘寒问暖了半日。
  张婆子心中好笑,自己这个女婿一贯是行事妥帖的,此刻倒是有几分心虚讨好的意思。
  不过当着一屋子人,自然要维护女婿的面子。
  也就笑眯眯的都答了,还问了几句宋重锦在家怎么样?
  一时间倒是其乐融融。
  只是饭后,王永珠倒是想陪着张婆子说说话,喝喝茶,也商量一下明日回去的安排。
  可架不住宋重锦那眼神就不由自主的往王永珠身上瞟。
  张婆子心里嘀咕,就跟那狼看到肉一样,眼睛都绿了,恨不得将自家闺女一口吞下去的那种。
  王永珠本就五感过人,被宋重锦这么看着,只觉得后背火辣辣的。
  忍不住侧过身去,瞪一眼宋重锦。
  他略微收敛一下,可没过一会子,那眼神,又直直的看了过来。
  王永珠也没法子,又尴尬又羞恼,连说话都有些打磕绊了。
  还是张婆子实在看不下去了,这当别人都眼瞎啊,还是当别人都是傻子啊?
  要是再留闺女在这屋里,只怕这屋子都要被女婿看着火了。
  没好气的摆摆手:“行了,行了,时候好早晚了,我也要歇息了,你们也会去找点休息吧!明日一早还要赶路回去呢!”
  王永珠一听就知道张婆子这是看出来了,所以给他们机会呢,当下脸就一红,有几分不好意思。
  倒是宋重锦,此刻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了,生怕张婆子反悔一般,飞快的起身:“那我们就不打扰娘休息了!我们先回去了!娘好生歇着,明儿也不用着急早起,我都安排好了,只管放心就是!”
  说着,拖着王永珠就要走。
  王永珠没好气的白了宋重锦一眼,再看张婆子看穿一切的眼神,只觉得面上发烧。
  张嘴想说点什么,被张婆子直接嫌弃的给摆手示意她们快走。
  然后就被宋重锦给拖了出去。
  回到屋里,宋重锦的眼神就没离开过王永珠。
  王永珠有几分恼羞成怒的将他给赶了出去,又洗漱了一番,换了衣服出来。
  宋重锦已经也洗漱好,换了一身家常的袍子,坐在灯下看书。
  听到动静,扭头看到王永珠出来,顿时丢下书,几步上前,一把将王永珠抱起,往炕边走去……
  一夜无话。
  第二日,张婆子早就醒了,可听着外面动静,闺女和女婿还没起来。
  她知道自己闺女别的还罢了,这方面脸皮薄,若是她起来了,大家都等着他们小夫妻,岂不是别人都知道了?
  因此特地在房里磨蹭了半日,听到那边隐约有动静了,这才起来,拉开门,让人进来伺候洗漱。
  这一夜过后,是个人都能看出来,王永珠脸色红润,眉目含情,娇艳欲滴,显见得气色极好。
  宋重锦神色平和中透着一点饕足,两人携手进来,坐下来吃早饭,一举一动,真是情意绵绵,看得人眼红心跳。
  一顿早饭吃得张婆子胃疼,辣眼睛。
  好不容易用了早饭,就要整理一下,准备出发了。
  驿站那边的,也早就准备好了。
  看了看天色,宋重锦将张婆子和王永珠送上了马车,这才翻身上马,示意出发。
  这一路,这塞北风光,看得京城来人,赞叹不已。
  如今正是塞北最好的季节,凉爽宜人,河水潺潺,官道两边绿荫葱葱。
  远远的,麦田金黄,一阵风吹过,麦浪滚滚,看起来就是丰收的一片景象。
  几个京城来的司农官员,身子都探出了马车半截,恨不得立刻钻到地里去看看去。
  好歹在宋重锦手下人劝说下,勉强忍耐住了。
  这从京城来的官员中,有一人几年前可是被派遣来过这塞北之地的。
  当初他还记忆犹新,这方圆几座县城,唯有临水城,因为地利,格外繁华些。
  其他县城都是一片荒凉。
  可这一路行来,这官道比当年不仅宽了,而且还平坦了许多,起码马车走上去,没以前颠簸了。
  要知道,当年坐马车,即使是管道,一天下来,那屁股也能颠麻木了。
  更不用说路边的麦田,当年他还记得,这路边好多地都荒着,而且就算是夏天,要么河水暴涨,附近都淹了。
  要么就是河道都露出来,远远的看到的麦田,也是稀稀拉拉的麦子,瘦弱可怜。
  哪里像今日看到的,这一路都一片塞北江南的好风光。
  偶尔官道上也有行人经过,有商人的车队,还有看样子就是本地人。
  看他们的衣着气色,虽然衣服还带着补丁,可气色却好了许多,不是那种黑瘦如柴的模样。
  再看他们眼神,也不是那种麻木的绝望的。
  经过他们的时候,还能听到他们说的话,商人都在讨论着,马上就要到赤城县的交易市场了,不知道这趟货,能赚多少钱?
  本地人也在感叹着,今年的收成看着就不错,是个丰年,可以不饿肚子了,说不得年底还能割上两斤肉尝尝。
  都充满了希望。
  话里行间,经常能听到他们提及宋重锦这位县太爷的名字,都充满了感激。
  京城的那些人,一个个心里有了数。
  等到了赤城县,看着如今的县城模样,别的人还罢了,只那个曾经来过此地的,惊呆了。
  其他人眼里,这赤城县虽然整洁,城墙结实高大,可并没什么稀奇的。
  唯有那个人,知道,以前的赤城县是什么样子,才知道这变化有多大。
  走进县城里,街道整洁,街上的行人,穿的衣服,比路上看到的更整齐些。
  路边有小摊,都摆放得十分规矩,而且这些小摊贩不管是卖什么的,都衣着干净。
  不时还有县衙的衙役几人一队,在街道上巡逻。
  看不到多少乞丐,偶然遇到一两个,也都是年纪大了,在角落里悠闲的晒着太阳,面前摆着碗。
  并不抓着人讨要,有人路过丢上一文钱,那乞丐也就行个礼,道个谢。
  无人给钱,那乞丐也不着急,很是自得其乐。
  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回家
  京城来的这批官员,并不是那种不通实务的。
  不说司农的那些官员,他们都是和土地打交道,知道天下老百姓活得艰难。
  一般情况下,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一年到头能吃饱穿暖,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从进入赤城县起,这些京城的官员,就感觉到了和其他地方不同的氛围。
  这里的百姓,满足而且自得。
  气色看起来也健康,人人脸上带着笑,一看就知道他们的生活有奔头。
  而不是像在别处看到的那些百姓,脸色总是带着几分愁苦,眉心的皱纹深得可以夹死蚊子。
  就算是笑容,也是带着愁色和担忧。
  心中就高看了宋重锦一眼。
  毕竟,若要百姓满足不愁苦,起码要衣食无忧,想来那小麦增产,应该没什么问题了。
  至于皇帝派来的,让考察开通商道和交易市场的官吏,则更多的关注在街边的店铺上。
  这一路行来,路上看到不少的商队往赤城县而来,可这进城后,这路边却不见商队的影子,心中倒是疑惑。
  直到马车一路往县衙这边行进,经过一条大街,就看到拐角处,路上看到的那些商队,都排着队,往里面走。
  忍不住就有人问:“那些商队排队在做什么?”
  旁边的护卫看了一眼,漫不经心的道:“那边是交易市场,这些南来北往的商队,都要到市场去登记。里面有仓库,有县衙组织的护卫队,一天十二个时辰看守着,这些商队到了咱们赤城县后,第一就是登记,然后租仓库存放货物。再到市场管理那里选摊位,签契约,签保证书,表示会遵守咱们市场的规矩。”
  “等到明日,他们就可以在市场上摆出自己的货物,进行交易了!”
  问话的几个官员,听了这护卫队解释,互相看了看,眼中都是惊骇之色。
  他们着实没想到,在赤城县这边,已经对交易市场规范到这个程度了。
  心中越发好奇了。
  只不过此刻天色已经晚了,晚霞满天。
  街道上玩耍的孩童,有被爹娘揪着回家吃饭了的。
  也有贪玩的,还躲着不肯回家,远远从巷子深处传来:“二狗子——回家吃饭了——”的声音。
  孩子们嬉笑着跑远了。
  路边的店铺都陆续关门,唯有几家客栈,门口点上了亮亮的一人高的大灯笼,吸引着外地来的客商。
  此刻城中最热闹的就是客栈和酒楼,几乎是灯火通明,不停的有客商勾肩搭背的走进去。
  自从赤城县的交易市场慢慢做起来后,这县城多了好几家酒楼和客栈。
  天南海北的各色特色吃食,还有大厨,都被请来,或者是被客商自己带过来,在此地落下脚来。
  各处的客商都喜欢在酒楼里,选一间雅间,然后约上生意伙伴,大家吃吃喝喝,谈谈生意,联络感情。
  宋重锦在赤城县最大的酒楼也预订好了最大的雅间,驿站也已经为京城官员们安排好了位置。
  先让人将王永珠和张婆子送回家里去,宋重锦却约着京城的官员去酒楼,给他们接风洗尘。
  王永珠和张婆子回到县衙后面的院子里,早几天,宋重锦就已经算着日子,让下人们将院子彻底的打扫了一番。
  如今正是入夏时节,院子里的花草繁盛,赏心悦目。
  见到王永珠和张婆子,家里留下的下人,都在院子里迎接见礼。
  回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屋子里,大家都忍不住放松了下来。
  谷雨和立夏先去打了热水来简单的洗漱一番,热饭热菜就已经端了上来。
  其他跟着一起回来的人,王永珠也早就让他们下去休息了。
  此刻见了饭菜,又追问了一句,知道,已经给他们送过去了,这才点点头。
  用了饭,两人知道宋重锦没这么早回来,干脆就坐在葡萄架下。
  一边叫上石头来,问这几个月里,家里和外头生意的情况。
  石头也早就准备好了,等王永珠一问,就一五一十的汇报着。
  这几个月里,因为王永珠和张婆子两个女眷不在家,宋重锦每日大部分时间,都在前头衙门办公,晚上也就回来歇上一宿。
  饭都是在前头和简先生他们一起吃的,后院里,那些粗使的婆子和丫头也就白天允许在后院打扫院子,到了晚上,就会要求她们回家去。
  只留下侍卫们巡视,因此确实没什么可以汇报的。
  倒是外头的生意,这几个月来,利润颇丰。
  尤其是她和沈氏一起办的那个绣庄,因为那件百家衣得了皇后的青眼,后来王永珠又要求沈氏绣了几样,快马加鞭送到了宫中。
  不仅皇后喜欢,就是皇帝也称赞了几句。
  又有王永珠在中间周旋,当初沈家被贬,如今又重新得了宫中的看重,被列为了贡品。
  有了这个名声,绣庄的生意,真是一日千里。
  这些商人们,本就消息灵通,得了这消息,又知道这绣庄后背的靠山,可是赤城县太爷的夫人。
  更有消息灵通的,知道这位县太爷可不是一般人,那是卫国公的世子,他的夫人可是世子夫人!
  这是何等粗的一条金大腿!此刻不抱,更待何时?
  更不用说,这绣庄出品的绣品本就十分精美,平日里都很抢手。
  如今有了贡品的光环加持,就更不用说了。
  抢一件到手,不管是回家去珍藏,或者是送人,或者是带回西域去,一说是大楚的贡品,皇后和皇帝亲口称赞过的,起码身价百倍啊!
  现在绣庄里,沈氏出手的绣品,那真是一件难求。
  就是沈氏调教出来的那些小绣娘们,有几个颇为出色的,如今绣出来的东西,也颇有几分意思了。
  王永珠露出一个笑脸来,当初她邀请沈氏一起办绣庄,一是真看中沈氏的手艺,二来,也答应过有机会让沈家针法重见天日。
  如今总算没有辜负沈氏的一片期望。
  想来如今沈氏,应该有脸昭告沈家的列祖列宗了吧?
  再想起张婆子说的,如今沈氏和吴中宝感情倒是不错,忍不住就问了一句。
  石头倒是乐了:“如今这吴大人,倒是跟以前倒了个个!天天早上送沈夫人去绣庄,下午又亲自去接。简直都成了咱们赤城县的一景了!”
  
  第一千六百六十二章 醉后吐真言
  王永珠想象一下以前吴中宝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