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810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810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届的太医要么不行!要么就是大儿子太没用,对太医院太医的掌控不够,让他们生了二心。
  一面又恨不得肋下生出双翼来,飞到京城去,看还有没有挽救之法。
  日夜悬着心,连年都没过好。
  好容易熬到了正月初五,估摸着最迟皇贵妃也该发动了,若是一尸两命,恐怕皇上震怒,这要是有什么不好的消息,邸报也该传下来了。
  可一直都没动静,等到正月初十,才看到邸报上提了一句,皇贵妃平安诞下九皇子。
  杜老太医才松了一口气。
  然后杜仲景的信随后送到,说明了当日的情况和经过。
  以杜老太医大半辈子在宫中浸润,自然看得出来字里行间的重重杀机和情况危急。
  还好王永珠那丫头,福大命大,运气好,又有些稀奇古怪的手段,倒是平安度过来了。
  后来也没少在秦老爷子面前吹嘘,自己这关门小徒弟如何的惊才绝艳,如何的力挽狂澜,如何的临危不乱,如何的从阎王手里抢人命可此刻见了王永珠。那些得意吹嘘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就是恨不得将这小徒弟揪过来抽一顿的怒火。
  王永珠哪里不知道杜老太医为啥生气,当下十分老实的认错,又赔了不是,还舔着脸,十分小意的吹捧了半日,才将杜老太医安抚好了。
  杜老太医剩下的那点子气,本就不多,被王永珠这么一讨好求饶,哪里还崩得住?
  胡子一翘,努力板着脸:“行了,去把你那日行医的心得,还有发生的情况,如何处置,一一都写下来。”
  王永珠老老实实的到书桌边,拿起笔来,慢慢的写着。
  杜老太医坐在一边喝茶,一边道:“这几年,我闲着无事,将历年来,手里医治过,见过的疑难杂症,奇怪的病症,都一一编纂成册。还从老秦头那边偷了一些案例,都记录好了。”
  “皇后和九皇子这样的情况,虽然少见,可也难得。记录下来,若是以后再遇上这样的情况,也不至于耽误了!”
  等王永珠写完,杜老太医接过来看了看,琢磨了一会,才将那张纸叠好,收了起来。
  一面用从怀里掏出一本小册子来,丢给了王永珠:“这是我编的册子,就誊抄了两本,你一本,你大师兄一本。没事好生翻看揣摩揣摩,别以后见到这些病症就慌了手脚,丢了我的脸——”
  王永珠恭恭敬敬的接过册子,册子极为朴实不起眼,上面就写着:疑难杂症汇总,几个大字。
  放开里面,都是各种闻所未闻的病症,病得奇怪,治疗的方法也十分的奇怪。
  吴老倌的那个病例也被写进了册子里。
  这是杜老太医毕生的心血和行医经验,在医者眼中,这和无价之宝无异。
  虽然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王永珠拿在手里,犹如千金重。
  仔细的将册子收好,王永珠给杜老太医行了个大礼,十分诚恳的道:“请师父放心!弟子定当熟读这些案例,不辜负师父的一片深恩!”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意有所指
  杜老太医知道王永珠这个关门弟子的,听她这么说了,自然也就放心的很。
  最重要的事情已经说完了,杜老太医知道,这次王永珠经过荆县,他们师徒见上这一面,也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
  尤其,他年事已高,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到下一次见面。
  当初想的是,这本册子编写好之后,会托付一个可靠的渠道,给王永珠送过去。
  没想到还能有机会,亲自交到她手里,自然是再无一丝遗憾了。
  当下手一挥:“行了,难得回来一次,你师娘特地给你准备了一桌子好吃的,可得好好尝尝!”
  王永珠犹豫了一下,有个问题想问,又有些顾忌。
  杜老太医看在眼里,皱起眉头:“行了,有什么话就直说,吞吞吐吐像个什么样子?”
  王永珠不好意思的一笑:“师父,我就想问一下,当今陛下是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当年的三皇子的病——”
  杜老太医脸色一变,条件反射的先看了看屋子四周,然后压低了声音:“你突然问这个做什么?”
  王永珠苦笑:“陛下行事,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次我虽然救了皇后和九皇子性命,可封赏推迟了几个月才下来。而且我进宫觐见皇后娘娘的时候,遇到陛下,陛下私下命令我回到赤城县后,要去草原王朝那边替他寻一个人。”
  “虽然说君令如山,可我心中总是担忧!再者,接下来,草原开通商道一事,由宋大哥主管,责任重大。我这不担心,若是将来有个什么不妥或者错漏之处,陛下会不会——”
  剩下的话不用说,杜老太医自然明白。
  “担心也就罢了,可你为何问起当年的三皇子?”杜老太医直接问道。
  王永珠坦然道:“因为我这次去京城,倒是打听到了一些当年齐家的事情,听说当年齐家的大小姐齐乐在那场宫宴后暴病,而三皇子据说也得了风寒,不过是区区风寒,怎么会就去了——”
  杜老太医神色凝重,眉头紧锁,好半日,才开口道:“当年我未曾出师,只跟在我父亲身边做个小药童,打些下手。关于齐家那位大小姐的病,据说是回去就不行了,倒是没请宫里的太医,只说没撑两日就没了。”
  “至于三皇子——”杜老太医停顿了一下,才压低了声音:“他并不是得了风寒,而是中毒!”
  中毒?王永珠的心猛然一跳。
  “中的毒药本没有那么快发作,三皇子气急攻心,导致毒发,当场吐血。送回府后,太医院的所有人都被叫去诊治。各种药材流水一般的送入三皇子的府第,只可惜,也只让三皇子多活了一个月,就无力回天了!”
  “三皇子中毒一事,宫中讳莫如深,上面下来缄口令,没有谁敢多说一个字。据说三皇子时候,当初三皇子府一批伺候的人都殉葬了,就连太医都被砍了两个。”
  “对外只说三皇子是得了风寒,不治而亡。时间久了,也就没人提起了!”
  杜老太医说完后,忍不住交代道:“宫中隐秘阴私之事太多,切莫涉足其中。要知道,能在宫中活下来,最要紧的就是少看少听少说!”
  “本来你救了皇后和九皇子一命,就已经牵涉其中。也幸好,重锦的任地在千里之外,只要你离开了京城,倒也就摆脱了。切记,以后千万莫要随便参与其间!”
  字字恳切。
  王永珠知道杜老太医是真心为她好,才这般叮嘱。
  慎重的点头答应了。
  杜老太医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只是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只道:“以后行事切记,要小心再小心才是!”
  说完,不等王永珠回话,就换了话题:“行了,时候差不多了,该吃饭了!”
  起身先走了出去。
  王永珠总觉得杜老太医这话是意有所指,只不过想不明白他是指什么,也不好意思问,只默默地跟了出去。
  午饭果然如同杜老太医所说。都是荆县本地的特色菜,又大都是王永珠爱吃的,一看就是下了心思的。
  不说王永珠吃得舒心,就是张婆子也是胃口大开。
  饭后,漱口后,大家捧着茶坐到花厅,张婆子还感叹道:“这好几年没吃到家乡的菜了,平日里倒是不觉得,今天吃上这么一口,别说,到底是年纪大了,差点出丑——”
  齐夫人最是知道这个滋味的,她本是京城人,从小就在京城长大,吃了一辈子京城风味的饭菜。
  临到老了,跟着自家老爷回到这荆县,虽然带着用惯了的厨子,食材什么的,也都从京城那边运来,可到底风土不同,就连水的滋味都不一样。
  做出来的那个菜,看似跟以前一样,其实总有细微的差别。
  张婆子这话算是引起了她的共鸣,两人很是感概了一番。
  才说起正事来。
  齐夫人将这几年的帐目一并都给王永珠看了。
  当初王永珠留在荆县的铺子,还有庄子和花田,每年也有不少的进项。
  这些收入,都依着王永珠当初留下的话,继续置办庄子和花田什么的。
  几年下来,这庄子置办了两三个,花田更是增加了好几百亩。
  不说别的,就这些花田和庄子,每年只种专供红袖添香脂粉所需的鲜花和各色草药,收益就比那些只种庄稼的庄子还强许多。
  齐夫人要说的不是这些收益,而是另外的事情。
  她这两年,倒是有些精力跟不上了,毕竟年岁大了些。
  再加上杜老太医也是年事已高,虽然两人都保养的不错,可手下的摊子越铺越多,要处理的事情也多。
  平日里还好些,到了年底的时候,真是忙得不开开交。
  再者,因为红袖添香的生意越做越大,对各色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多,加上齐夫人给出的价格公道,有些人一合计,这种花比种粮食还划算些。
  因此一些人,将自家的旱地,山地,都改成了花田。
  若不是朝廷有规定,良田必须得种粮食,不得做他用,只怕这荆县周围的田地都要改成花田了。
  可这样一来,他们每年需要上缴的粮食就不够了,得到别处买去。
  因为这样的人家不太多,倒是还看不出来什么。
  可齐夫人和杜老太医却很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隐忧。
  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防患于未然
  若是任由这般下去,只怕将来荆县附近周围百里,恐怕都要以种花为主了。
  到时候家家户户缺粮,那可不是个小问题。
  就算能买到粮食,可都依赖购买,那粮食涨价怎么办?
  要么百姓买不起粮食,引起大乱。
  要么粮食产量逐年缩减到情况,被朝廷注意到,要知道当今朝廷,还是以农业为本,天下百姓大多辛苦一年也就混个混饱。若是让朝廷知道,因为红袖添香,导致百姓不种粮食而种花草,决计落不着什么好。
  就算红袖添香有皇后撑腰,恐怕也不行。
  搞不好,还要成为别人攻击皇后的把柄。
  其他的参与其中的人,比如杜家,比如王永珠,比如历九少,恐怕更落不着好。
  防患于未然!
  因此老俩口琢磨了许久,决定缩减红袖添香在荆县这边制作的份额,将制作的基地转移到京城那边去。
  如今历九少背后有着皇后撑腰,皇后又生下了九皇子,不出意外,起码十年内,位置稳稳当当的。
  有皇后在,红袖添香就是在京城脚下,也无人敢打它的主意。
  更重要的是,京城附近的庄子,山地,大多为官宦贵族家所有,他们的庄子平日里产出,粮食所占的比例也不大。
  若是用作花田,影响不了百姓的生计,倒是再合适不过。
  更何况,红袖添香在京城附近制作的话,运输到其他各地,也更为方便快捷。
  只不过这是老两口的想法,肯定还得经过王永珠他们的同意。
  他们本是打算着给王永珠去信的,如今王永珠回来了,正好。
  王永珠听了这话,还没说话。
  倒是旁边的张婆子连忙点头:“你们考虑到很是,除了那些大富人家,谁家里有点田地,不想着多产两石粮食,一家人能吃的饱穿得暖就是老天保佑了!”
  “种花草虽然能挣钱,可也不过是过日子的些许填补,哪能真当一家子的主业?风调雨顺还好,若是遇到灾年,拿着银子都没处买粮食去,那可怎么办?老话说得好,家里有存粮,心中才不慌!也就是那些没经过灾年的,才被那眼前那点子银子钱迷了眼,等遇到那不顺的年景,就知道厉害了!”
  一面就扭头说王永珠:“闺女啊,你得好生谢谢你师父和师娘!他们这是一心为你们打算啊!若不然,等真出了什么事,那可就糟了——”
  张婆子活了这么些年,大多时候,年成不好也不坏,大家辛苦一年,混个肚子不饿,也就是老天照顾了。
  难得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景,多打几石粮食,那真是上上下下都高兴,到年底都要酬谢老天爷开眼。
  也曾经遇到过灾年,或者发洪水,或者是干旱,那日子,都不敢回想起来。
  七里墩靠着大黑山,就算灾年,靠着冒险进山去寻些吃的,倒也能熬过去。
  可她是见过流民的,成群结队的流民,拖家带口,从几百里外,一路乞讨而来。
  一个个饿得骨瘦如柴,看到吃的眼睛里都能冒绿光。
  能为了几斤粮食,就能卖掉一个十来岁的黄花大闺女。
  也能为了一口吃的,父子夫妻子女翻脸成仇。
  七里墩地处偏远还好,流民倒是很少能走到他们那里去。
  可是在石头镇上,她曾经见过。
  镇上的街上巷道里,随处都是流民,就那么躺在地上,男男女女都目光呆滞无神,失去了精神气。
  那些流民的孩子,要么奄奄一息的躺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