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652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652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好好给个教训,这等咱们走了,还不知道要捅出什么篓子来呢!”
  宋重锦和王永珠忙点头表示受教了。
  这才又说起三日流水席,还有请唱大戏的和划旱船、踩高跷的事情来。
  张婆子一听来了精神:“是得这么热闹热闹,从我记事以来,这十里八乡就没有这么热闹,这么大场面。我得找那几个老姐妹唠唠去,我记得逢年过节,还看到有那什么蚌壳精什么的,到时候一并都请了!”
  说着,揣了包瓜子,出门溜达着找老姐妹聊天去了。
  这边屋里没人了,宋重锦才道:“江家那事情,若真让人将那两兄弟给送到牢里去了,也确实过了些。毕竟他们也还没造成大恶!他们虽然有歹心,那些上当受骗的也未必都无辜。”
  “想来也有暗怀鬼胎,借着我这名头办事的;也有想借着这江家兄弟,跟我攀上关系的,只要将被骗的银子钱还给他们,再教训一二,也就是了。”
  “不然别的也就罢了,就怕真不饶江家兄弟,江家那边妻离子散,三嫂恐怕心中有疙瘩。再者,为了金盘他们兄弟着想,将来若真能中举,这有两个入了监牢的嫡亲舅舅,恐怕也是污点——”
  这才是最要命的地方!
  王永珠自然也明白。
  听宋重锦这么说了,知道他是体谅自己,也是为了王家考虑。
  只得道:“我也知道,就算为了金盘他们几个孩子,这江家兄弟还得放了才是。只是不能就这么轻易的放了,不然他们也得不到教训。”
  “且先在镇上多关几日,吓吓他们,也让三嫂警醒警醒,不然太快就放了,三嫂和江家都得不得教训,将来怕还要做耗!”
  宋重锦点点头:“你放心,我先前已经休书给了镇长,让他先只将人关在镇上,后期如何处置,等我这边的决定。也让他当着江家兄弟一定要将事情往严重了说,那镇长是个聪明人,听姚大他们回来一说,就知道他心里清楚了,肯定能办妥的。”
  王永珠知道宋重锦轻易不夸人,既然这么说,那就是心里有数,也就放心了。
  七里墩里正那边到镇上的人,也回来了,连口水都没喝,就直奔里正家去了。
  将在镇上的所见所闻,一五一十的跟里正一说,里正的心一紧。
  这宋大人是动真格了!
  其他几个族长听说打听消息的人回来了,也匆忙赶来,听了那人的汇报,一个个的心也都凉了半截。
  都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他们身为宋重锦的乡亲,也没想着借太多的光,可这宋重锦也太未免大公无私,洁身自好了吧?
  这是告诫乡里乡亲的,别想着借他的名?
  那他这大人当得有啥好处?好歹他中了举人,名下还能挂几家,免赋税呢。
  还是里正稳得住,吃惊过后,倒是定了心:“这样也好!咱们七里墩好不容易出一位大人,若是上头无人,倒是要谨慎小心才行。若是因为这些小事,被人抓了把柄,丢了官职,那才是事大。”
  “我倒是觉得咱们七里墩,只要有王家在,宋大人能真不管?能庇佑咱们一村平安就足够了,就不要贪心了!想想别的村,咱们就知足吧!”
  “再想想以前,没有宋大人的时候,咱们村是啥样?咋滴?莫非人宋大人还该咱们欠咱们不成?大家摸着良心说,当初宋大人落魄的时候,你们谁正眼看过人家?谁帮过人家?”
  “如今人家飞黄腾达了,没记旧仇,还看在王家的份上,对咱们村颇为关照,就已经不错了!倒是养大你们的心了?好不好的,人家是官,真惹急了,人家一开口,咱们这满村人都不够看的!”
  “你们的小心思,我都清楚,趁早的一个个都给我打住了!听到没有?若是让我知道谁因着这个,说些不该说的,干些不该干的,别说宋大人,我第一个出来,将他赶出七里墩去!”
  “我们七里墩要不起这样眼大心空没成算的!你自己想死,别拖累我们七里墩这么多人!”
  里正到底积威甚重,一席话下来,几个族长都垂下头不敢再吭声了。
  里正见将几个人给说服力,自己也松了一口气。
  又招呼着几个族长,将接下来村里要办的事情,商量好了,各人都领了一桩差事,才散了。
  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三日
  宋重锦他们回村后,没出两日,这附近十里八乡都知道了。
  也知道他要在村里办三日的流水席,请村里的人去吃,还要请唱大戏的,划旱船的来热闹热闹。
  顿时几乎整个石桥镇附近的村子都轰动了。
  多少年没有过的盛事啊。
  不说那孩子们,听了这消息,就已经互相结伴,商量好了,等七里墩开流水席,唱大戏点那日,去七里墩看看热闹去。
  要是机会好,看能不能蹭上一桌流水席面吃吃,沾沾喜气。
  村里这几日,村里男女老少,都忙得脚不沾地,为了流水席做准备。
  一应的米面菜蔬,各种调料和用油,都是姚大带着人,流水一般拖回来,王家的院子里都堆成了小山一般。
  又找屠户定了十来头猪,将村里多余的鸡鸭鱼,菜蔬什么的都买了下来。
  一时,村里人人脸上笑开了花,只夸宋重锦和王永珠阔气,会做人。
  好不好的,每家因为这个,都多了点收入,银钱在手,谁不满口的好话。
  就连帮起忙来,也是不吝啬那把子力气。
  男人们有在外头,用泥巴石头垒灶头的,也有上山打柴火的。
  各家的桌椅板凳,锅碗瓢盆都拿了出来。
  沿着宋重锦的那个院子外,顺着村里的道路,一直快摆到了村口。
  除了从镇上请来了的掌勺大厨外,村里会做饭的女人们,也都上阵了。
  其他的女人们,都忙着摘菜,洗菜,淘米做饭,发面蒸馍,还有切菜配菜的。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一边做事一边笑着谈天说地,比自家办喜事还高兴。
  到了时间,一大早,油锅一开,煎炸蒸煮,香味在整个村子上空弥漫不去,馋得孩子们一个个都围着灶头打转,不忍离去。
  村口大槐树下,已经搭好了戏台。
  请来了好几班的唱大戏的,头一晚已经在村里住下来了,此刻已经装扮整齐,在台上咿咿呀呀的唱了起来。
  村里的老人、男人们,还有大些的孩子们,已经搬着自家的凳子坐在台下,听得如痴如醉。
  早就得到消息的附近的村民们,离得近的还好,天一亮就赶来了。
  那些离得远的,半夜就起床,点着火把,一村的人,相约好了,一起摸黑翻过几座山,浑身都是露水,终于在太阳出来之前,赶到了。
  他们倒也知道,这是七里墩的主场,不敢去挤在前头,只在后头抢位置。
  什么树上,石头上,还有人家的矮墙上,都爬满了人。
  等到了中午时分,流水席开席了。
  那唱戏的有好几班,轮着去吃饭,一个个看着桌上,大碗的肉,整条的鱼,满满当当七八个菜,馍馍米饭管饱,吃完还有茶水管够。
  这些走村串巷唱戏的戏班子,说实话,也着实艰苦。
  常年风餐露宿,走到一处,看到人多的乡镇,就自己搭个台子,吸引路人给些赏钱,能吃饱就不错了。
  很少有机会被人请着去唱戏,尤其是伙食还这么好,都管够!
  一个个一边拼命往肚子里塞,心里都暗自下决心,在七里墩这场,一定得唱好,才对得住主家这招待。
  唱戏的肚子里有了食,也有了力气,那一个卖力啊,听得在场的人忍不住拍巴掌,今儿这戏,出彩!比以前听的那些都有劲!
  本村的村民到了饭点,也就轮着去吃了流水席,再跑来听戏。
  那外村的人,有的带了干粮,就着七里墩放在戏台子旁边的茶水,也就凑合一顿了。
  没带的,或者那些孩子们,闻着那风吹来的饭菜肉香,哪里还忍得住,肚子里咕咕直叫。
  被姚大和石头看到了,回去就跟王永珠和宋重锦说了,“大人,夫人,这来的人多,小的看,大部分都是打算饿着听一天戏又走回去的——”
  话没说完,王永珠就道:“我知道了,你带人去说一声,来者是客,只要没吃饭的,都能去吃席!只是要劳烦你们还要多准备些粮食才行,不然恐怕不够!”
  姚大和石头经过了荆县那一日,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听了王永珠的吩咐,径直下去,一面通知那些外村的,也能吃上热菜热饭,一面又派人去采买东西。
  外村来的听了这话,一个个忍不住念佛!
  本以为不过是碗热饭或者几个热馍馍,就知足了。
  没想到,到了桌边一看,桌上还是八个菜,有荤有素,也是二和米饭,还有二和面的馍馍。
  跟七里墩的人一个待遇。
  那个感激啊!尤其是好多,家里几乎一年到头见不到荤腥的的孩子们,那还真是眼睛里都冒出绿光来了。
  上了桌子,一个个就跟猛虎下山一般,横扫桌上,很快就盘光菜光饭光了!
  那盘子上的汤汁都被舔了个干净,骨头都没舍得吐,嚼碎了给吞了下去。
  有那知道些廉耻好歹的,中午吃了这一顿,到了晚上,看天色差不多了,再舍不得,也咬着牙回家去了,总不好这样沾主家的便宜。
  有那脸皮厚的,干脆的吃了晚饭还不走,反正晚上这戏班子也还要唱上两场才休息。
  就直接听完了戏,就在村口的稻草柴火垛旁窝了一夜,如今晚上天还不算冷,倒也对付得过去。
  第二天一早,又跟着吃席面。
  到了第三天一大早,那些划旱船,踩高跷和蚌壳精、打莲花落的,都到了。
  一个个装扮起来,花红柳绿,脸上涂得红红白白的,先到宋重锦的小院门口,又唱又是闹的,满嘴里都是吉祥恭贺之词,加上围观的人群,好一顿热闹。
  宋重锦也开着院门,微微笑着看了一出,让姚大给了赏钱,才又到王家门口去。
  这样一家家的,大方的给赏钱,或者直接给一碗米或者半瓢面的。
  小气的,一个鸡蛋也使得。
  从早上一直闹到了下半晌,整个村里都跑遍了,这才算完事。
  那边几个戏班子轮着唱了三天,也都累得不行了。
  到了晚上,吃了晚饭,姚大带着赏钱过来,每个戏班子十两银子,加上这几日看戏的时候,还有人打赏铜钱,倒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了。
  让他们晚上就不用唱了,好好歇上一晚上,明儿个送他们去镇上。
  几个戏班子的老板感激不尽,只感叹自己遇到了好主家!这宋大人这般体谅大方,回去后,也得供个长生牌位才好!
  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大开眼界
  倒是那些外村的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毕竟这几日,有大戏热闹可以看,每日三顿还能吃得比在家还好,肚子里都装满了油水。
  这样快活的日子,才三天就没了。
  忍不住就有人嘀咕,说什么这大人也忒小气了些,才三天的流水席,要办就办大点。
  怎么也得十天半个月的流水席不断,才对得起这身份不是?
  这番话,一说出来,就被七里墩的人给怼了回去。
  脾气暴躁,嘴皮子利落的几个妇人,直接指着他们的鼻子就骂了。
  说他们不要脸,端起碗喊娘,放下筷子就骂娘!本来这是他们七里墩的喜事,流水席也是请七里墩的乡亲吃得。
  还是人家大人和夫人心肠好,见他们这么大老远的来看戏,吃喝不方便,才说来者是客,跟着一起吃席面沾沾喜气。
  白让他们吃了喝了两三天了,大戏看着,也没见那有良心的帮忙收拾下桌子,去洗个菜啥的。
  还真当拿自己当客人了?连根茅草棒子都没带,就扛着几张嘴白吃的人,还有脸挑三拣四?
  趁早麻溜的滚回他们自己的村里去,他们七里墩不欢迎这样的白眼狼!
  骂得这些人灰头土脸的,还有人想辩解两句,被金罐带着孩子们,吐口水,丢石头,将他们赶得远远的了,才罢休。
  杜使君一言难尽的跟在孩子们后头,看着这一幕,真是大开眼界。
  在他的心目中,乡下人都淳朴老实,尤其是开头几天,他跟着金罐他们在村里走动,见到的男人们,看到他都憨厚的笑,搓着手不知道说啥好。
  女人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见到他就脸红,年纪大些的看到他,也都是笑眯眯的,夸他长得俊,间或往他手里塞一个煮熟的鸡蛋或者两颗青果子什么的。
  他就一直以为这七里墩真如同陶渊明所说的桃花源一般,人人皆淳朴,如同小师姑三嫂那么糊涂的人少。
  可就刚才,他眼睁睁的就看到,昨儿个还特慈祥,夸他长得俊,塞给他一个煮鸡蛋的慈眉善目的大婶,一下子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