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648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648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这院子本就不大,他的房间就在张婆子的房间隔壁,虽然隔着一堵墙,可也听了个七七八八。
  等人走了,他才出来,有好多问题想问,又不好进去,正在门口发呆,就被王永珠给叫了进来。
  王永珠见到杜使君的样子也不拐弯抹角:“有什么想问的,说吧?”
  杜使君咬咬牙:“小师姑,我不太明白!姑父中了进士,钦点为县令,又奉旨衣锦还乡,是极为荣耀的事情。这一人为官,造福荫庇乡里,也是常情,那位借着姑父的名义去筹钱做生意,也不是什么大事,为何要如此大动干戈?”
  “这番岂不是得罪了乡亲父老和亲戚我?再者,若真要处理这事,也不宜大张旗鼓,只需小姑父派两个心腹去,找那镇长或者是别的人,略微的示意一下,悄悄的就能将事情办成了,还不伤师姑和姑父的体面不是?”
  杜使君京城里长大,从小听到的就是同气连枝,最开始接受的就是,以家族为重的教育。
  看到的也都是,京城的那些官员们,谁家没有亲戚?需要信任的地方,都是用自家的亲戚才放心。
  到底都是一家子人,就算有些贪小便宜或者别的毛病,可总比外人可靠些。
  尤其是大家子宗族里,有钱有权的少,总是有些贫苦的族人,为了面子名声,那些大家子每年也得拿出不少银子来,养着他们,总不能真看着同族人饿死不是?
  至于那些姻亲什么的,偶尔借一点势,拉虎皮扯大旗,司空见惯了。
  只要不是太过分,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了。
  好歹都是亲戚,便宜他们总比便宜外人要好不是?
  就杜家,太医院这边,那是没人插手。
  可杜家的医药铺子里,也有不少亲戚,只要不出大错,也都这么混着。
  更不用说,自家娘管着的那些庄子铺子里,除了她的心腹陪房,也多是言氏那边的娘家亲戚。
  说是用起来可靠!
  哪里见过王永珠这般一点情面都不讲的。不过是自家三嫂的娘家兄长借着名,拉几个人入伙生意,这算什么?好歹没直接找人要钱不是?
  再说了,不看僧面看佛面,好歹是嫡亲的哥哥嫂子,就算不对,私下派人去办了也就是了,何必这样大张旗鼓?
  这伤了哥嫂的面子,亲戚间生分了不说。
  也伤了王家的面子!
  别人一说,这姑父做了官,对小师姑的娘家居然一点情面都没有,别有用心的人看到了,只怕是觉得姑父对小师姑不满了。
  难不成小师姑出去就有面子了吗?
  对于杜使君来说,小师姑这一手,简直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在京城里,这样的小事,何必赌上自己?只一个吩咐,或者一个态度,多少人就能揣摩着将事情给办了,半点不脏自己的手。
  若是别人,杜使君估计会觉得果真是乡下来的,不懂这些门道,什么都要自己上,岂不是惹人笑话?
  可是自己这个小师姑,还有小姑父,明摆着不是这样的人啊?为何还要这样行事?
  王永珠倒是讶异地看了杜使君一眼,果然环境很重要啊!
  小小的少年,只因为耳濡目染,这种行事手段,一看就是大家子教育出来的。
  跟他一般年纪大的金壶,还有更大些的金斗,就连王家几位兄长,都没有这样的见识。
  暗叹了一口气,王永珠道:“你其实就是想说我小题大做,明明可以悄没声的处理掉的事情,非要这么闹出来,折损的是我自己的面子是不是?”
  杜使君不吭声,可他的眼神和神情都告诉王永珠,是的,就这个意思。
  王永珠笑了,招手示意杜使君坐下:“难为你替我着想,倒是谢谢你了!”
  然后才细细分说:“你只看到了其一,不知道其二。今儿这事,若是要解决,自然依着你想的那法子处理,事情又办了,又不损名声才好。”
  “只是我跟你姑父,这次回乡能呆的时间不长,家中的兄长又不懂这里面的事情,若是不立下个规矩来,恐怕我们一走,他们虽然没有那坏心,却能被人撺掇利用着,做下不好的事情来。到时候我们离得远了,如何能来得及处理收场?”
  “倒不如这样,借着这事发作了,闹得越大越好!杀鸡儆猴,也让那些起了歪心的人心里惧怕一二。连哥嫂的面子都不给,嫂子的娘家哥哥都这般严厉处置了,那些外头的人,真要再生事,岂不是要再掂量掂量?”
  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真正的重头戏
  “再者,你小姑父如今的处境,虽然离开了京城,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眼睛盯着他,等他出岔子。万万不能背上一个纵容亲朋鱼肉乡里的名声!先立下规矩来,让旁人都有所警醒,也不敢借机生事!”
  “等我们离了这里,我家兄长经过此事,肯定是不敢乱掺和的,其他的乡亲,有我三嫂的兄长前车之鉴在这里,也不敢乱来。只要他们老实本分,能出的乱子就少,也能保他们一方平安。”
  ……
  杜使君这才恍然大悟,犹豫了一下,才道:“可这样,您和小姑父的名声就…”
  王永珠不在乎的道:“名声这个东西,得看什么时候!再者,我们这般,就算有人背地里嘀咕,又能如何?占着大义国法规矩,谁能当面指责我们半个不是?说出去,还得夸上我们一句大义灭亲,公正无私才是呢!”
  “至于父老乡亲,打了一棍子,自然也要给些甜枣安抚一二才是。”
  “那甜枣是什么?”杜使君好奇的问。
  王永珠却不答了,只挥手道:“既然到了这地方了,也别老闷在家里,出去逛逛去,要是不认识路,找金壶他们带着你到村里走走。”
  杜使君无法,只得怏怏然的退了出来。
  想了想,到底还是跑到前头院子里,正好看到金壶和金罐两兄弟要出门,忙喊道:“金壶兄弟,你们是要出去吗?”
  金壶这也是小一年没回来,听金罐说村里的那些小伙伴还一直都惦记着他,也就想出去走走,跟往日的伙伴也见见面。
  刚要出门,就听到杜使君喊他,扭过头来:“我跟金罐去村里走走,杜公子要不要跟着一起?”
  本是客套话,他这一路是看到杜使君是如何抗拒到七里墩的。
  都猜到杜使君只怕到了村里,也是成天闷在院子里,不爱出门的。
  不过到底看到了,这不邀上一句也不好,谁曾想,他就这么一客套,杜使君居然就答应了……
  金壶,金壶恨不得给自己一嘴巴,让自己这么嘴快!客套个啥?
  脸上还得笑眯眯的:“杜公子昨儿个才到,不多歇息两日?”
  杜使君一摆手:“不用了,这一路都在马车上闷着,好不容易到了地方了,以后还得住上些日子,总得看看熟悉熟悉。还请金壶兄弟带路了。”
  金壶还能怎么说?
  只得做了个请的手势,将人给带出了门。
  那边,宋重锦在书房里见了里正和几位族长,正说着正事。
  先说起,这到底是衣锦还乡,里正也说了,这是七里墩无上的荣光,怎么也得热热闹闹的办一场才是。
  几个族长也七嘴八舌的出着主意,什么流水席要办上半个月,最好还有什么划旱船的,踩高跷的都要请来,还有唱大戏的,一气唱上半个月,这样才热闹喜庆呢。
  要说这乡下,委实也没什么娱乐,一年到头,也就年成好,或者哪家有钱的地主老财家里喜事,才会请唱大戏的来热闹热闹。
  因此,这个主意一说出来,大家都说好。
  还是宋重锦,只说这样太过奢侈高调了,愣是将半个月的流水席给压成了三日。
  唱大戏什么的这个倒是同意了,不过也只允许三日。
  里正和其他几位族长虽然觉得三日有些短,不够炫耀,但是宋重锦说了,他们也只能听着。
  至于流水席,里正倒是想着让村里人都出点东西,反正粮食什么的每家都有,还有菜蔬什么的,也费不了几个大钱,能为县太爷出点力,也是大家的荣幸。
  至于请唱大戏,划旱船的这些钱,也打算让村里大家凑凑,反正不能弄得寒碜让人笑话了。
  宋重锦哪能让村里掏钱,只说他自己掏腰包就是了,倒是要麻烦村里人帮忙了。
  里正他们拗不过宋重锦,也只得依从了。
  说完这事,宋重锦才说正事,先是将江家借着王家和他的名号,在外头拉人入伙凑钱做生意的事情说了。
  话还没说完,王家族长先急眼了。
  他们跟宋重锦的关系岂不是更近些,他们都还没借着光呢,那八杆子的外姓江家人居然抢先了?
  其他人心里也不痛快,这宋重锦可是他们七里墩的人,要沾光,也该先紧着他们七里墩的人才是。
  里正到底世故老成些,见宋重锦神色透出不快,再一琢磨这话音,小心的问:“大人的意思是?”
  宋重锦才说,他是断断不允许家乡人,包括王家人借着他的名来做不法的事情的,一旦发现,绝不轻饶。
  顺带将王永珠在王家说的话,给吐露了一二。
  在场的人是没见过,也都听过王永珠的那把子力气的。
  再听那威胁,还是自己的亲哥哥,都能说出谁敢生事就打断谁的腿的话,他们这些外人,那只怕就不是打断腿那么简单了。
  一个个那满头的火热都褪了下去。
  尤其是里正,很快就意识到,只怕今日宋重锦见他们,商量庆祝的事情是顺带,真正的重头戏,其实就是这个。
  这是告诉他们,让他们小心行事,别打着他的旗号在外头欺负人,不然,下场会很惨!
  其他几个族长也都不傻,陆续就意识到了。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还是王家族长不死心,小心的问了一句:“那,那江家兄弟,大人打算如何处置?”
  宋重锦轻描淡写的拨动一下茶盏:“我已经吩咐人,由三舅兄带着去了江家,若是查实事情属实,自然是以假借朝廷命官之名在外收敛钱财之罪论处!”
  里正几人,心中一跳,露出骇然之色来。
  他们虽然不懂律法,可都知道,只要沾染了朝廷命官这几个字,只怕轻则脱层皮,重则小命难保啊。
  这么狠?
  几个人心中忐忑,借口要回去督办流水席和请戏班子之类的事情,才出了宋重锦的院子门。
  走得远了,看四下无人,几人才道:“你们说,大人说的那话是真是假?”
  “我觉得不可能吧?好歹那是他舅兄的岳家,真这么无情,那王老三能答应?”
  “你是不是傻?大人什么身份?那王老三什么身份?一家子如今可都靠着这大人呢?还当是先前大人落魄的时候?风水轮流转,如今可该是王家人看着大人的脸色了!”
  “咱们在这里猜也没用,不如让人去镇上打听打听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再说?”还是里正主意正。
  其他人立刻点头附和,回去点了两个机灵的汉子,往镇上去了。
  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木头的亲事
  此刻的王家老宅。
  林氏自从听说宋重锦和王永珠衣锦还乡回来后,又是后悔又是害怕,躲在屋里不敢出门。
  每天只侧耳听外面的动静。
  对面屋子里的王永珍和木头得了消息后,王永珍也是傻了眼。
  她没想过,自家妹子还有这样的造化,顿时也是后悔不迭。
  如今她跟娘家已经闹翻了,还容她母子二人住在这老宅子里,那都是看在死去的王老柱的份上。
  今年开了年,她想着木头年纪不小了,去年一年租着王永珠留下的田,还有闲时他去当学徒,如今也勉强能打出几样家具来了。
  乡下人不讲究那么多,结实耐用就行,木头做事实在,不偷工减料,收钱比别人还便宜,村里的人要打个什么,看在王家的面子上,也就找木头。
  一年下来,也能挣两个大钱。
  日子也还算过得去,加上王永珍手头还捏着的那点子银子,她就琢磨着要给木头说门亲事。
  木头这样的条件,倒是有几家人看上他老实本分,虽然这个娘不怎么讨人喜欢,可是舅家富裕,姨家更是举人。
  因此也露出意思来,倒是愿意相看相看。
  这乡里,能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都知道了。
  没出一日,王家就知道王永珍要给木头说亲的事情。
  王永贵立刻就上了门,直接的开口说这宅子本就是暂时借他们母子住的,既然如今木头要说亲事了,他是孙家的人,怎么能住在王家的宅子里成亲?说出去岂不是让人笑话?
  让王永珍和木头要么掏钱把王家的宅子买下来,要么就自己去外头盖房子去。
  他们虽然是舅舅,可也仁至义尽了,没得这大外甥成亲,还得给屋子的道理。
  王永珍一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