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632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632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青书院的院长和夫子,本就十分看重宋重锦,这次他高中二甲传胪,虽然不敌谢朗的状元。
  可架不住宋重锦背后有顾家,有卫国公府,不出意外,将来这前程可比谢朗要好。
  更不用说,宋重锦这次宴请长青书院的夫子,让大家对他的印象极好。
  虽然人人都说尊师重道,那些高中进士的学生们,高中之后,都一心只谋图前程去了,真正让他们放在心上的,那都是授业恩师,如同父母。
  他们这样书院的夫子,也不过是见到的时候尊称一声夫子,就已经很不错了。
  哪里有像宋重锦这样,回来后,书院里教导过他的夫子,都有一份谢师礼不说,还专程办谢师宴来感谢?
  而且宴席上,宋重锦如今已经是官身,却依旧执子侄礼,敬陪末座,对院长和各位夫子也是极为尊重的。
  就只这份尊重,就足够让夫子们对宋重锦格外的认同了。
  因此宋重锦这么明晃晃的带着杜使君出席谢师宴,也开门见山说了,这是杜老太医的孙子,为人诚孝,放弃京城的优渥生活,来荆县伺奉祖父母。
  读书也还有几分天份,久慕长青书院的大名,想入书院读书。
  不管是院长和夫子,这个时候,怎么会不给宋重锦这个面子?都笑眯眯的答应了。
  杜使君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回家后,杜老太医问他,今日跟着去,可看明白了什么?
  杜使君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
  杜老太医本身性子就不是什么善于教导之人,不然当初教导王永珠,也不至于粗暴的就是丢书过去让她背。
  也亏得王永珠记性好,又一心想学医术,才坚持了下来,换做别人,只怕只这背书就能吓跑了。
  他不耐烦跟杜使君细细分说,想了想,干脆的道:“既然你看不明白,这样吧,过两日你小师姑和姑父会回乡下,你也跟着去,多看看,就算现在不明白,以后也会明白的。”
  然后十分利落的就将皮球踢给了王永珠和宋重锦。
  王永珠和宋重锦这边还不知道,已经被杜老太医安排了带孩子的任务。
  正忙着摆一日的流水席,不管是谁,用张婆子的话说,就算是随便包张红纸,或者拿两个鸡蛋也好,一把小米也罢,都能来坐席。
  这一日,这条街上得闲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
  一个个从自家搬出桌椅板凳,还有碗筷来。
  女人们早早的就跟着古娘子来帮忙择菜,淘米蒸饭。
  从酒楼请来的红案师傅也大展身手,拿出了压箱底的手艺,那肉香飘过了几条街,勾得人只吞口水。
  那帮忙的女人们,看着那案上被宰杀好,洗得白白净净的猪和羊,闻着那香味,一个个咂舌不已。
  一般人家里,这样的席面已经是上等的了,也就开个十来桌就很是阔绰了。
  这要是开流水席,那得费多少银子钱啊?
  小孩子们不懂事,只知道今天能吃到肉,都呼朋唤友的在巷子里钻来跑去,兴奋得尖叫。
  等到菜上桌子,果然,四道热菜四道凉菜。
  热菜有猪肉炖粉条、鸡肉炖蘑菇、一盘红烧鱼块、还有一碗羊肉杂碎汤,四道凉菜虽然都是素菜,可也都油水十足。
  馍馍和糙米饭管够。
  菜一上桌,几乎就听不到人说话,只看到筷子如飞,人人都使出了浑身的本事,恨不得长出两张嘴,两双手来。
  第一千三百章 太天真了
  流水席,顾名思义,那就是流水的坐席的人还在吃,后面就已经有人等着了。
  几乎是坐席的每个人后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等着的人虎视眈眈。
  吃得慢些,还要被人念叨几句。
  若是那脸皮薄些的,被人这么盯着,那几乎都吃不下去饭。
  当然,能来吃流水席的,就没有脸皮薄的。
  尤其是那些彪悍的婆娘们,怀里抱着一个,背上背着一个,手里还牵着一个,一窝蜂的将席面给围住了。
  那吃席面的人,去添碗饭,或者去加个馍馍回来,那位置就被人已经给占住了。
  脾气好的也就一笑,站在一旁,凑合着吃完也就是了。
  脾气不好的,口角起来,那真是什么话都说得出来。
  还有那眼皮子浅的,肉菜一上来,恨不得就扑上去都抢到自己怀里来。
  菜只要一上桌,转眼就没了。
  筷子略微慢点,就只能看着空盘子发呆了。
  尤其是那些孩子们,连空盘子都不放过,拿馍馍仔细将那盘子上的肉汁都沾干净了。
  吃好了的人下席,后面等着的人,为了那个位置,都恨不得打起来。
  还好张婆子一贯有经验,早就让那二十个亲兵在巷子里巡视,若是有人想打架,只一眼瞪过去,这些人就老实了。
  一时倒还算安分。
  巷子口,姚大和石头摆了一张桌子在门口,桌子上铺着红色的礼簿,登记客人的随礼。
  饶是姚大和石头也算见过世面的人,可看着这礼簿上大都是几枚鸡蛋,两把菜干这样的随礼。
  能送上一块布头,两包点心,就已经是厚礼了。
  姚大看着这礼簿,心里一算账,再看看外头,那排着长队,等着坐席的人,忍不住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低声道:“这一日的流水席,这么吃下去,得亏多少银子啊?”
  石头也没见过这样的阵仗,忍不住问:“咱们备下的那些菜和米面够不够吃啊?我看这架势,有点玄啊?”
  姚大心里也没底,“应该够吧?老太太说了,办这事她有经验,我还特地采买的时候多加了两成呢——”
  果然,都下半晌了,这来的客人还没有少的迹象。
  后厨的几位师傅都已经抡不动炒勺了,柴火也快不够用了,那馍馍已经不够时间发面了,只得蒸米饭还快些。
  帮工的女人们换了好几拨了,都还忙不过来。
  姚大和石头见势头不对,忙进去禀告。
  张婆子也没料到,她都已经估算了,除了这街坊邻居,这附近的人就算全来,也够用。
  没想到,这几乎半城的人都来了。
  能咋办?都说了一日的流水席,就是跪着也得办完。
  时间紧,姚大和石头分头去采买,加上杜家知道了,也派人来帮忙。
  县城知道今天宋重锦办流水席,这阵势,几十年都没有过,老人们都啧啧称奇。
  那些采买也都给宋重锦面子,总算又临时凑了些菜肉,还有糙米什么的,总算支应到了结束。
  天都黑了,累得是人仰马罚…
  后厨的大师傅们胳膊都肿了,别说颠勺了,抬都抬不起来了。
  王永珠见状,一面致歉,一面又封了厚厚的红封,将人送了出去。
  外头收拾的不用他们操心,自家将自家的桌椅板凳搬回去,自家的碗筷收回去就是了。
  巡逻了一天的亲兵们,也累得不行,这么一天,怎么感觉比行军还累?
  大家都筋疲力尽,随便洗漱后,刚沾上炕就睡着了。
  第二日,人人起来都迟了。
  打开院子门,巷子里似乎还有些酒肉的香气没散完,地上的狼藉已经被街坊们赶早都收拾干净了。
  王永珠睡了一夜,才觉得人活过来。
  又依着张婆子的吩咐,每家出了板凳桌椅碗筷的,都封了一个红封,让人挨家挨户的送去,这是谢礼。
  不说王永珠她们累成了狗,倒是荆县里,提起昨日那流水席,无人不竖大拇指。
  都说宋重锦办事大方,有排面!
  昨日那么多人,也没见露了怯,一直到最后,都支应过去了。
  不像有的人家,说是摆八碗流水席,也就第一席有些硬菜,后面的都用豆腐白菜充数。
  王永珠不知道外头如何夸奖,正在和姚大对礼薄,看着上面大多数都是鸡蛋,菜干,忍不住揉额头。
  昨儿个,后来那菜肉跟不上,这些鸡蛋和菜干也就用上了,倒是没浪费。
  剩下的大都是不值钱的东西,王永珠也懒得看了,只吩咐姚大,将这些东西整理好,包上了一百两的银子,一并的送到荆县的慈幼局去。
  这里都是那些无处可去的老人和孩子,虽然是被收留着,可经费有限,每日里能有两碗薄粥,吊着命就不错了。
  剩下的东西虽然不值钱,可对慈幼局的人来说,已经是极好的。
  等到王永珠和宋重锦处理好荆县这边的事务,要收拾行李回七里墩的时候,看着人群中多出来的杜使君,一时头都大了。
  说实话,王永珠自认为并不是那种特别会照顾孩子的人,在她心目中,她若是在以前的时空,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呢。
  再说王家以前的金壶他们,一个个都皮实的很,也都不用王永珠操心照顾。
  她的关心和照顾,也不过是顺手为之,并没怎么操心。
  这杜使君的身份,轻不得重不得,实在是棘手。
  不过好在王永珠心大,既然师父都敢将孩子交给自己,自己有什么不敢的?
  直接当着杜老太医和杜使君的面就直说了,跟着去乡下可以,一视同仁,不会有优待。
  大家吃什么,杜使君吃什么,住的条件肯定不如城里不如京里,这是客观条件,改善的余地不大。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衣服有人帮忙洗,但是肯定不会有人伺候他。
  也不会有谁特意的去关照他,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别到时候觉得大家怠慢了他。
  乡下人说话粗俗,直接,跟杜使君肯定格格不入,有什么想法意见,憋着,别说出来。因为说出来也没用,大家不可能为了他一个人改变自己的本性。
  真去了乡下,他们会呆一段日子,若是不习惯,不会有人专门送他到荆县来,只能托付给镖局或者跟着其他人一起顺路带过来。
  若是能接受,那她就带上,若是不能接受,那她也没办法,因为乡下就那个条件,就算跟着去了,过不习惯,她也只能将人送回来。
  杜老太医倒是一点不意外,他知道自己这徒弟,看着好说话,那是没压到她的底线。
  自己这突然将这么大一个孩子丢给他们夫妻,用意为何,自己那徒弟自然知道,说出这些条件来,也是丑话说在前头。
  倒是杜使君,一贯见到王永珠,都是笑盈盈的,极为好说话,也不见她生气的样子。
  就算听人说了这小师姑如何的彪悍,那也只是听说,他心里觉得,小师姑这样的女子,又和气又大方,才不是别人嘴里那样。
  可今儿个,他才发现,他真的是太天真了。
  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随便折腾
  他长这么大,虽然他们杜家官职不显,可因为是皇帝身边亲近之人的缘故,京城少有不给面子的。
  在外面,对着他们家,尤其是他,都是客客气气的。
  更有无数人想要借着和他交好的梯子,想跟他爹搭上关系。
  在京城里,不说所有的权贵世家,起码大部分看到他,都是笑脸相樱…
  至于说邀请他去家中做客,那更是常有的事情。
  而且就算去别人家暂住些日子,那也是十分殷勤,面面俱到,生怕他不习惯,每次都要问他忌口什么,爱吃什么,有什么习惯。
  生怕做得不好,让他做不到宾至如归。
  怎么到了小师姑这里,一切都跟别人不一样?
  哪里有小师姑这样的,那态度明摆着就是,她就这么个条件,也没打算改善,爱去不去!
  杜使君到底是半大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少年老成,可哪里没有自己的小脾气。
  明摆着小师姑就不欢迎自己,少年脸皮薄,只觉得脸上发烧,心中也有气,脸上就露出抗拒之色。
  只扭头恳切的看着杜老太医:“祖父,我不去了,我就在家里温书,陪着祖父和祖母不好吗?”
  “而且小师姑和姑父他们回去肯定很多事情,我再跟着,岂不是累赘?倒还要小师姑和姑父百忙中还要操心我,岂不是我的不是了——”
  小小的少年,一脸的不情愿自以为掩藏得很好,其实被大人一眼就看穿了。
  王永珠似笑非笑的看着杜老太医,看他怎么决定。
  杜老太医挥挥手:“行了,哪里那么多废话,丢给你了,随便你怎么折腾,只留着小命回来就是了!”
  杜使君瞪大了眼睛看着杜老太医,这只怕是个假祖父吧?
  不知道的,恐怕以为这王永珠才是杜老太医的亲闺女,自己这嫡亲的大孙子是买药送的吧?
  有了杜老太医这话,王永珠也就心里有了底,随手将杜使君一拎给甩上了马车,十分干脆的道:“师父,您放心好了,保管回来还给您一个活蹦乱跳的大孙子就是了。”
  杜使君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然后就在马车上了,一睁眼,就对上了金壶同情的目光。
  杜使君暂时顾不得金壶,伸出头去还想挣扎一下:“祖父,祖父——我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