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农女有田有点闲 >

第157章

农女有田有点闲-第157章

小说: 农女有田有点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房如今正是夹起尾巴做人的时候,谁都没有意见。
  林氏最心疼,只恨自己子咋不快点好起来,浪费这么多钱。
  好不容易养好了头上的伤,林氏由王永富陪着去王家祠堂领家法。
  王家族长早就听王老柱给打过招呼了,倒没什么,别的村里人知道消息了,都纷纷去看闹。
  有那嘴碎的就说王家人太不厚道了,这林氏为了王永富命都快没了,咋还忍心让人家领家法有那懂点门道的就啐她“王家这才是讲究人的做法,还记得三十年前隔壁村的那事不一条人命啊,不就是因为没有得到家里爹娘和族里的同意,落得那般下场”
  “可不是,就该领家法,当初林氏干的那事谁不知道啊不受点教训,那以后别人家的媳妇要是都学会了,婆家有难就跑了,等婆家起来了,又没事人一样回来岂不是乱了”
  这么一说,倒是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应该了。
  躲在人群中的金斗和金壶两兄弟,只觉得脸上臊得慌,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因为是女眷领家法,执行家法的也是族长的媳妇,用荆条抽足了二十记林氏的背,才算完事。
  领完家法,林氏就昏死过去了,后背衣服都被抽烂了,血迹斑斑。
  王永富的腿如今还不足以让他抱起林氏,还好金斗和金壶就守在外面,看到族长媳妇出来了,忙进去,用衣服裹起林氏,抬回了家。
  这一顿家法,看着严重,其实都是皮外伤,也让林氏足足养了大半个月。
  伤好后,林氏第一次出门,就遇上了村里碎嘴的婆子,话里话外拿她领家法事笑话她,林氏气短,胡乱分辨了两句,就黑着脸回来了,在屋里闷了大半天后。
  打那以后,林氏就不太出门了,除非去田地里忙活,一般都闷在家里。
  不止林氏,金罐这一段时间也不出门了,出门村里的孩子就笑话他有个不守妇道,嫌贫富,为了过好子连家法都能领的娘。
  他如今也慢慢懂些事了,这些话知道不是好话,最开始听到了,还回来问林氏,林氏楞了一下后,就抱着他大哭了一场,真是又悔又气,可是对着金罐那询问的眼神,她却为自己说不出一个辩解的字来。
  那以后,金罐就沉默了许多,跟林氏也疏远了,每天就跟在王永平的后面。
  如今正是夏末的时节,田里的庄稼还没成熟,山上的山货有些倒是可以收了。
  王永珠觉得倒是可以先陆续小规模的收着看看练练手,也免得等秋天来了,山货多了忙不过来。


第三百二十一章 好东西
  因此这段时间,金斗和金壶都在加上金罐,三兄弟都跟着王永平在附近几个村子里跑跑,问人家有没有山货要卖。
  王永富的腿也好得差不多了,那日抢水他的腿突然疼,过后没两天,就哗啦啦的下了一场暴雨,解了旱情,才让他意识到,宋重锦当日说的,遇到阴雨天气,会疼痛难忍的滋味了。
  如今能走了,知道不能走路的痛苦,越发的重视起腿来,如今不能干重活,可也没脸闲着。
  他如今每天只需要在家里,等着老四和几个孩子,将卖山货的人领来,让他评估一下成色,然后估价。
  好在他当初从王老爷子那里学来的那身本事还没丢,对这类山货分辨成色这个技能,好像是点满了一样,送来的山货,只要一上手,一摸一闻,就能说出大致好歹来。
  刚开始因为没做过,心里又没底,缩手缩脚的,不敢估价,怕估错了价格,让家里赔本了,见天地拉着王永珠不放,什么都要问她。
  王永珠心里本来也没底,不过她有准备,山里的山货大部分就是那么些,价格么,用以前张婆子卖出去的价格,再从吴掌柜那里打听了一下行情,宋重锦听说了,不知道从哪里也给她弄了一张如今县城山货的价格。
  她心里就有了数,加加减减一番,大致价格比起那些山货贩子,往上再加那么一两成,也就差不离了。
  因为如今行情还没确定,她也不敢价格定太高,加上夏季的东西,肯定没有秋季的好,成色方面自然也稍微差点,价钱也就便宜些。
  她也没想着一次就赚多少,只想着把口碑先打出去,少赚点,但是积少成多,做良心买卖。
  有王永珠这么一说,王永富便心里有了底。
  磨练几天后,渐渐的上了手,现在基本上都是王永富在负责在家里收山货,王永珠都可以不用管了,除非是特别好的东西,需要的银钱巨大的,倒是不敢做主,还是要王永珠来决定。
  就因为这价格高那么一成左右,传出去后,倒是吸引了不少人来,毕竟对庄户人家来说,一文钱也是好的。
  刚开始的时侯,以王永平四处收货回来,或者带人带货回来为主,渐渐的,名声倒是传出去了,都说王家收东西,价格公道,一时间不少人都将家里屯着的山货往王家送过来,王家门口,每天都络绎不绝的人,热热闹闹的,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
  都是附近山里的民众,背着各色的山货来买卖的,狐狸皮,野猪皮,野兔皮,獐子皮,干山菇,干木耳,干药材,风干腊肉,风干野菜,各色稀罕的干果子等等。
  不一而足。
  因着这几日来卖山货的人多了,王家院子也挤不下。
  王老柱就干脆的又重操起木匠手艺,在大门口,支起了一个简易结实的棚子,打了一张长条桌子,算是收货处。
  又打了几条长条的板凳放在棚子里,来卖货的人也能歇歇脚。
  旁边还放了一个小木桶,里面随时都有新打上来的井水,放着一个瓢,口渴的人随时可以喝一瓢水。
  这些都是王永珠提议的,王老柱如今看生意红火,知道这都是闺女的功劳。
  闺女做生意有眼光有天份,他就算再嘴硬,心里也不得不承认。
  因此,王永珠一说,他也就急急忙忙的给赶了出来。
  还别说,别看就几张板凳,一桶水的事情,又不费什么事,可对于那些走了几十里山路的村民来说,那却是难得的体贴了。
  走累了,到这里,可以歇歇脚,还有口水喝,谁不背地里说王家做事厚道?
  王永平如今就负责到处去乡下收货,因为金斗和金壶这一段日子,也被王永富带着教了一些识辨山货的窍门,所以他出门,总会带着兄弟俩中间的一个,虽然风餐露宿的,偶尔还要在外面过夜,人很辛苦,可三个人的成长确实显而易见的。
  王永平如今稳重多了,做多了生意,也没那么直肠子了,会看脸色了,说话也没有那么直愣愣的。
  金斗和金壶跟着跑了一段时间,人也瘦了,黑了,因为见识多了,倒一扫因为林氏的事情带来的不快,有了几分自信。
  山货收到家了,也不能就那么丢到屋里了事,还要晾晒,腌制,存储,每天王家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半大小子,丫头都要上去帮忙,就连金勺那么小,都知道院子里晒得东西,隔断时间要去翻一下,这些都是可以卖钱的。
  自从有了这个棚子和长桌后,王永富每天就搬着椅子坐在桌子后面,主要是因为腿还不能久站,可看起来到有了几分山货店掌柜的架势。
  一个黝黑的山里汉子背着一个箩筐,左顾右盼的走近老王家的货棚里,“几位老哥,跟您打听个事,问一下,那收山货的王家是这里吧?”
  王永富笑眯眯的站起来。
  “大兄弟,就是这里,你是要卖山货?我咋看大兄弟你有几分眼熟啊?是这附近的人不?”王永富如今也学会了,跟来卖山货的人唠唠嗑,攀攀交情。
  “可不是,我是隔壁瓦店村的,我上个月运气好,打了一条纯白狐狸皮,大哥你给掌掌眼,看能卖多少银子?”
  山里汉子从箩筐里掏出一个粗布包裹来,放在桌子上,小心点打开包裹,一条雪白无一丝杂毛的狐狸皮出现在众人面前。
  “好东西啊!”旁边有人忍不住就惊呼起来。
  自从王家在门口搭了这个山货棚子后,村子里面的老老少少们,闲着没事都会来这里坐坐。
  如今田里也没啥活计,就等着稻子杨花抽穗灌浆的时候,田地里只需要有人去看着,那些个没事的老老少少们,家里的活计做完了,都来老王家门口寻个热闹稀奇看。
  这样也有个好处,只要是附近山民想来卖山货,就算是不知道王家在哪里,看着人多寻过来,一问也就知道到了。


第三百二十二章 厚道
  狐狸皮可是精贵东西,尤其是这没有一点杂色的白狐狸皮,王永富先让这山里汉子坐着歇一会,然后在旁边另一个木盆里仔细的用胰子洗干净手,用布擦干后,才小心的拿起狐狸皮。
  这都是王永珠要求的,平常的山货就算了,这种皮毛金贵的东西,这个态度先摆出来,让人看着就舒服痛快啊。
  王永富先是看了看,又上手摸了一下,然后对着皮毛吹了口气,观察了一下后,又闻了闻皮毛的味道,沉吟了一会,才开口。
  “嗯,白狐皮,毛面有光泽,板质粗壮,毛绒略疏。皮毛略有味道,想来是炮制的手法有点欠缺。大兄弟,你这白狐算是中品,若是等到秋末冬初再打到这样一条狐狸皮,那时候的狐狸绒毛紧密,才是上上品。我出三两银子,大兄弟你看行不行?”
  黝黑的山里汉子激动得眼圈都红了,“老哥,我卖!我卖!”
  一面忍不住道:“你们老王家的山货店真是厚道,这狐狸皮,本是要给我家闺女当嫁妆的,我若不是急等钱用,咋也舍不得卖啊!我刚刚去了镇上的那家山货店,那掌柜的黑心啊,好说歹说,只给一两银子,还说新鲜毛皮不好保存,说我这狐狸皮风毛出得不好,又说我这狐狸皮有味道,腐烂臭了,我当时拿了狐狸皮就要走,那掌柜的才勉强同意再给我加半两银子,还说,在镇上就是这个价,走到哪里都一样。”
  “我不信邪,又走了两家山货店,还是这个价格,我都灰心了,打算再问一家如果实在不行就卖了算了的,还好听到旁边有人说你们老王家山货店收货厚道,不赚黑心钱我,我才找过来……我本来还半信半疑呢,没想到,老哥,你们山货店果然实诚啊,以后我家的山货都卖给你们家,我回去还要给你们宣扬宣扬,再也不用去镇上受那些黑心掌柜的气了…”
  王永富还没说话,旁边看热闹的村民们都热议开了。
  “这镇上山货铺子真黑心,这前后隔了一两半银子啊!”
  “可不是,一两半银子,咱们乡下人家半年的开支了。”
  “我说永富啊,你没估错价吧?这前后可是一两半银子啊,要不你再看看?要是估错价了,这银子可就打水漂了,你们家再有钱也不能这样抛费啊…”
  山里汉子本是激动感激之下,脱口而出的,听乡邻们这么劝王永富,他也紧张的看着王永富,生怕他反悔了,一时又后悔自己为啥要多这句嘴。
  瓦店村与七里墩说是相邻的村子,实际隔了几十里路之远。
  来去一趟不容易,这要是王家这个掌柜的反悔了,自己是卖还是不卖呢?
  心里正忐忑不安间,王永富笑道,“这位大兄弟,新鲜毛皮是不容易保存,你这皮子确实有点味道,是炮制的手法不对,那家掌柜也是有这个顾虑,所以才把价格压低了些。我之所以敢高价收这张皮子,还是因为我们家祖传有炮制皮子,保存不坏的法子。自己略费点事,不值当什么,只当交个朋友,以后大兄弟要是有什么好东西,还记得来我们家就好,保管价格公道!”
  山里汉子松了一口气,挠挠后脑勺:“大哥,你真是好人啊,还好我绕了这么远的路来这里卖。大哥你放心,以后我们家的山货,我们家亲戚的山货,都卖给你们家!早就听说你们家有位大姑娘,是个远近闻名的能干人,连宫里的娘娘都夸过,做生意又这么厚道,还是老哥你们家门风好啊!”
  王永珠与张婆子,还有林氏,江氏等带着几个小家伙,趁着太阳好,在院子里晾晒山货。
  院子里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都没有下脚的地方了,连屋顶上都爬着梯子上去,给铺了一大块。
  王永珠站在梯子上,翻晒屋顶上的山货。
  看到外面这一幕,心中点了点头,大哥如今越来越有经验了,说话也有几分生意人的味道了,方才即使山里汉子那般说镇上山货店不好,大哥也没跟着附和,还替人家说了两句,这才是和气生财的道理。
  本来自家做这个山货生意,就是抢了那些山货店一部分的生意,要是还说话不注意,那就得罪死人家了。
  如今自家这生意才刚起步,还是少沾惹这些麻烦的好。
  张婆子她们哪怕没看到,隔着院子,也听到了外面的动静。
  这种事情,从王永珠彻底放手将收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