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一九八二 >

第219章

重生一九八二-第219章

小说: 重生一九八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个小姑娘被安排在工厂附近的招待所里,贺元春给他们预定了招待所的一日三餐,暂时将他们安顿下来。
  警察过来看过,问过他们一些问题,看工厂安排的挺好,也就让他们继续住着。
  舒雨过来的时候,几个小姑娘有胆小低头的,也有胆子大抬头看她的。可能因为警察来过,知道他们是安全的,所以并没有特别防备,问什么便说什么。
  “不想回家,回家反正也得出来,来回一趟得不少钱呢。”里头胆子最大的小姑娘负责回答问题。
  “没有,我们里头,只有我读到小学三年级,有一个读到一年级,剩下的,从来没有进入学校的大门。”
  “外头好呀,比家乡好多了,吃的好,住的也好。”
  “不怎么打的,老板有时候急眼了,会打几下,比我娘打的轻多了。你看她,小时候被她爸吊起来打呢。”
  “读书,我不想,读不进去,不过她挺想读书的,总提。”
  被点到的小姑娘鼓了鼓嘴,“总提怎么了。”
  反正,她就是想读书,但是,也只能想想而已。
  舒雨忽然什么都问不下去了,安慰他们先住在这里,有什么事就让招待所的人给工厂打电话。
  转身的时候,胆子最大的小姑娘上前拉住她的衣角,舒雨转身的时候,她又赶紧缩回手。
  “阿姨,你们是不是想送我们回家?我们不想回家,就想留在这里干活,我们手脚很勤快的,要的钱少,还能吃苦。”
  舒雨把她藏在身后的手拽出来,双手握住,使劲握了一下,“先住下来,让阿姨好好想想。”
  黄会长很快便带着几个助理到了,他让舒雨不用管。
  “你就赶紧把那几个记者的事处理好,这几个小姑娘的事,我来解决,到时候保证让他们的父母满意就是了。”
  舒雨相信黄会长能解决好,不过还是得强调,“他们这个年纪得回学校读书,他们现在不懂,等长大懂了,后悔也晚了。”
  “行了,你赶紧回去吧。”黄会长将舒雨推出去。
  其实工厂这一边,根本不需要舒雨做什么,郁远志不时去找警方沟通一下,表达一下不满,还去拥有莉莉丝股份的国有公司,总不能只分钱不出力吧,要是面料的技术被偷,那得损失多少钱。你们也赶紧施施压,燥起来。
  律师忙着准备材料起诉,老管忙着写文章。
  老管的第一篇文章已经发回京城,用的是三位京城记者深城被抓的标题。报纸一出,一看标题,“哦嚯”太刺激了,赶紧买一份看看。
  照片是打了码的,眼睛被遮住一条,但脸上惊恐挣扎的表情,还是清清楚楚。从莉莉丝报警写起,有人觊觎工厂一款高科技成份的面料,就连美国都没有的新产品。
  一看是商战,读者的胃口稍稍有点败,一般人对商战其实并不关心。但老管写的精彩,还是可以往下看。
  结果到最后,才发现双方理解错误,一方以为记者是来偷面料的,另一方其实根本对面料没有兴趣,他们是来栽赃的。
  用童工栽赃莉莉丝,目的是为了莉莉丝承诺过的一百万美金。
  “哇噻”读者的全副精神都被调动起来了,一百万美金是什么意思,赶紧往下看。
  读者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原来莉莉丝的老板还在美国干过这么牛的事情,怼得美国的议员都下不来台,最后直接□□翻换人。
  可这几个记者是不是太过份了,人家为国争光,你们倒好,专扯国家后腿。虽然不是商业间谍,但行为比商业间谍还可恶。
  再往下,老管原本轻松的语气一沉,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对错自有法律裁决。但等知道这几个童工是怎么来的之后,心情十分沉重,下一篇会继续报道,详细介绍案件,以及案件中出现的童工由来。


第201章 说和
  读者看得挠心挠肺; 只能庆幸报纸是日刊,要是杂志; 那不是得等一个月。
  童工的事先不谈; 一篇报道让三位记者都出了名,虽然没点出全名,但蒋XX; 王XX; 蔡XX加上照片; 足够让同行猜出这三个人是谁。
  读者当中看热闹的; 虽然谴责的特别大声,但心里反倒没有那么大的触动; 因为很简单嘛,将心比心一下,一百万美元,谁能不动心。况且已经被抓了; 也不需要他们去打抱不平。
  但在同行当中的热度; 说是天翻地覆也不为过。三个媒体人不管能不能全身而退,都已经名誉扫地,各自单位都发了公文,将其开除。
  而在深城; 三个媒体人吐口说出真话,洗清了商业间谍的指控。但新的问题又来了,栽赃企业以讹诈一百万美金是什么罪名,未遂又是什么罪史?
  犯罪的形式太新; 法律里能靠得上的似乎是敲诈,可是要按敲诈定罪,一百万美金就算是未遂,不说无期,十年八年管够。
  鲁建桥因为童工问题,是铁板钉钉的犯罪行为,而他听说三个媒体人是为了一百万美金,才干这件事,也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是该哭,他们把自己排除在外,还是该笑,幸亏把他排除在外,否则罪名更大。
  九二年的法律,特别是在商业法律上存在诸多不够完备的地方。所以当时的商业犯罪通常只能往现有的法律上靠,这一靠往往就会判的很重。
  但也能例外,比如说和当事人达成谅解,同意轻判,那警方就好处理的多。
  谁也没想到,来说情的是老管。
  舒雨倒不惊讶,毕竟是同行,别看是老管曝光他们,但真让老管看着他们坐牢,也不忍心。
  老管确实不忍心,所以才同意代人传话,“那些人估计是活动也活动过了,找人也找过了,该找律师打听的,也打听过了,终于知道厉害了。”
  舒雨“噗嗤”一笑,“知道厉害就好。”
  “可不吗?那边说,只要你能放他们一马,以后他们看到莉莉丝的名字绕道走。说真的,他们那群人心高气傲的,能服软相当不容易了。”老管也觉得,三个人工作都丢了,如果还要毁掉一辈子,是不是太过了。
  “心高气傲?是说面对中国人的时候吧。我看他们在美国人面前,挺会装孙子的嘛。”
  “你呀。”老管无奈的笑了。
  “让他们写认罪书,写了,我就写谅解书。”舒雨也没想过让他们坐一辈子牢。
  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或者说在人类社会吧,除了明面上的规则,也有一套潜规则在地面之下运行着。两条规则相辅相成,事情才能成功,一条规则没办好,另一条办的再好,也没用。
  明面上,你可以找法律条款把人按死,但真按死之后呢,你的名声也完了。因为你违反了私下的潜规则,所有人都会觉得,为了这么一点小事,把人搞死,你这个人冷酷无情无理取闹。
  谁还敢跟你合作,谁又敢来你公司上班,是不是上班开个小差,你也要把人送进去?
  当然,会觉得这是小事,倒真是中国国情,如果这三个人拿刀来砍人,就是判死刑,也不会有人替他们说话。但商业上的行为,大家就默认,你可以搞到他们丢工作,但把一辈子搞进去,就过界了。
  所以舒雨也不意外有人会来说情,也想好了这件事该怎么办。
  舒雨的爽快,倒叫老管惊讶极了,还以为舒雨不会这么好说话呢。毕竟年轻气盛嘛,又是年纪轻轻赚了大钱的老板,心气多高都不奇怪。
  没想到,这么容易就答应了。难道是我老管的面子?
  典型中年男人的三大错觉,我在外头很有面子,我老婆很爱我,我感觉事业还可以再进一步。
  三个媒体人原本以为自己完了,之前太过自信,压根没想过会被对方察觉,更没想过会落到这个地步,连个口供都没串通好。警察一审,用商业间谍一吓,他们就直接招了。
  原以为这事不大,又没真的干成,不过就是未遂,而且法律里都不见得能找着对应的条款。当作商业纠纷,也有得争。
  结果事情一步一步朝着最坏的方向滑去,单位直接发出公文开除是第一击。第二击是对方律师找到律法里的敲诈条款来对应他们的案件,如果成立,按金额至少十年以上。
  蒋记者一夜白头,此时悔到肠子发青也晚了。夜深人静之时,也曾对着自己的脸皮直接呼巴掌,人家上怼美国议员候选人,直接干翻换人,中怼亚历山大,让他困在美国不得脱身,下怼郑升,已经被判入狱十年。
  凭什么,你凭什么认为自己是例外?
  理想往往是,我是龙傲天,天下都被我踩在脚下。
  现实往往是,谁都有可能是龙傲天,只有我不是。
  混了半辈子,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好不容易有今天,结果被自己的一时糊涂给亲手断送,这当中的懊恨,又岂是语言能够形容的。
  就在这三个人日渐萎靡,短短几日便瘦得脱相的时候,终于有人赶来营救他们。还是同一个战线的战友靠得住啊,不管怎么说,总是又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幸好,这个希望成真,朋友们积极联络之下,找到老管说和。
  最后得到一个,写下认罪书就能得到谅解书的结果,对方律师也不再死抠刑法上的敲诈,那么按一般商业纠纷来处理,可能就是训诫一番,罚点款就能走人。
  要是没有经历这些事之前,就算打死他们,也不可能写认罪书。一听就是让自己一辈子丢人的东西,而且永远有把柄留在别人手上。但现在,却是迫不及待的下笔,力图让对方满意,哪怕早一日出去也是好的。
  舒雨收到认罪书,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其实律师已经审查过,没到她手上之前,已经改过三版。
  “弄个相框挂起来,这是勋章。”舒雨当然是开玩笑,但确实也值得好好 。就算不是勋章,也是实打实的战绩。
  律师也很高兴,这其实是最好的结果,所谓的可以靠到敲诈企业这条刑法上,说当然可以这么说,吓唬人嘛,谁不会。
  但法院会不会这么判,谁也没把握。
  就好比武/器,没有使用之前,才是最可怕的。真的开/枪,可能哑/火,也可能威力根本没有想像中那么大。
  当然,鲁建桥和那位“阿爸”就没那么好运了,他们是实打实的触犯法律,不是硬靠也不是硬抠,就是明明白白的犯罪行为。
  所以不存在舒雨要不要和解,事实上,这起案子和舒雨有关的,只有那几个小姑娘由工厂代为照顾。别的,都是公诉人的事。
  老管的第二篇文章发出来,这次说的是五个小姑娘的经历,以及他们现在面临的困惑。
  “莉莉丝工厂有心想要帮助他们,但律师却认为,这可能是出力不讨好的举动。现在还在紧密磋商,读者朋友若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可以致电或写信到本报。”
  第一篇文章对于读者来说,更像是猎奇,外资企业,百万美金的悬赏,胆大包天的记者等等,都更像是故事,而不是事故。但几个小姑娘的经历,却是实打实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让读者们沸腾起来。
  能够引起共鸣的,永远是生活,真实到不加任何修饰的,甚至有些丑陋的生活。
  黄会长已经磋商好了,直接让雨露基金的人飞到当地,盖一座带寄宿条件的小学,但要求就是,必须将小学辐射到的村庄里,所有的孩子送来读书,所有被“阿爸”送出去的孩子必须接回来,并且采用寄宿制。
  如果当地政府能做到,不仅盖小学,还选址盖一座职业技术学校。甚至于,还可以开一家罐头厂。
  放在一个省,再穷也看不上这点东西,放在一个市,也不过就是毛毛雨,但对于县城来说,不花钱只做事就有这等好事,怎么可能不愿意。
  他们付出的都是人力成本,而非经济成本,不仅能提升就业,还有免费的学校可以用,在当时来说,基本属于求都求不来的好事,完全不可能拒绝。
  至于罐头厂,也不是黄会长瞎说,燃犀所有上交的投资计划里,被批准的只有一个,就是一家菌菇类的罐头厂。当地别的不多,菌菇遍地都是,俗称你身边没有个把吃菇子中过毒的人,你就不是XX人,非常硬核。
  老管所在的报社,收到了无数的电话和信件,都是关心几个小姑娘后续生活的,有提出领养的,也有提出愿意捐钱给他们继续上学的。更多的则是表达了同情和担心,希望政府能有所作为,替孩子们找到一个最好的归宿。
  第三篇报道等了好几天才出现,读者们几乎是望眼欲穿。
  老管首先感谢了大家对女童们的关心,一再强调不需要捐款,因为女童需要的是一个正常的可以学习的环境,而不是被父母当成摇钱树,走入更悲惨的人生。
  然后说几位女童被雨露慈善基金会接过去,已经于当地政府协商,与父母达成协议,先安置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