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重生一九八二 >

第114章

重生一九八二-第114章

小说: 重生一九八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没问题。”H大学的全称,并没什么值得保密的。况且江思齐并不是在H大学读书,只是在读一个挂着H大学名字的预科。
  至于江建功的行踪,警察也认为三千万应该要着落在他的身上。但他到底是躲在国内,还是偷渡出境,目前还没查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谢谢。”舒雨挂了电话,将结果告之另外两个人。
  “诶,他手里有钱,想偷渡应该很容易吧。”齐楚达对这件事,保持悲观的态度。
  “算了,不说这些了,路晁啊,你带小雨到咱们厂区里逛一逛吧。老厂子别的没有,花花草草还是挺多的。”
  路晁看向舒雨,“这倒是真的。”
  两个人并肩下楼,齐楚达在后头看着,伸了个懒腰,决定一会儿忙完了打个电话回去问一问,皮革厂有没有最新的消息。
  “怎么,你想管这件事?”一路上,并没有别人想像中的风花雪月。
  “有点想法,但是模模糊糊的,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厂区里有几颗山茶花,几乎有一人多高,开满了鲜花,确实值得一观。
  “江朱生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女,他现在被抓,老伴前年过世,儿媳妇被抓住,事情只能着落在儿子和孙女头上。儿子找不着,就先找孙女,建立起联系才知道他孙女知道多少。”
  路晁将这件事剖析的十分清楚,被抓的,找不着的,知道下落的,当然就只能先对准知道下落的行事。
  “我跟许然联系,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很多事有钱就能做。中国人虽然不能出面,但是我们可以出钱。”
  “这笔钱我出。”舒雨知道路晁是故意将这件事揽到自己身上,他去找许然,怎么开口都方便。
  路晁摆摆手,“花不了多少钱的。”
  他顿了顿,“更何况,这不是你的事,也不是我的事,只要是个人,听到这事,但凡能出力的,都会出力。”
  江朱生所做的事,已经超越了生而为人的底线。没有能力的人听到了跺跺脚骂一骂,也只能这样了,但有能力的人,又怎么能袖手旁观。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直都是中国人的行事准则。
  许然那头接到电话,先让路晁记下一串数字,得意道:“我的大哥大号码,以后你有事,就打这个号码。”
  刚刚出来的大哥大,二万八一只,跟一块板砖差不多大小。后来有好事者拿购买力换算过,说当时一只大哥大的价格,拿购买力换算,等于后世五百万的价格。
  就算这么贵,但在当时一点都不愁卖。一是有钱人太多,二是当时通信不便,很多人确实有这个需求。
  舒雨在电话这头听着,也不由莞尔一笑,她曾经有位同事,特别喜欢跟她吹嘘自己家表叔的光荣事迹。据说就是八八年冲入市场售卖大哥大,从大哥大到寻呼机再到 ,数十年时间,获利几千万。
  两千年以前的几千万,如果全部拿来买房子,放个二十年估计什么都不用干,能直接靠固定资产冲上个小区富豪榜什么的。
  但他表叔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九八年经济危机后全家移民。错失了一次借着国家经济起飞的机会,也使他泯然众人。
  当年其实有非常多这样的人,靠着眼光或是机会攫取大量财富,中国人又比较信奉财不露白,所以这样的故事只在亲戚朋友间流传,摆在明面的只是当中的少数。
  路晁无奈的记下大哥大的号码,直接忽略让他和舒雨买大哥大的呼声。
  “还有这种事,你说,让我做什么,在美国人命可不值钱,三千美金就可以要她的命。”许然俨然一副黑/帮/口吻。
  路晁抚额,“犯法的事咱们不干,能不能找个人接近她,最好是美国人。”
  虽然华人更好沟通,但她现在肯定很警惕,对同胞怀有戒心,但对美国人,怕是不会生疑。
  “然后呢?”许然追问道。
  “我们暂时还没想到,不过找人接近她的事不能耽搁,等我们想到办法,就可以马上实施。”
  许然在那边打了一个响指,“没问题,这么刺激的事,你们可不能甩开我单干。”
  他用脚丫子想也知道,舒雨肯定有份。
  “我保证。”路晁无奈,都管理这么大一间工厂了,性子怎么一点没变。
  接下来该怎么办,两个人心里都没底。舒雨干脆放到一边,问他化工厂出了什么问题?
  “部委的领导,希望由外资接管乐辰化工厂。”路晁冷笑,外资多好听,真是宁予外邦不予家臣。
  因为陪着日本人一起前来的有晁千保,所以路晁上午才没露面。
  “回胡同吧,我妈学了新菜,正兴致勃勃到处拉人试菜呢。”
  “你今天不用加班了。”
  “最近都不用。”
  两个人说着话,从办公楼往外走。走到三楼,听到好几个聚在一块议论。看到路晁下楼,有人上前拉住他,“你不是和老齐很熟吗?快进去劝劝他。”
  “出什么事了?”两个小时前,他们才碰过面。
  “不知道,好像是忙完了之后,老齐打了一个电话出去,挂了电话手抖的都不行了,然后就是号啕大哭。我这辈子没见过一个男人哭成这样,也不敢劝。”
  一个办公室里的人,都有点被吓到了,劝的也没劝住,干脆站到外头,想等他哭过了再进去。
  等看到路晁,才想起来,他俩的关系好像不错。


第117章 渠道
  路晁和舒雨对视一眼,俱是一脸不解; 越过众人; 推开办公室的门。 就见齐楚达蹲在地上; 痛哭流涕。
  听到脚步声; 他也不回头; 直接伸出手,哽咽道:“别过来,让我自己待一会儿,待一会儿就好。”
  “是我们。”路晁和舒雨几乎同时开口。
  齐楚达这才背着他们抹了一把脸上的泪; 转过身看着他们; 眼泪却还在往下掉。一个中年男人的脸上,写满了绝望; 却终于有了倾诉的**。
  “陆大明死了,一家五口,服农药自杀。警察去他们家的时候,家里已经一点值钱的东西都没了,更找不到一点食物。最后; 只在米桶里找到一把谷糠。”
  见路晁想说什么; 齐楚达摆摆手,“不用安慰我,什么也不用说,我只是一时忍不住。”
  说完去门口朝同事们一拱手,“对不住,耽误大家的事了。”
  同事们见无事; 也不敢问,纷纷表示,无事无事,反正也该下班了,不耽误。
  齐楚达低头收拾东西的时候,姚荣光得到信从楼上下来,拍拍齐楚达的肩膀,“晚上去喝一杯。”
  “好。”也只有在姚荣光面前,有些话才能放开了说。
  姚荣光回头看到路晁和舒雨,笑笑说道:“你们赶紧走,不然老齐又得拉住小路喝酒。”
  回胡同的路上,两人一路无话,心里只觉得沉甸甸的。
  刚下车走到路口,就见路英正在从面包车上往下搬东西。一见他们赶紧招手,“回来的正好,快来帮忙,我一个人都搬三趟了。”
  “这是怎么了?”舒雨从面包车里搬出成箱的盐和白糖,还有成匹的布料,成摞的脸盆,成箱的毛巾肥皂,甚至还有半车卫生纸。
  胡同里不时有人带着大包小包走进来,看到路英的车,一脸羡慕,“有车可真好,我这一天跑了不知道多少趟,只嫌腿短。”
  三个人好不容易把东西都搬回家,俱都往沙发上一摊,不想动弹。
  “小雨,这里头也有你的份,你一会儿自己去挑,拿些回家囤上。”
  “阿姨,到底出什么事了?”舒雨问完才想起来,自己是傻了吧,还用问吗,这会儿不就是八八年最著名的价格闯关事件吗?
  何谓价格闯关,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也属于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案例。
  中国长期实施计划经济,很多商品的价格并不是真实的市场价格,这就导致在改革和开放经营环境之后,让一部分商品有利可图。
  比如说钢材一直有一个国家指导价,生产钢材的厂家必须按这个价格卖给其他拿到配额的国营工厂。
  但事实上这些钢材的市场价至少是国家指导价格的二到三倍,这就有了倒爷的生存空间,靠关系拿按计划价格拿到钢材,再按市场价格卖掉,将这中间的利润归入个人荷包。
  这些倒爷,称之为官倒,利用差价疯狂敛财,甚至有的人短短数月能敛财数千万。这笔钱绝不是正当收入,简而言之就是贪污**。
  国家不能一直视而不见,更何况钢材只是一个代表,很多商品都存在指导价和市场价的差价。于是国家希望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不同的价格,实行并轨。
  而这个并轨,就叫做价格闯关。
  于是八八年成为通膨最为严重的一年,并且几乎所有的商品应声上涨。反应到市场上,就是老百姓疯狂囤积物资。
  路英这种囤日常消耗品的,已经算是囤货程度最轻的患者。当年囤几百套秋衣秋裤的,囤半屋子锅碗瓢盆的,囤一衣柜毛线的,比比皆是。论起囤货,后世的人跟八八年相比都是孙子。
  “报纸上都在说价格并轨,物价已经涨疯了。老百姓都在传,所有的商品价格至少翻倍,趁着能买赶紧多买一点。”
  路英也是一种从众心态,要说谁买不起,她也不担心买不起。问题是大家伙都去抢,断货了怎么办,要用的时候买不着怎么办。只好也跟着抢一批回来,心里才有安全感。
  这一场价格并轨,并未完全成功,一直到九零年,才算完成历史任务。至此,中国才算真正实现价格并轨,再无计划内指导价,从内到外,统一价格。
  而价格并轨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导致这几年的市场环境十分低迷。当然也有外在原因,大家都很清楚八八年的第二年发生了什么,这里不多提。
  舒雨还记得她在某个公司参加培训的时候,有人讲过,八/九年全国私营企业倒闭一半,九零年个体户直接少了四百万。
  一直到九零年的亚运会之后,国家才慢慢恢复元气。
  聊完这些家长里短,舒雨沉甸甸的心情终于慢慢转好。她跟着路英去厨房的时候,路晁坐在客厅里拿起了电话。这是路家刚刚装的座机,舒雨也准备在家里装一个,但还没腾出空来。
  电话那头,许然的声音传过来,两人嘀咕一阵,许然在电话那头破口大骂。
  “你等着,我晚上不睡了,今天就摇人,我就不信找不着内个孙子。”
  “拜托了,还有,谢谢。”路晁说的十分正式,而且慎重。
  许然在电话那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声音也跟着低落了许多,“你的谢谢我收下了。”
  厨房里的两个女人,营造出极其忙碌的景象,路英不满的看了一眼姗姗来迟的儿子,“怎么现在才来,赶紧给我把土豆洗了削皮切丝。”
  不管舒雨和路晁,都没有当着路英的面提起皮革厂的事情,只是说起暑假的时候,准备去深城,问路英能不能一起去。
  “许然这小子也跟我提了好几回,现在我可不能去,等着吧,有机会的。”路英迟疑了一下,然后说道,“关于各个企业三产公司的事,上头还没有定论。”
  她一直记得舒雨的话,也一直在为这一天做准备。随着出版社地位的提高,她的消息来源也日渐增多。最近可能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来,所以她不能离开。
  “真可惜,不过也没关系,深城的工厂就在那里,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小雨呀,你以后毕业了,准备去深城工作吗?”孩子们都年轻,根本不会考虑那么久的事情,但是当妈的人,不能不考虑。
  “应该会两边跑吧。”舒雨知道自己的特长不在于管理,而在于设计,以及知道一些大事件的发展趋势。
  她不觉得自己跑去管理工厂是个好主意,何况这样一来,下头的员工也会搞糊涂,到底是要听她的还是听许然的。而且一些管理层,也一定会站队,站队就会有派系之争,到时候怕是不好收场。
  刚开始工厂就由许然管理,最好由他一直管理下去。当然,前提是他乐意的话。
  “对了,我下午听说,有个新盘要开,你们知道准备卖多少吗?”路英卖了个官司。
  “不会超过三千吧。”舒雨知道从八八年开始,房价和其他商品一样如同坐了直升机一般上升。不过这个直升机开到九二九三年,又掉了下来。缓了两年,终于知道直上就容易直下,于是变得聪明了,开始了慢慢爬坡似的上涨。
  “哈,二千三一平,怎么样,绝了吧。”这个新盘的地段,比惠民小区要好,但也不是核心地段。但面积做的十分合理,七十平的两房,一百平的三房,户型紧凑不浪费。看样子,开发商也越来越有经验。
  “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