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三人荒野 >

第23章

三人荒野-第23章

小说: 三人荒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它们喜欢的食物是泥地里的各种小虫子。
  她给这种鸟起名叫白眼鸡。因为它们的蛋挺好吃的。比松鸡的蛋差不了多少。美中不足的是蛋有点小,比鹌鹑蛋还要小一点。
  修好路之后,她用同样的方法在宅基地的泥塘边上整理出了一块平地,然后用竹子搭了个棚子和桌子,就像指挥官的室外厨房那样,不过,她没有像他那样做料理台,而是用细的竹子做筋骨,石头块做肌肉,泥巴当填充粘合剂,盖了个土灶台子,灶台用木桩敲平,铺上一层片状的石头,还留了个烟囱口,等土灶台子干了,插上一根粗竹子当烟囱。
  有了经验,她在预留的空地盖窑厂只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就整平的地面,盖起了一个一米高的窑炉。这个窑炉的形状像个表面疙里疙瘩的大馒头,疙瘩是是从泥巴里露出来的石头边角,窑炉的骨架是六根弯曲的竹子,她用编藤筐的方法扎在一起,倒扣在地上,再用混好小石子和河沙的泥浆填充在框架里。炉顶留着一个圆孔,可以用一块椭圆的大鹅卵石塞住。
  正式烧制那两个来之不易的陶胚前,她先空窑烧了一天一夜,大馒头上有几道小裂痕,但里面看还是很完整的。她用泥浆又修补一下表面,小火烧了一晚上,第二天将炉内的柴火残渣都清理掉,放进去晒干的柴草和木炭,整理平整,再小心翼翼把两个陶胚放在上面。因为实在不知道烧制的时候是该空口朝上还是朝下,就一个口朝上一个底朝上地放了。
  然后,她郑重其事起火,用吹管把火吹旺,等木炭烧得通红时用石头块把炉门封上。烧了几小时后,再用鹅卵石把炉顶的洞塞上。
  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炉才是正确的。只隐约记得当初参观时,杨度的朋友说过不能太早打开炉子,不然炉内温度骤然降低,陶器就会碎裂。
  不过她也不能干等着。这次只是试验,能成功当然很好,失败的话,还得继续烧制。制作陶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里程碑啊。
  天晓得指挥官是从哪儿找到的陶泥,但是沼泽地这么多泥巴,难道不能用么?
  她放水抽干那个准备种菜的小水池后,挖了两筐淤泥背到窑厂,准备淘泥。
  沼泽地里的泥巴含有大量腐殖质,其实不适合做陶器,但在找到更好的陶泥之前,只能先将就了。
  淘泥用的就是之前用来沉淀分解草木灰溶液的容器。这容器上半部是个竹桶,底部有很多小孔,放在一个四根竹子做的支架上,支架下面原本是藤编的漏斗,里面放了一层伞布,现在换成一个藤编的筐子,里面铺了一层劈成细丝的蒲草杆。
  说是蒲草,其实只是长得有六七分像的一种草,它们的生长在水池边和浅水里,叶子细长柔软,茎有手指粗,能长到一米多高,有些细的茎上顶着一截浅黄色的小圆球似的东西,比核桃小一点,表面是天鹅绒的质感,捏起来还有弹性,上面布满花粉,掐掉一块,它就会舒展膨胀成一坨絮,然后轻飘飘飞走。那其实是这种草的花和种子。
  就是这一点和蒲草很像。蒲草的花是一根香肠似的东西,也是这种一扯就变成絮的。
  她看到这东西第一反应就是“用这个蘸上油脂点燃就能熏蜜蜂采蜂蜜了”,当即采了很多,没想到它的茎掰断后散发甜味,她忍不住放进口里嚼了嚼,真的有一点甜味。于是又采了许多回去。
  她只是拿这种草杆当口香糖吃着玩,没想到嚼到没有甜味后,异星蒲草的草杆剩下雪白柔韧的纤维,分成极细的丝线后依旧柔韧,她立即意识到这是种极佳的天然纤维,以后会有大用处。
  在合成纤维没出现前,人类一直利用天然植物纤维制造衣服、鞋子、织物。棉,麻,葛,还有另外一些植物的树皮,全都能为人类使用。异星球上的天然植物当然也可以用来做衣物鞋子。
  不过,纺织这个词距离海盗们的生活很遥远,她完全没有头绪棉花是如何织成布的,至于麻、葛、蚕丝之类更是只听说过。比如,二当家骂人的时候会说她家乡的一种刻薄俚语,说某人的嘴巴是沤麻的粪坑。她小时候好奇问过二当家什么是沤麻,简而言之,就是将植物浸泡在水中,或是化学溶液中,使肉质快速腐烂剥落,但是纤维结构却不会有太大改变,之后把麻提出来,在流水中冲净,硬撅撅的麻杆就会变得像丝绸一样柔软。还有,古代的纸张也是这么做的!
  杨度就很不喜欢二当家给她讲这些乱七八糟的“知识”。他觉得没用,还教坏小孩子,只要学了些恶心的骂人话就很快全船人无一幸免。
  唉,杨度这笨蛋怎么能想到我有一天真能用到,还后悔没好好研究一番呢。
  由于不清楚棉麻的织造流程,也不清楚异星植物是否可以如法炮制,所以她采用了分别试验的方法,一部分蒲草杆用木槌敲扁挂起来晒干,一部分敲扁了扔在水池里浸泡,还有一些晚上没事的时候撕成小条,再用梳子分成细丝,居然也相当柔软,她就几束放在一起,中间系紧了,像个大穗子,捏着中间那个结一旋转,穗子散开,平平地在藤筐底部铺成一片,这么铺上两个穗子,再盖上一个竹编的粗孔筛网,就能过滤液体了。
  总不能什么都从伞布上裁。要是一直没找到做衣服的材料,外衣还可以用兽皮,内衣呢?这块伞布可太珍贵了。
  陶泥的方法和提取草木灰溶液相差无几,把泥浆倒进竹桶里后用木棒疯狂搅拌,带有腐殖质的泥水就会从底部流出来,泥里的烂叶子很容易就能用竹筛子捞起来。
  然后,将滤网换成用竹篾编的晒网后,再加水搅拌,这一次,留在晒网上的那些泥土质地细腻,水分蒸发后就能当陶泥了。淘澄了几次之后,竹桶里就只剩下各种杂质,石子。
  淘澄了几次之后,她觉得这泥就算淘好了。只是和从指挥官那儿偷来的颜色相差甚远。人家的泥是灰白色的,她的,是黑棕色。但细腻的程度还差得不大。
  等炉窑变凉的时候,她用这一小坨泥捏了两个小罐子,两个碗。
  这次有了经验,她在炉窑附近也搭了个竹棚,还有一个竹架子。烧窑的时候,竹架子放在炉窑附近,陶胚搁在竹架子上借助炉窑的余热烘干,每隔几小时翻动一下,尽量让它们干得均匀,要是没有烧窑,陶胚就放在竹棚下慢慢阴干。总之不能让太阳直晒,更不能被雨淋了。
  一天之后,炉窑外壁可以用手触摸而不会感到太烫了,她把炉窑打开了,一看,两个锅看起来都完整!
  成功了!
  哎呀,我真是天才!无师自通,第一次烧制陶器,从建窑开始全是自己琢磨着搞的!还成功了!
  她喜滋滋地用两根树枝把小锅一个一个夹出来,拂掉上面的灰烬,摸着还是温温的,可是毫无疑问,已经过去的几十个小时里,它们已经发生了质变,由柔软的泥土变成了坚固的陶器!
  她曲起中指,在小锅的肚子上轻轻弹了一下,“咔嚓”。
  小锅从肚子凸出的地方横着出现了一道裂纹,然后,又是“咔嚓”一声轻响,裂纹到锅口那一截从锅身上分离,歪斜,轱辘到了地上。
  啊——
  啊。
  唉,她就知道,烘干的时候太心急了,干燥不均匀!
  片刻前的喜悦变成了沮丧,她呼口气,对自己说,没事,还有一个呢!
  另外一个锅很好。别说用手指弹了,用竹管敲还会发出幽美的声音。
  所以,还是成功的。嘻嘻我还是天才。
  她认真总结了经验,一一记录下来。准备烧下一批陶器时用上。
  有了陶器,就有了可以持续加热的容器,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里程碑就是制造肥皂!
  她把动物脂肪倒进裂掉一半的小陶锅里加热,当脂肪成为液态时加入草木灰溶液,不断搅拌,咕嘟咕嘟这么煮上几小时,时不时搅一搅,脂肪的气味和性状渐渐发生变化。这个呢,就是肥皂液。之后,往粘稠的溶液里加上盐搅拌,皂液就会渐渐凝固,倒进模具凝固成形后就是肥皂了!
  鉴于她没有很多盐,她把大部分肥皂液倒进几个竹筒里保存,只剩下一点加盐做成肥皂。
  她用来做肥皂的模具是切成两三厘米高一截的小竹筒,直径七八厘米,用光能槍切成左右两瓣,重新合拢,用一条草绳扎紧,里面涂上一层油脂。加了盐的肥皂液倒入模具一天后就完全凝固了,这时拆开草绳,竹筒掰开,就能把凝固的肥皂拿出来了。
  不过,肥皂取出来后她才发现,她做的肥皂可能盐放少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用力一捏就变形。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使用,还更好玩了!像橡皮泥一样!
  哈哈,我终于可以洗澡洗头了!
  她还在肥皂液里加了晒干的薄荷叶磨成的粉,成品的颜色带一点淡绿色,像薄荷冰淇淋,闻起来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她有点担心薄荷粉会影响肥皂的制作,在最后才加了一些,只做了一块肥皂,没想到这么成功,那下次再做些别的气味的!
  她捧着薄荷肥皂喜滋滋的,这真是这个星球文明史上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天啊!我早就选好洗澡的地方了!是一个特别特别漂亮的小水池,开着许多水莲花,虽然是活水但是水不深,所以等到午后两点左右水就是温热的了。我还得把小黑豆豆也抱去洗个澡。现在它是宠物了,可不能有虱子跳蚤之类的寄生虫。
  去洗澡的路上,她还背了一篓窑炉里清理出的木炭灰和陶泥淘出来的石子,一边走一边洒在路上,长久之后,路会越来越干净的。
  这天的天气特别好。
  天特别蓝,阳光特别温柔,树林里一丝风都没,水池里的花特别香。
  她洗澡的时候想,下一次,等我去海边取了海盐,我要多做一些肥皂,把这种香香的花拧出汁放在里面,再晒干一些花瓣也放在里面。那我的肥皂就又香又美了!哈哈。
  唯一美中不足,是没有护发素。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事,提炼植物油,然后浸泡一些香料进去,不就成了?
  至于香料嘛……这些花虽然挺香的,但是涂在头发上未免太香了,不知道冷杉或是雪松的针叶晒干磨粉能不能当香料?或是青草?指挥官洗澡的时候用的青草团子是什么?那个气味很好闻。
  她想到这里,不由低头看了看自己在水中的倒影。                                作者有话要说:来了!来了!
  陶器和肥皂来了!


第25章 D26
  陶器也有了; 肥皂也有了,她把这个星球的文明史都推动了一大步,人也洗得焕然一新了; 那住的地方当然也不能太寒酸。
  接下来的几天; 她又忙活起来; 让她的浮屋更舒适。
  她先将浮台扩大了一倍; 又选了最长的几根竹子扎在泥塘里; 分别立在浮台的周围,将浮台紧紧卡住,现在,最后一丝晃动也没有了。
  之前从池边通往浮台只搭了两根长竹子,走在上面要小心保持平衡,现在她搭了一座小浮桥。
  小桥也是竹子做的,四排翠竹连在一起; 就是一块足以让她走得轻松的浮板,这样的浮板有两块; 一块靠近岸边,另一块贴着浮台; 两边再扎几根竹子当围栏,既能固定浮板,又能当扶手。晚上睡觉时,她可以像古代城堡收起吊桥那样把贴着浮台的那一块浮桥拉起来; 什么动物也别想跑到她的小屋来。
  浮桥两侧的竹栏杆每根直径有十厘米,只要填上土,就是一个花盆; 她之前移植回来的薄荷长得很好,她重新分了盆; 把一些薄荷移栽进去,又挖了一些她在丛林里发现的好看花草种上,这下住房附近的面貌顿时不同了。
  她还从周围的大小池塘中移植了许多水生植物,洒在浮桥和房子周围,希望它们可以适应泥塘中的环境,大量繁殖。至于它们究竟能不能成活,暂时没把握。看运气吧。
  然后她要扩建房子。
  用几片炭条板组成的临时小屋终于要退出历史了!她要建真正的房子了!
  大费周章搬回来的竹子仍然充足,房子的样式早在电脑上画了几百遍了,建造起来很快。
  她要建一个单坡式的小屋,房顶是一整片,朝一面倾斜。
  她没像传统建造森林木屋那样一条一条把竹子搭起来,而是继续是用了搭建木炭棚屋的思路,将屋子分成了几个部分,最高的后墙,两面侧墙,门墙,还有两片房顶。房顶虽然可以做成一片,但是不借助其他工具,她很难将连成那么大片的竹子举起来放在房子上。
  她用直径和手指差不多粗细的竹子当筋骨,先每隔一米一根插在地上,插了三根之后,将一根粗大的竹子紧靠着这三根小竹子放在地上,以大竹子为标尺,对着每根小竹子在横放在地上的大竹子另一侧再插三根小竹子,接着,用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