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 >

第218章

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第218章

小说: 不学习就要继承亿万家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窦信然彬彬有礼地和齐辕汶道了谢又道了别,从语气里听大概这辈子都不会再来登齐辕汶的门。
  齐辕汶正在国外留学,他居住的那个公寓门廊很大,从他的门口距离电梯,窦信然一共走了一百一十三步。
  一百一十三步的时间,足够窦信然接受事实,并且下定所有的决心。
  ——盈盈的身体很有可能不如她现在表现出的那么好。
  ——她可能一辈子都在受到这场空难的影响,或许过了身体机能最巅峰的这几年,她便会病痛而憔悴,无论窦信然和叶家提供给她多么良好的医疗资源,也无法阻止这种衰败。
  ——最坏的一种可能,是叶千盈也许会提早离开窦信然。他们多半不会有孩子,最终只留窦信然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人世上,十年,二十年,形单影只。
  窦信然考虑过所有可能发生的一切,然后决定仍要和叶千盈在一起。
  此时此刻,他把叶千盈拥抱进自己的怀里,心里默默地闪过了一个念头。
  ——如果和叶千盈在一起,他的晚年或许会分外的零丁。
  ——然而,倘若不和叶千盈在一起,他便要孤独一辈子了。
  窦信然把嘴唇贴在叶千盈的耳朵上,一字一顿,神情说不出的认真。
  “盈盈,我爱着的是全部的你,我接受和你在一起后,必然面对的每一个重要选择。”
  这不是一句情话。
  这是窦信然的许诺。
  叶千盈听出了窦信然语气里的郑重,却还没意识到这话背后带着何等沉重的分量。
  她就势把自己埋进窦信然的颈窝里,一本正经地蹭了蹭,近乎调皮地丢出了一个惊天的消息。
  “这样的话,信然……既然结婚还太早,那你想和我订婚吗?”
  刹那之间,犹如巨大的五彩喷花在窦信然的头顶猛地炸开。
  窦信然的眼前忽然升起一片明媚的色彩,平生第一次,他感觉自己的名字竟然还能有着新的解读——“信”他,幸福来得太突“然”!
  窦信然的情绪一瞬间从坚定飙升到狂喜,他竭力地平静着自己的呼吸,然而波动的心态仍旧从颤抖的语调里泄露出来。
  “我当然愿意!”
  叶千盈便微笑起来,她仰头看着自己的男朋友先生,缓缓对他送上了一个吻。
  唇齿的交缠之间,叶千盈的声音有些含糊,却足以让人听清。
  “那么,我们订婚吧。”
  ————————————
  时光荏苒,一晃就是两年。
  这两年里发生的事情不多不少,而对于叶千盈来说,她从不曾浪费一分钟的时间,于是每一件事都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第一件事,是叶千盈和窦信然订婚了。
  在两年前的那个年假,叶千盈和窦信然确定了婚约。
  订婚的流程安排、婚讯公布,都尚且需要一段时日发酵。所以叶千盈并未用那个年假直接订婚,而是和窦信然提前享受了一段蜜月=w=
  据说大哥和二哥得知消息后,关起门来咬耳朵——“这小子说要来我们家过年,结果第二天就和小妹商量好了订婚,坏得很”。
  叶千盈和窦信然得知此事后,不由得相视一阵爆笑。
  她还要回基地继续自己的研究,因此做了甩手掌柜,订婚典礼上的大多数事都交给窦信然拍板。几个月后,一切安排妥当,叶千盈回到D省,完成了和窦信然的订婚典礼。
  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家来说,订婚典礼一过,如非巨大变故,往往就不会退婚了。可以说,两个人现在除了领证之外,在外人眼里,和举办了正式的结婚典礼也并无太大区别。
  此时此刻,他们已是名正言顺的未婚夫妻。
  第二件事,则是叶千盈的研究。
  当初叶千盈立下目标,要求两年内完成对非碱性金属超导的重要突破。
  这一次,没有系统商城的帮助,没有前人的石头能给她摸着过河,只有一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还有她一个个深夜里对照着实验结果做出的调整。
  如此日复一日。
  将近两年的时光里,叶千盈竟然当真达到了从前立下的壮志。
  就在她和窦信然订婚这一年的年底,叶千盈团队关于非碱性金属超导观测与噪音反应的论文,便被刊登上了《Science》。
  如果说,《Inventiones Mathematicae》、《Annals of Mathematics》、《Acta Mathematica》以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是数学界的四大天王,那么,《Science》和《Nature》这两本期刊在物理界的地位,无疑就是被加冕的双皇。
  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假如一个教授的论文能够在《Nature》或者《Science》被刊登,那就相当于医生的论文被刊登在了柳叶刀上,是可以够他吃一辈子老底的事。
  通常来说,能被这两本期刊收录的论文,往往是生物相关,物理类的论文要想被它们收纳,其难度并不比登天简单。
  ——至少在淘宝都开通了直播卖火箭发射业务的当代,4000万软妹币就能买一次火箭上天服务。买主不但能自主决定火箭的图层,还能亲自享受一把指挥火箭上天的成就感。
  然而,要是有某个土豪宣言,自己拿着4000万想买论文登上《Science》杂志……
  那他不如把这些钱都拿去买酒。等他一醉方休以后再入睡,做梦没准会更容易一点。
  要是世上能有这种好事,那还不等土豪砸钱,恐怕叶千盈就早掏腰包了。她前段时间为了研究拓扑绝缘体的残次资料可谓是穷愁潦倒,不但系统里的所有名气值全部花光,连智能模拟课堂都要省着点上,数学家磁盘就更是买不起了。
  用她对系统的话讲,那可真是,穷的只剩下钱了啊。
  倘若能有这种快速便捷的氪金通道,叶千盈能把自己氪到头像登上《Science》封面。
  叶千盈:啊,这该死的钱,既不能让我的论文登上《Annals of Mathematics》,也不能让我的研究被《Nature》引用。一想到这个我就伤心,你们快快离我远一点。
  系统对宿主发出了红牌警告,提醒宿主注意空气中的酸碱度平衡,不要乱说这种引人柠檬之语。
  既然想用钱砸上这种顶级王牌期刊是绝不可能的,那么,叶千盈团队的论文能够被《Science》刊登,当然是靠实力。
  论文一经刊登,立刻引发国内外大肆报道。
  ——年仅24岁的正高级研究员、被《Science》收录的论文作者、数学物理界的双跨大神,同时还是华国本土培养出来的少年天才!
  和大多数知名华裔的路线不同,叶千盈完完全全是在华国本土生长起来的。
  而她的路线也清晰得一眼可辨:无论是数学、物理还是军工方向,叶千盈一直服务于国家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当中,不曾任职于国外大学或者研究所。
  这个消息无疑是一剂振奋的强心针:近年以来,华国人的生活水平逐渐上涨,许多家庭都有了供孩子出国留学的资本,海归也不再是一种值得稀奇的简历。
  然而在顶尖学科的最上层,华国的青年人才流失却是很严重的。
  叶千盈的出现,叶千盈的标志,无疑代表着一个闪亮的信号。
  无论在她之后,有没有人能达成同样的成就,至少她的存在,就如启明星一样给人遥指着信心的方向。
  ……
  很少有人知道,在叶千盈的论文刊登之际,潘大校,或者说,已经是如今的潘少将,曾经来找过叶千盈一趟——
  国家之间的较量一直存在,即使没有战争,也会在明处和暗处显示出他们角逐的痕迹。
  作为独特的、兼具“古国”与“大国”两个属性的东方文明,华国一直以来被西方忌惮、贬低而且防范。
  “挖你墙角”,就是最直白而最恶心人的一招。
  华国能用几十年补上过去百年的工业短板,但在某些顶级学术的研究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走。
  于是有心精进的学子们纷纷选择出国留学,在外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
  不少人当初走出去的时候,心里也会暗暗下定学成回来报效祖国的决心,然而等他们真的事业有成了,回来却未必会如最开始想象的那么容易。
  除了其他国家故意的严防死挡之外,他们还会被自己的导师和同学苦口婆心的劝说。
  有些人甚至会拿着介绍信,一下子被推入一个花花世界,那个世界里极尽诱惑地许之高薪厚利。
  从这些学子个人的角度,他们寒窗苦读多年,想要给家人一个安定富足的生活,回报自己的家人,慰劳自己多年来的努力,这并无不可。
  但,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
  潘大校说:“我不知道,他们在走进研究所的那一刻,到底有没有想到过,他们计算出来的某个曲线,很有可能变成现实里的导弹系统,而武器的弹头正好对准驻扎在他家乡的部队腹心。”
  潘少将说这话时语气平淡,像是已经见过了无数这样的例子。然而他眼神却近乎痛心。
  在他看来,那些学子们可能有学子的立场——对,没错,荣华富贵人人想要,功名利禄人人愿享。
  那些选择留在异国的天才,多半会诚实地承认,自己没有那么崇高,自己就是为了更好地待遇留下的。
  “可是,”潘少将自嘲地一笑:“他们如果回来,难道国家没有安排他们的去向?”
  对于技术人员,国家始终是有优待的。
  而对于学成回来的研究者,考虑到他们的学历和经验,入职开始就已经预备着加一级。
  是的,他们的祖国确实没有西方一些国家那么多的福利。
  一个人口大国,又是发展中国家,许多省份的GDP尚需要中央贴补,数亿人的生活还处在扶贫攻坚的基准线上。
  他们不能如西方一般给留学归来的学子们开出那么高的待遇。
  毕竟,西方的金钱是从全球身上吸取的血液。
  而华国是近年来才从旧日的屈辱中一点点站起,建国尚且不足百年,尚未完全洗脱贫穷的印记。
  祖国有时候不富裕,祖国有时候没有钱。
  可他们自己国家给出的工资和补贴,也绝没有太低。
  潘少将辛辣地冷笑了一声:“有时候我看他们满口都是‘我也有难处,我也要养家糊口’这种托词,还以为他们下一秒就要被饿死了呢。”
  说到这里,潘少将平静又难掩辛酸地叹了口气。
  “没人会饿着他们,也没人挡着他们买房买车。他们总说我们没给他们待遇,其实我们给了,他们也早享用过了一部分。只是学出来后,就忘了。”
  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脱贫攻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越顶级的大学就越享受着国家高额的教育补贴。
  这些人在出国之前的那些年,固然有他们自己寒窗苦读的结果,然而曾经被倾斜过的那些教育资源,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选择效力其他国度的顶级人才们,固然有自己的苦衷;然而潘少将作为军职人员,却也有属于他的立场。
  世间大事,莫过生死。
  ——就在祖国的边境,潘少将的同袍们,那些或许才成年不久,面容还年轻的小伙子,每一天都站在危险的最前线。
  要让潘少将说,和那些军人比起来,难道让这些学者少买一辆车,少住几平米的房,就割掉了他们的肉吗。
  他见多了钢铁般的意志,便鄙弃软弱。他常与崇高的品格为伍,便厌恶因利益而忘记故国的行止。
  就连叶千盈,当时大学军训期间被雨淋了想偷懒,让潘少将见到,他都在心里批评了几句小姑娘的娇气。
  听了这一连串的肺腑之言,叶千盈笑了笑。她给潘少将倒了一杯茶水,潘少将喝了两口,情绪终于缓和下来。
  “你猜到我今天来是要做什么的了?”
  叶千盈爽快地点点头,自嘲道:“我是狗大户,对这个流程家学渊源,自然熟悉。”
  潘少将和叶千盈同时大笑起来,过了好一会,潘少将才拿手指对着叶千盈点了点:“你呀。”
  他收敛了脸上的笑意,正色道:“虽然你是明白人,但我习惯把话说透。对国家来说,人才流失的现象是到了需要治理的时候了。
  “比起政策上的硬规定,我们更希望采用思想上的软手腕——叶千盈,国家需要你。我们想要把你树立成青年一代的学者标志。”
  叶千盈安静地看着潘少将,脸上的神色没有一丝意外。
  “那么,我该做些什么呢?”
  潘少将微微一笑:“很简单,而且都是你正在做的。两件事情,一言以蔽之——第一,尽情发展你的才华,第二,矢志不渝地爱你的祖国。”


第一百六十章 
  在论文发表于《SCIENCE》期刊后不久; 叶千盈的名气很快在国内各大官方媒体、自媒体以及纸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