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天才女友 >

第133章

天才女友-第133章

小说: 天才女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愉快的周末时光十分短暂,转眼又到了周一,林知夏起了个大早,背着书包去了办公室。
  每逢周一、周三的早晨,他们组里都要开晨会。
  林知夏听说,印度学姐作为第一作者刚刚发表了一篇Nature论文。今天早晨,印度学姐将在组会上做一次简单汇报。她有意与林知夏、温旗合作。她出身数学专业,需要一位物理功底扎实的合作对象。
  林知夏毛遂自荐。
  组会召开之前,她直接找到印度学姐,先把学姐夸了一顿,又说了自己的学术背景,表达了她的合作意向。
  学姐和林知夏击了个掌。她把实验数据传到了林知夏的台式电脑上。
  这是林知夏第一次主动要求与人合作。
  前不久,林知夏和韦若星曾经在QQ上聊过天。
  韦若星博士毕业后,拿到了上海某大学的教职。她是今年的“青千”学者之一。“青千”指的是“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申请者必须拥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经历”,还要有显著的学术成果。
  韦若星过五关斩六将,成功拿到“青千”头衔。现在,她是上海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
  林知夏通过QQ请教韦若星,问她做了副教授以后,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出乎林知夏的意料,教学并不是韦若星的主要任务。
  韦若星参与了“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她经常与同事、企业高层、政府官员打交道。她还说,这都是不可避免的,社交是教授生活的一部分。
  听完韦若星学姐的教诲,林知夏再次尝试与人合作。
  同组的印度学姐,就是林知夏的试验对象。
  印度学姐和林知夏的合作十分顺利。不到一周,她们就有了新突破。此外,林知夏还在整理自己的论文材料——导师对她这篇论文的期待很高,她想尽快把文章写出来。
  虽然林知夏和江逾白在同一所大学上学,但是,他们并不经常见面。江逾白想邀请林知夏出席周五的一场晚宴,林知夏都拒绝了他。
  林知夏理由充分:“我最近很忙。还有,我养成了周五晚上冥想的习惯……我要梳理这一周的工作内容。”
  江逾白表示理解。
  周五晚上,江逾白独自去了晚宴现场。
  系里的同学来了不少。孙大卫望见他,远远向他招手。
  孙大卫坐在一张长桌的边上,他旁边还有一位身穿黑色长裙的女生。这位女生妆容精致,头戴月桂叶型的珍珠发饰,打扮得像是希腊女神。
  他们的面前,精致的器皿银光闪耀,镶嵌着橙色灯泡的仿制蜡烛散发着柔光,温暖的光芒环绕着餐桌上的水晶花瓶,所有来宾都穿着西装或者长裙,宴会的氛围十分轻松、和谐、没有压力。


第111章 风险投资
  今晚这场宴会的客人主要包括学生、老师与公司职员。
  职员们多半任职于金融、管理、咨询、审计等公司。在场的学生可以和他们搭讪,向他们提问,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对孙大卫而言,这种宴会就是普普通通的wdinner(社交晚宴)。如果他想在大公司找一份工作,他会积极参加此类活动。但他并不需要工作。本科毕业后,他就要回国继承家业,挑起他老爹肩上的重担。
  不过,江逾白是晚宴的幕后组织者之一。看在江逾白的面子上,孙大卫好好打扮了一番。
  孙大卫在自己的鞋子里塞了三层增高垫,就像穿了一双高跟鞋。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双手牢牢地扶住桌沿,抬头看向江逾白。
  江逾白渐行渐近。他西装笔挺,气质出众,格外引人注意。
  孙大卫与他搭话道:“江逾白,我给你介绍下,这姑娘是我女朋友,叫苗丹怡。她妈妈是缅甸人,她爸爸是马来西亚人,她是混血女孩,中文讲得老好了,你用中文跟她唠嗑,顺溜儿的。”
  今天晚上,苗丹怡身穿一条飘逸的黑色长裙,头戴一片珍珠制成的月桂叶,腕间系着一条钻石手链,沉默时自有一股富贵恬静的气度。她从小生长在东南亚,自幼学习中文,后来,她遇到了孙大卫,和他在校外同居,孙大卫就成了她的中文老师。
  苗丹怡嫣然一笑,开口道:“大卫跟我介绍过你,他说你不得了,聪明有能耐……”话中一顿,又问:“请问,我能认识你的女朋友吗?”
  餐桌上的蜡烛光芒闪耀,苗丹怡推了推餐盘,凑到孙大卫的耳边问:“他女朋友是林知夏?他怎么没啥反应呢?”
  孙大卫抢先一步圆场道:“林知夏太忙,大研究组的博士生。”
  江逾白解释了一句:“林知夏最近确实比较忙。”他似乎很讲义气,随后就透露道:“你想找哪个组的博士生?刚才志愿者和我说,有几个部门的博士生来了。”
  孙大卫绕到了长桌的另一侧。
  他站在江逾白的身边,感慨道:“那么多博士啊,像个助教派对……”他定睛一望,指明道:“你瞧那一桌,你女朋友的同事来了。”
  孙大卫说的“你女朋友的同事”,正是温旗与尹秀恩。
  江逾白低声问:“你认识他们?”
  孙大卫微微颔首:“我在电脑上查过那个部门所有的博士学生。”
  江逾白故意误解道:“你想读博?”
  孙大卫连忙否认:“不是,我这都是为了我女朋友。她上学期均分五十,PartI(第一部 分)的课还没整明白,就得上PartII(第二部分)。上届学长说‘量子计算’给分高,她下学期才要选‘量子计算’。我瞅着今年的‘量子计算’一共就五个助教,选课的人不多,小课老师最爱出难题怪题……” 
  江逾白听出孙大卫的言外之意。
  绕来绕去,还是绕不开林知夏。
  江逾白和孙大卫都很确定,林知夏会成为下学期的‘量子计算’助教——这基本上是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
  林知夏的研究方向与量子计算相关,已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引用量都挺不错,刚好够得上助教的位置。再加上她精通各国语言,对待学生既温柔又有耐心,很符合助教一职的岗位要求。
  哪怕林知夏还很年轻,她已经有了一定的资历。
  江逾白沉默片刻,劝诫道:“你想提高女朋友的成绩,不应该找助教。学校有学校的规定,苗丹怡和助教关系太近,容易被别人当成‘学术不端’,两个人的学业都会受到影响,这是你想看到的么?”
  孙大卫眉毛一皱。
  江逾白看着他的表情,嗓音更低:“你可以给女朋友找老师,在你家里一对一补习。”
  孙大卫掂量了江逾白的话,反问道:“校外的老师?”
  江逾白笑说:“招聘老师,签合同,在家上课……”
  孙大卫拍了拍江逾白的后背。他本想拍一下江逾白的肩膀,无奈江逾白的肩膀有点高,还是后背离他更近一些。他点头示意道:“我从小补课补到大,我都忘了这一出,谢谢啊,我回头就发一则招聘公告。”
  江逾白与他碰杯。
  随后,江逾白走到了大厅的中央区域。
  几位同学正在和金融公司的职员讨论职场问题,江逾白加入了他们。他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不了解社会规则,不懂得投资风向,大部分理论都来源于书本。
  孙大卫旁观江逾白的一言一行,迷惑道:“嘶……”
  苗丹怡握住叉子:“啊?”
  “江逾白,”孙大卫指了指旁边,“他爸跟我爸是合作伙伴。他爸投资了欧洲的船坞、能源、电厂,控股几家企业,年回报率稳定,他爷爷靠着电器业和造船业挣了第一桶金……”
  讲到这里,孙大卫忽然停住了。他自言自语道:“投资比赌博的风险还大。我要是看错了投资的方向,比在拉斯维加斯迷上赌博更惨。迷上赌博了,大不了亏点小钱,投资搞坏了,分分钟倾家荡产。”
  苗丹怡从未研究过任何经济理论。
  她心不在焉,默默地低头吃饭。
  孙大卫又说:“富二代最容易被骗去做投资,人家的专业团队,变着花样儿搞方案,从你手里抠出现金流。这年头做点生意真难,我姥姥说她见过人家小公司被银行抽贷……”
  苗丹怡仰头喝下一杯饮料,两侧腮帮子全部鼓起来。
  孙大卫察觉她的不耐烦。
  他赶紧住口,又说:“哎,苗苗,你下学期想选什么课,就选什么课,咱们不跟助教套近乎。你和助教关系太近,万一被学院委员会的老头子瞧见,把你当成‘学术不端’怎么办?是不是?从这学期开始,咱们给你每门课找一个老师,就住咱们家里,包吃包住,让老师把你的成绩慢慢地补上来。”
  听完他的话,苗丹怡如遭雷击。
  *
  今天晚上,江逾白打算品尝一杯红酒。
  他成年了,应该可以喝酒。
  秉持着这种心态,江逾白端起一只高脚杯。他微微倾斜杯身,仔细观察灯光下的红酒质地。
  江逾白的两位朋友都站在他的面前。那两位朋友正在低声交谈,时不时地笑一下。他们对江逾白说:“今年我们打算去伦敦和巴黎过新年,你来不来?”
  这个时候,恰好有一位男生从江逾白身旁的路过,那人呼吸急促,脚步飞快,狠狠撞到了江逾白的肩膀,冰凉的酒水洒出来,溅到江逾白的手背上。
  江逾白出声道:“同学?”
  那人猛地转过身,与江逾白对视片刻。
  江逾白念出他的名字:“温旗。”
  江逾白在林知夏的办公室待过两三天。温旗来找林知夏商量组内课题的时候,林知夏就把温旗介绍给了江逾白。因此,江逾白对温旗印象挺深。
  温旗当然也记得他。
  不同学院的学生穿梭在他们四周,熟人随处可见。
  晚宴气氛热闹,灯光稍显黯淡,温旗穿着一套面料高级、做工考究的昂贵西装,但他眉头紧蹙,脸色不佳,硬生生憋出一句:“对不起,我走路没看路。”
  江逾白抽出一张餐巾纸,擦干净手上的污渍,又问他:“你要去哪里?”
  他直言不讳:“洗手间。”
  江逾白正准备去洗手间洗个手。
  虽然他不想和温旗同路,但是,他们还是走向了同一个方向。
  这一路上,江逾白一言不发,温旗也沉默不语。他们维持着尴尬而默契的局面,俗称“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
  他们唯一能找到的共同话题,就是林知夏。
  然而,不约而同的沉默,依旧无人打破。
  江逾白站在洗手台之前。他打开水龙头,专心致志地洗手。他从小就有轻微的洁癖,要是把手弄脏了,至少洗两次才算干净。
  水龙头向下倾注着水流,温旗就站在江逾白的右边。
  温旗双手掬起一捧冷水,猛地一下盖在自己的头发上,水珠顺着他的发丝向下滑落,贴紧他的额头,他深吸一口气,又问江逾白:“你抽烟吗,有火吗?”
  别说抽烟了。
  江逾白连烟盒都没碰过。


第112章 社交障碍
  温旗今年二十二岁。他在外留学多年,常年独居,并不擅长和人打交道,也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
  他在帝国理工学院念了本科。这所学校的主校区位于伦敦的南肯辛顿,学校附近有三座博物馆。闲来无事时,他经常一个人去博物馆散步,或者坐在街边的长椅上喂一群鸽子。
  温旗记得,本科刚开学的第一个月,他经常和同学们抱团。后来,他渐渐发现各种社交活动的乏味与无趣,单调与冗余。每逢节假日,各科各系的一部分同学就会通过QQ空间上传他们的旅游和聚餐照片,展示他们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那些照片大同小异——旅游就是蓝天白云、大海城堡,聚餐就是米饭火锅、家常菜、馄饨水饺……温旗手指飞快地一划而过,从不留下任何点评。
  同学给他发送消息,让他参加聚会,他隔几天才会回复:“在学习,去不了。”
  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人邀请他。
  他反倒觉得轻松。
  他完全适应了孤独的生活,越来越排斥一切群体活动。
  对他来说,社交是额外的负担,独处是难得的滋养。
  同学们称他“神出鬼没”,他借口说自己“爱学习”——这其实是个谎话。温旗心里清楚,自己并不是很爱学习,学习是他独处时的一种娱乐消遣。
  但他偶尔也会感到寂寞。
  每当这时,他就会把自己的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公布在QQ空间。
  同学们惊呼他竟然能得到如此恐怖的高分,纷纷向他讨教学习方式,或者直接来问他的作业思路,他会概括自己的思考模式,很少有人能理解他——或者说,真正能理解他的人,根本不会给他发送这种消息:“大哥行行好,教教小老弟,考点有多少,作业怎么搞?”
  好在,温旗的本科成绩非常优秀。
  不优秀就怪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