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717章

策行三国-第717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东军精锐,麹云天败得不冤。”审配意味深长地看着荀衍。“祸福相依,能与这样的对手交战,既是休若的不幸,也是休若的幸运。”
  荀衍佯作不懂审配的言外之意,拱手问起审配叫他来的原因。审配从一旁取出袁绍的军令,递给荀衍。荀衍接过看了一眼,稍作思索,便明白了背后的用意。袁绍攻击鲁肃阵地的进展不如预期,伤亡比估计的要大,击败鲁肃之后可能无力再战孙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要求他和审配先进攻新郑,牵制孙策,同时对鲁肃形成包抄之势。说得简单点,就是要他们先打头阵,消耗孙策的实力,为最后决战创造机会。
  这原本无可厚非,但审配没有直接下令,却特地请他来商议,说明审配心里是不愿意的。尤其是了解了龙渊之战后,审配对孙策的战力了进一步的了解,更不会轻易与孙策对敌,白白消耗实力。
  荀衍将军报递了回去。“既是主公有令,衍无所不从。”
  “孙策善战,若非有休若相助,我也没有胜算可言。”见荀衍如此顺从,审配暗自高兴。“休若知道路招其人吗?”
  荀衍点点头。“知道,他是路粹的兄弟,陈留人,曾在袁显思麾下为将。任城之战时,被朱桓袭破,袁显思力战失利,他便降了孙策。”
  “看来休若对他很了解。他就在河对面,兵力倒是不多,只是有二十余架抛石机,我多次架设浮桥,都被他的抛石机砸毁了。我想请休若牵制他,然后另选他处突破,不知休若意下如何?”
  荀衍眉头微皱。“审公的意思是……我来接管审公的大营?”
  审配轻轻地点点头,目不转睛的盯着荀衍。路招在对面守着,他如果强攻,倒也不是不能得手,只是伤亡会比较大。他想让荀衍来牵制路招,自己另选合适地点突破,减少伤亡,尽可能的保存实力。荀衍是聪明人,他的心思瞒不过荀衍,生怕在诸将议事时荀衍当众质疑,所以在集结诸将议事之前,先请荀衍来单独说话,统一意见。
  荀衍稍作犹豫。“审公还有多少强弩手?”
  “一万余。”
  “能借三千人给我吗?”荀衍解释道:“冀州强弩手闻名天下,只是龙渊之战时遭遇大雨,弓弩不能发,被孙策趁机袭击,伤亡惨重,剩下的千余溃兵也留给沮鹄守襄城了,我身边的强弩手数量太少,不堪一战。”
  审配迟疑了片刻,点点头。“可以。”
  “多谢审公。”
  得到了荀衍的支持,审配心中大定,随即和荀衍商议。在荀衍牵制住路招后,他将沿黄水上行,在七虎涧的南端渡过七虎涧水,继续西行,赶到捕獐山南麓,切断孙策对捕獐山的策应,完成对鲁肃的包围。他渡过黄水后,路招有被夹击的可能,应该会后撤,到时候荀衍就可以顺利渡水,直逼新郑城下了。
  如此一来,五万大军包围新郑,城里的孙策只有不到两万人,其中还包括五千战斗力很弱的屯田兵。就算他们无法迅速攻克新郑,也足以将孙策困住,打造军械,等袁绍来发起总攻。
  荀衍听完,沉默不语,眉头轻轻地蹙着。审配看在眼里,知道荀衍有不同意见,虽然不快,却还是问道:“休若,你我虽不算至交,却共为主公效命,自信也分得清公私。涉及战事,含糊不得,不妨直言。”
  荀衍拱拱手。“审公,恕衍放肆,你这部署对付别人自无问题,对付孙策……”他略作沉吟。“恐怕有些冒险。孙策用兵,精于计算,麾下又皆是精锐,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既快且狠,往往能一击毙命。渡过黄水,离城不过五六里,瞬息可至,如有猛虎在侧,审公岂能安睡?稍有疏忽,便有溃败之险。”
  审配脸色微变,盯着荀衍半天没说话。荀衍是什么意思,暗讽审荣被蒋钦袭营吗?不过他说的也有道理,江东人好袭营,蒋钦之外还有董袭,孙策想必也不例外。
  “那依休若之见呢?”
  “审公渡过黄水后,兵分两路,一万五千人立阵于城下,五千人返身夹击路招,接应我渡水。届时你我四万余人兵临城下,只要谨慎,庶几无虞。”


第1435章 田忌赛马
  审配权衡良久,很勉强地答应了。
  孙策骁勇,他虽然有两倍的兵力,却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失误,被孙策偷袭,伤亡会非常惨重。审荣一时大意,五千人马几乎全军覆没,这样的事绝不能发生第二次。荀衍对孙策有一定的了解,有他从旁协助,查漏补阙,无疑会稳妥很多。
  要想得到荀衍的帮助,当然不能不给点好处。至于以后,唉,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击败孙策才是当务之急。以孙策对付世家的手段,他若是胜了,审家绝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双方各退一步,达成一致,商定了战术部署,审配随即召集诸将议事,决定将大营移交给荀衍,又拨了三千强弩手配合荀衍作战,自己则率主力从七虎涧渡水。以韩猛为首的颍川将领和以闵建为首的麹义残部也在,不过他们都坐大角落里,没什么发言权。审配是主将,他的直系子弟有三四人,与审家有姻亲的又有十来人,占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人也大多与审配有交情。
  可以说,这三万冀州兵至少有一半直接控制在审配手中,剩下的那一半也不会轻易与审配做对,别说荀衍,就算是袁绍想把审配撤掉也要花些心思。韩猛等人虽然不爽,却也无可奈何。倒是荀衍很平静,他虽然坐在审配身边,但几乎没说什么话,一点也没有统兵两万的感觉,就像是审配麾下一个普通校尉。
  议事完毕,诸将各回大营。出了审配的大帐,韩猛就忍不住了。“休若兄,你也有两万之众,何必听审配如此摆布?”
  荀衍笑笑,平静地迈步向前。“现在有多少人并不重要,击败孙策之后还能活下来多少人才重要。”
  “如果不能击败孙策呢?”
  “如果不能击败孙策……”荀衍轻笑。“那就更没有争执的必要了,黄泉路上太寂寞,多一个人说话总是好的。”
  韩猛眨眨眼睛,若有所思。
  ……
  准备了半天之后,审配将大营移交给荀衍,自己带着主力出营,沿着黄水迅速北上。两万人的目标太大,根本无法遮掩,审配也没打算遮拦,大张旗鼓,鼓乐齐鸣,唯恐人不知道。
  对岸的路招很快得到消息,一边派人尾随监视,一边急报孙策。
  孙策接到消息后,立刻召集军谋议事。一群人围着地图,分析着审配可能的目标,正说着,路招又派人来报,荀衍出营,强弩手沿水列阵,很多工匠正在准备材料,有强渡黄水的可能。
  孙策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地笑了。
  得知荀衍赶到,郭嘉就提醒孙策要防止荀衍为审配出谋划策。别看审配年纪不小,领兵作战的经验也不少,但他对战争的了解未必就比荀衍深刻。审配的战绩来自于实力的碾压,他之前的对手不是黄巾就是流寇,最有实力的就是公孙瓒。界桥之战,审配也是主力,不过强弩对骑兵有着明显的兵种优势,公孙瓒的步卒又是由新降的青州黄巾组成,战斗意志什么的根本不存在。
  荀衍则不同。他正当壮年,理论基础扎实,又有着读书人不多见的稳健,这样的人临阵指挥可能略显稚嫩,作为副将、军谋却绰绰有余,在战术上不会有明显的漏洞。
  他代替审配迎战路招,路招很危险。双方兵力悬殊,路招也是书生出身,实战经验未必见得比荀衍强。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所领皆是训练有素的精锐,非普通招募来的士卒可比。
  “是时候让审配看看我们真正的实力了。”郭嘉一手摇着羽扇,一手抚着颌下的短须。“田忌赛马,上驷对中驷,将军亲自迎战审配,审配应该感到很荣幸。”
  孙策笑笑。“希望别吓跑了袁绍才好。子敬守得严实,我怕袁绍久攻不下,掉头跑了。”
  “他跑不掉。”郭嘉胸有成竹。“他的杀器还没出,怎么可能甘心。”
  ……
  孙策将城中的事务交给郭嘉,自己领兵出城,迎战审配。他所领人马不多,义从步骑千人,亲卫营步卒四千余人,蒋钦所领屯田兵两千人,总共七千余人,还有五千多人作为机动兵力留在郭嘉手中,其中就包括蒋钦带来的三千屯田兵。
  审配收到消息,且惊且喜。惊的是孙策居然出城正面迎战,喜的是孙策兵力严重不足,只有他的三成。如此一来,他击败孙策的机会大增,不仅可以一洗怯战的污名,还可以立一大功。
  审配随即修改了计划,放弃夹击路招的部署,径直迎战孙策。听说孙策亲自出城迎战审配,荀衍也很意外,倒也不好说什么,只好放弃了等审配接应的打算,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强渡黄水,击破路招,再赶到战场夹击孙策,分一杯羹。
  双方对峙了数日,相安无事,此时牵一发而动全身,六七万人马同时行动,黄水两岸方圆十余里的地方顿时杀气腾腾,烟尘四起。
  孙策出城数里,在一个叫李岗的地方立阵。李岗岗如其名,岗上岗下种满了李树,花期已过,大片大片的花瓣落在地上,已经看不出颜色,青翠的树叶间却结满了青色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香气。
  李岗高五六丈,岗东有一条小溪,不怎么深,也不怎么宽,跨越可过,溪水清澈见底,落花逐水而流,一片恬静的田园风光。小溪两岸队了李树,还有不少梨树,梨花开得正盛,白的红的,有蜜蜂在花间飞舞,吸吮着花蜜。即使有大军逼近,它们也若无其事,继续着自己的工作。
  孙策在岗上站定,俯瞰战场。向东五百余步也有一座土岗,一些骑兵立马岗上,正向这边观望。孙策估计那应该是审配的先头部队。这里的地形不错,非常适合两军交战,两个山岗就是最合适的中军将台。同是嵩山余脉,由西向东,地势逐渐下降,土岗的高度也如此,不知道审配对此会不会有什么意见。就算他有意见,那也只能忍着。
  战场是我的选择,当然不能让他太舒服。
  不用孙策吩咐,将士们沿沟立阵。冯楷在北,蒋钦在南,许定居中,身后就是新郑城,又有马超率义从骑游弋警戒,他可以不用考虑背后出现敌人的可能,一心一地向东攻击。向东不到五里就是黄水,空间仅够审配立阵,但也有一个好处,审配同样不用考虑身后,可以全力以赴的向西攻击。
  若非如此,审配又怎么可能接受这个战场呢。


第1436章 审配观阵
  审配下了车,缓步登上土岗,眯起眼睛向西张望。
  他看到了土岗上的战旗,看到了沿土岗向两翼展开的阵型,也看到了战旗下的身影,心脏不争气的跳得快了些。虽然对手只是一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但他却不敢有丝毫轻敌,荀衍的告诫言犹在耳,他不想步麹义的后尘。
  审配仔细打量着对面的阵地,却感到一阵心有余而力不足。朝阳初升,明亮的阳光从身后射来,照在孙策和他的大阵上,原本应该可以看得很清楚,但孙策部下身上的甲胄、手中的武器在阳光下明晃晃的,就像面对无数反光的铜镜,让他目眩神迷,越是瞪大了眼睛,想看得清楚一些,越是觉得眼前一片模糊,看得久了,眼睛刺痛,甚至流出泪来。
  审配揉了揉眼睛,暗自苦笑。他怀疑孙策是不是又用了什么小手段,故意让他看不清阵势,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甲胄、武器而已,怎么可能这么明亮,这么刺眼?况了为了防锈,甲胄上通常都用髹漆,反光非常有限。
  不能亲眼目睹,审配只能借用其他人的眼睛,他向身边的宾客胡潜询问孙策的阵地,与自己得到的模糊印象印证,同时分析孙策的用意,以便做出针对性的战术安排。
  胡潜说道:“孙策的阵地很宽,几乎和我们的阵地差不多。”
  审配暗笑。这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孙策的兵力已经探明,六七千人而已,最多不会过万。他这么做应该是虚张声势,阵势向两翼展开,看起来很宽,实际厚度不足,只是不得已的选择而已。
  胡潜又道:“孙策的左翼将领姓冯,右翼将领姓蒋。”
  审配在脑子里搜索了一下,想到了冯楷和蒋钦。双方校尉级的将领几乎都是有案可查的,郭图的斥候早就打探清楚。冯楷是袁谭的旧部,任城之战时投降孙策的。蒋钦就更不用说了,他原本驻长社,不久前突袭审荣的大营,打了他们审家一个大耳光。
  虽然听到蒋钦的名字有些恼火,但审配还是没忘了重点。“公兴,看到抛石机了吗?”
  胡潜仔细看了一看。“看到了,不过安排在阵后,只能看到梢杆。我数数……”胡潜默数了一遍,有些疑惑。“孙策怎么会有这么多抛石机?”
  “多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