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691章

策行三国-第691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郭图谦虚道:“是主公英明,得天下士人之心。我只是尽了应尽的本份而已。”他顿了顿,又道:“主公,休若所领不是部曲,就是屯田兵,战力有限,麹义虽然有精锐,要想击破孙策也不容易,只怕是力不从心,难遂所愿,反而毁了两员大将,数万精锐。”
  袁绍微微颌首。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奈何?”
  “臣以为,孙坚虽是父,匹夫之勇尔,不足论。孙策虽是子,但狡猾远胜孙坚,若能击杀之,则中原可弹指而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休若困住了孙策,主公当亲率精锐增援,击杀孙策。”见袁绍犹豫,郭图又劝道:“休若虽是颍川名士,毕竟不如主公登高一呼,天下响应。若主公亲至,颍川世家必蜂拥而至,人力、物力尽献于主公之前,全力一击,必竟全功。”


第1383章 勾心斗角
  袁绍转过身,惊讶地看着郭图。
  他不相信郭图会提出这样的建议,放弃浚仪,率主力深入颍川,与孙策决战?这是孤注一掷啊,尤其是在黄琬已经向孙策投降的情况下。万一失手,后路断绝,我还能不能活着离开颍川?
  郭图想干什么?袁绍的眼角不经意地抽了两下。
  郭图站在一旁,看着面色铁青的袁绍,一声不吭。袁绍此刻在想什么,他不用猜都知道。但他仍然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战机。他是颍川人,清楚颍川的地理。颍川可以据守的地利在西北,进入颍川腹地后根本没有可以利用的地形,一旦荀衍、麹义狠下心来与孙策决战,孙策只能选择迎战。
  当初刘和、荀谌深入汝南,孙策因此被迫放弃了豫章的战事,转而北上。如果再来一次,孙策如何向世人证明他能保障豫州的安全?他是凭武功起家,如果被人追得到处跑却不敢迎战,甚至眼睁睁地看着对手杀到平舆,以后还有谁会把他当回事?
  但荀衍、麹义的实力不够,不仅兵力不足以战胜孙策,名望也不够。他们最多和孙策战成平手,两败俱伤,更大的可能是被孙策击败。孙策也许会有不小的损失,却未必会元气大伤,只要汝南没受影响,他很快就能恢复元气。
  如果袁绍亲临颍川战场,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一来袁绍至少能带上两万精锐,包括五六千胡骑,加上荀衍、麹义的人马,拥有三倍以上的兵力优势。尤其是三百甲骑,那可是突击步卒战阵的利器。二来袁绍的号召力非荀衍可比,即使黄琬也要甘拜下风。一旦袁绍进入颍川,颍川世家会全力支持,至少短期内不用担心军粮。
  对郭图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如果颍川世家帮袁绍击败甚至击杀孙策,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颍川人的地位将无人可以撼动。
  风险当然也有。万一不能速胜,等孙策的援兵赶来,袁绍很可能会被迫撤退,退回洛阳或者陈留,劳而无功,颜面尽失。可是比起有可能得到的战果来说,这点风险是完全值得的。就算袁绍败了也未必是坏事,不是还有袁谭么。
  不管是对袁绍来说,还是对他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冒险的机会。
  “公则,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
  “知道。”郭图躬身道。
  “哦?”
  “颍川有一位前贤曾经做过类似的事。”郭图不紧不慢地说道:“不过他运气不好,遇到不辨忠奸的天子,朝服斩于市。我运气好,得遇明主,毋须担心和他一样的结果。”
  袁绍眼珠转了转,神情松驰了些,轻笑了一声。“可是你确定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吗?”
  “臣不敢说这是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臣只是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战机,不敢不言。主公纳与不纳,非臣所能左右。”他停顿了一下,又道:“若主公采纳臣的愚见,臣愿随主公亲赴战场,持盾提刀,随主公左右。若主公决定持重,臣也不敢有任何怨言,愿与主公共始终。”
  袁绍缓缓点头。“公则有大臣之体。”他再次看了一眼才完成了三分之一的围堰,又看了一眼插在地上的剑,哼了一声。“多派斥候,保持与颍川的联络。”
  “喏。”
  ……
  袁绍回到中军大帐,将荀衍手书的军报反复读了几遍,越想越不安。黄琬主动向孙策投降?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作为党人中坚,他应该很清楚这么做的影响。力战被俘和主动投降是完全两回事,尤其是双方还在交战的情况下,黄琬的投降会直接影响屯田兵的士气。
  郭图担心荀衍、麹义无法战胜孙策,原因正出于此。黄琬既然能主动投降,就有可能临阵招降。一旦屯田兵临阵倒戈,双方兵力差距会瞬间逆转。
  我去颍川就能控制局面吗?袁绍没有把握。他想来想去,一会儿觉得郭图的建议值得一试,忠心可嘉;一会儿又觉得把握不大,一旦铩羽而归,以后更难控制局面,郭图有为袁谭谋划,故意削弱他名望的嫌疑,其心可诛。
  左思右想,难以决断,袁绍决定向部下问计。他让人请来沮授,先向沮授通报了黄琬被俘的消息,却没有将荀衍的军报直接给沮授看,也没告诉沮授荀衍、麹义要与孙策决战的计划。沮授的儿子沮鹄在颍川战场,袁绍担心他关心则乱,给出不理智的建议,甚至像郭图一样建议他亲自出击。
  沮授也很吃惊。黄琬向黄忠投降了?这可不像一个党人名士应该做的事啊。沮授没时间去考虑黄琬为什么会向黄忠投降,袁绍请他来显然不是为了复盘战事,而是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并做出针对性的调整。他迅速权衡了一番。
  “主公,臣建议,主公率部驰援颍川。”
  “为什么?”袁绍目光闪动。上次听说黄琬被围时,郭图建议由审配移驻洛阳,沮授强烈反对,现在他命令已经发出,沮授却提出了和郭图一样的建议,未免有些奇怪。
  “黄琬是党人名士,朝廷的太尉,曾经的豫州牧,影响非荀休若能及。他向孙策投降,孙策必然大做文章,颍川世家会有反复。没有颍川世家支持,麹云天、荀休若不仅难以在颍川立足,就算想安全撤出颍川也难。能与黄琬相匹敌者唯有主公,只有主公能稳住颍川形势,也只有主公能接应大军撤出颍川。”
  “撤出颍川?你还是建议由荀休若屯守洛阳?”
  “是的。”沮授躬身道:“主公,汝颍多奇士,孙策身边有郭嘉,周瑜身边有荀攸、辛毗,能与此数人匹敌者,唯有汝颍士人。荀休若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以他之智,以麹云天之勇,可保洛阳无恙。荀文若在长安,由荀休若居中联络,也便于主公与长安朝廷保持协作。麹云天久居凉州,通晓凉州战法,必能遏制董越、贾诩等人东进,使主公不必担心,全力以孙策交锋。”
  “如果……”袁绍沉吟了片刻。“如果荀休若、麹云天围住了孙策呢?”
  沮授愣了一下,随即脱口而出。“那自然是主公率主力增援,毕其功于一役。”
  “公与不觉得这么做太冒险吗?”
  沮授深施一礼。“主公,兵贵胜,不贵久,筑堰蓄水半月,土木刚刚完成三成,依此进度,完成之日,只怕雨季已过,徒劳无功。且孙坚匹夫之勇,不得士林之心,只有孙策有小智,能笼络士人。若能击败孙策,孙坚不战自退,中原为主公所有。若麹云天、荀休若围住孙策,此乃主公大业可成之良机,万万不可放过。就算有些风险,也值得一试。”


第1384章 老之将至
  郭图走进许攸的大帐,许攸正在喝酒,已经半醉,斜睨着腥忪的眼睛瞅瞅郭图,一眼看到郭图手中提的长剑,嘴角撇了撇。“公则,我准备解甲归田,回南阳归隐读书,这剑用不着了,你留着吧。”
  “好吧,那我就留着。”郭图笑笑,转身将长剑递给身后的卫士,又从卫士怀中取过一瓮酒,托在手中。“那这个呢,你要不要?”
  许攸定睛一看,顿时两眼发亮。他抚掌而笑,起身迎了上来,接过酒瓮,吸了吸鼻子。“宜城醪,十年陈。”说完,将酒瓮举过头顶,仰头察看瓮底,见瓮底写着几个墨字,却模糊不清。许攸喝了一声,让人取灯来看。郭图拦住,从许攸手中夺过酒瓮,笑骂道:“好了,知道你属狗的,一闻就准。这酒是光和五年所藏,于今十有二年。”
  许攸得意地放声大笑,摸了摸有点泛红的鼻子,随即又叹了一口气。“公则,不行了,自从中平四年许本初奔走,我已经有好久没有喝过这宜城醪了。中山冬酿虽好,终究不是家乡味道。恍惚间,老之将至,华发暗生,我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回南阳。”
  “悲春伤秋,这可不像你许子远。”郭图淡淡的说道,自行入座,拍案大叫。“许子远,我有酒,你还不备菜,更待何时?”
  许攸大笑,举起手,正准备叫人,突然眼珠一转,冷笑道:“郭公则,你是来查亏空的吧?”
  郭图反唇相讥。“这亏空还要查?你许子远如果没有中饱私囊,我郭图把名字倒过来写。”
  许攸转了转眼睛,也忍不住哈哈大笑,命人准备菜肴,挑好的上。郭图这才露出笑容,打开封泥,给许攸倒了一杯酒,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酒香四溢,许攸嗅了嗅,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脸陶醉,眼泪却顺着脸庞滑了下来。他也不擦,任泪水横流,半晌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果然是宜城醪,若能痛饮此酒一石,死亦足矣。”
  郭图也不说话,只是将酒瓮推到许攸面前,自己端起酒杯,浅浅的呷了一口。许攸也不客气,举起酒瓮就往嘴里倒,一口气喝了大半瓮才放下,抹着湿淋淋的胡须。
  “痛快,痛快。”
  这时,几个衣着华丽的侍女端着案几进来,在郭图、许攸面前布席,有鱼有肉,有葵有韭,将两张大案摆着满满的,香气喷鼻。郭图看在眼里,暗自心惊。他知道许攸会贪墨自肥,却不知道许攸做得这么放肆。看他这样子,恐怕有些民伕不是在筑堰,而是在为许攸种菜。韭菜容易发黄腐烂,如果从远处运来,根本满足不了许攸那挑剔的舌头。
  郭图挟起一片鱼脍,蘸了些清酱,放在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子远,你这鼻子是不是只能闻酒了?”
  许攸眼皮上翻,却不说话,只是眼神有些不屑。
  “告诉你一个刚收到的消息,黄子琰投降了。”
  “意料中的事,有什么好奇怪的。”许攸拿起一双铜箸,在案上顿齐,夹起一块肉,正准备送到嘴里,忽然眉头一挑。“投降?公则,我没听错吧?”
  “你没听错,是投降,不是被俘,更不是杀身成仁。”
  许攸愣了片刻,将铜箸拍在案上,破口大骂。“这个伪君子,名不副实也就罢了,怎么连最起码的脸面都不要了。堂堂太尉,成名多年的名士,居然向一个武夫投降?噫,一死而已,何至于此。”
  郭图静静地看着许攸,一言不发,等他骂完,这才接着说道:“子远,虽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黄子琰绝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他选择投降的确有不得已之处。当时休若正率部猛攻黄忠的阵地,损失达三千余。如果他不投降,只怕休若会精锐尽没,正中黄忠下怀。”
  许攸眼珠转了转。“没想到黄忠还有这样的心机,看来当初未能将他招入大将军府是个失策。”
  “又何止是黄忠。”郭图垂下眼皮,又夹了一片鱼脍送进嘴里,慢慢地嚼着。
  许攸没吭声。他听得懂郭图的意思。袁绍错失的人何止黄忠,郭嘉、荀攸、辛毗,哪个不是,就连孙家父子都不例外。如果不是袁绍当时急着抢豫州,怎么会兄弟反目,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袁术虽然死了,但孙策却成了横亘在袁绍咽喉里的一根刺,咽不下,吐不出,比袁术还要难缠。
  “你刚才说我这鼻子只能闻酒是什么意思,难道还有转机?”
  “当然。”郭图点点头。“休若要逼孙策决战。”
  “休若?”许攸欲言又止。他听得出郭图有言外之意,但他喝得实在有些多,脑子乱糟糟的。荀衍要和孙策决战,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见许攸反应不过来,郭图只得接着说道:“我力劝主公率主力驰援,与孙策一决胜负。可是主公犹豫……”
  “且!他怎么敢?”许攸冷笑道:“他已经被孙策的战绩吓破了胆,哪里敢和孙策面对面的决战。公则,常言道,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他身为三军之帅,却被一个少年吓破了胆,既不敢一往无前,决一死战,又不肯含羞受辱,隐忍待发,岂能不败?”
  “子远,你不是主公,你无法理解主公的难处。界桥之战,他何尝有所畏惧?此一时,彼一时,不能一概而论。拳怕少壮,让年过半百的主公与刚刚弱冠的孙策短兵相接,这绝非智者所言。若是主公年轻二十岁,何至于此。”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