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368章

策行三国-第368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康闭口不答,过了片刻,又道:“天子定都长安,杨公推行变法,关中一派新气象,你觉得他们不能成功,无法中兴大汉?”
  孙策摇摇头。“陆公太抬举我了,我又不能预卜未来,怎么知道他们能不能成功。不过我会看,他们能成功,我乐见其成。他们不能成功,我也不意外。变法嘛,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都很正常。”
  “那你会听朝廷诏令吗?”
  “合理的就听,不合理的乱命自然不听。”
  “什么是乱命?”
  面对陆康的步步追问,孙策皱了皱眉,耷拉着眼皮,淡淡地说道:“其他州郡不接受,唯独要求我接受的,就是乱命。”不等陆康再问,孙策抬起眼皮,直视陆康。“陆公,如果吴郡太守对你陆家区别对待,单独征收高额税赋,你会接受吗?”
  陆康语塞,半晌才点点头。“我明白将军的意思了,希望将军能够言行一致。”
  “陆公放心,我言出必践。”
  陆康看看孙策,哭笑不得。他希望孙策言行一致,孙策却说言出必践,看起来是一个意思,其实里面区别大了,重心完全不同。可是他无能为力,只能寄希望于朝廷中兴有望,孙策还有忠义之心。
  陆康换了一个话题,把他了解的情况说了一下,做了一些分析。
  扬州刺史是谁,许贡没有说,但扬州刺史州治在九江,新任刺史不去九江,先来吴郡,自然是因为九江已经被吴景占据,丹阳被陈到占据,而吴郡太守许贡与孙策没有直接联系。这也就意味着扬州刺史是敌非友,他要拉着许贡与孙策为敌。许贡虽然没说新任刺史是谁,但刺史由北而来,是青徐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换句话说,这人很可能和陈登一样,是袁绍派来的。
  如果这些推断是真的,那吴郡很快就会成为战场,吴郡世家豪强面临着站队的问题。扬州刺史有朝廷的任命,但他又是袁绍派来的,有着双重身份,影响力不可小觑,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支持他。陆康不是袁绍的拥趸,他又是被陈登赶出庐江的,他不愿意支持袁绍的人,他希望支持孙策,但前提是孙策不能和袁绍一样一心想改立新朝。陆康为朝廷效忠一辈子,可不想最后成了逆臣。他的子孙如何,他不一定管得着,但他本人决心要做汉臣。
  孙策理解陆康的决定。如果陆康很积极地支持他改朝换代,他反倒看不起陆康了。
  “吴郡世家豪强支持袁绍的多吗?”
  “不少,但不如会稽多。”陆康提醒道:“吴郡地势平坦,除了太湖里的岛屿可供藏身外,几乎没有能让大批人马隐匿的地方。会稽多山,占山筑坞的人很多,讨不胜讨。周氏兄弟三人身故,其亲戚故旧已成你的死敌。前任吴郡太守盛宪也是党人,大概也不会支持你。”
  孙策点点头。“多谢陆公提醒。”对会稽世家的反对,他早有心理准备。那些人不是陆康,不是他想化干戈为玉帛就能如愿的,除非他向袁绍投降。不过他也没太当回事,一些自以为是的书生而已,再牛逼还能比许劭牛逼?汝南我都能摆得平,区区会稽哪能挡得住我。
  跳出来好,跳出来才好杀,都像许劭一样软抵抗,反而不好下手。
  “陆公,除了沈友,吴郡还有哪些俊杰可用?我现在是求贤若渴,多多益善啊。”孙策笑眯眯地说道:“你的长子陆儁在家干什么,我听说他还没出仕,不如过来帮我吧。”
  陆康抚着胡须,打量着孙策,露出老谋深算的微笑。“如果沈友能在你麾下得到重用,不用我再费口舌,其他人自然会接踵而至。如果沈友今天扫兴而归,就算我说得再好也没人会理你。将军,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文章难分高下,比武却是要死人的。那个马超戾气很重,我怕他出手不知道轻重。”
  孙策笑了。陆康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沈友武功是不错,但那要看跟谁比。
  郭嘉说道:“将军,让仲康出战吧,他有分寸。”
  陆康看着孙策,不说话。孙策明白了。“行,我亲自应战。”


第738章 一刀即胜
  陆康很满意。
  外面传来叽叽喳喳的议论声,庞统拿着两张纸走了进来,笑容满面,刚准备递给孙策,孙策冲他使了个眼神,庞统会意,转身送到陆康面前。
  “陆公请看,这两篇文章都堪称佳作,难分伯仲。”
  陆康也不和孙策客气,拿起来读,一边读一边点头。他虽然文笔一般,但好文章和坏文章还是分得出来的,看到妙处,不由得啧啧称赞。孙策起身走了出去,正好叫住马超。
  “孟起,我来试试沈君的刀法。”
  马超应了一声,接过孙策的大氅。孙策拔出佩刀,将刀鞘也扔给马超,双手持刀,来到沈友面前,摆出了架势,朗声笑道:“沈君,请指教。”
  沈友打量着持刀而立的孙策,心里一阵强烈的不安。如果说马超像一头呲牙咧嘴的豹子,充满爆发力,那孙策就像一头卧虎,感觉到了敌人的到来,却没有起身比试的意思,只是淡漠地看了对手一眼,就足以让挑衅他的敌人知难而退。
  他与人交手无数,还是第一次见识这样的气势,心脏不争气的猛跳起来,将一股股血液推向全身,不仅头皮一阵阵发麻,太阳穴呯呯跳动,就连指尖都有些麻酥酥的感觉,能感觉到血液在身体里的脉动。
  他当然不能不战而退。遇强则强,这样的对手太难得了,就算不敌,就算受伤甚至送命,他也要全力以赴,一较高下,见识一下真正的刀法。沈友深吸一口气,缓缓拔出长刀,将刀鞘扔在一旁,双手握刀,置于身侧,身体缓缓下蹲,做好了进击的准备。
  “吴县沈友,请指教。”沈友沉声道。
  孙策不由得赞了一声。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沈友分明被他的气势所迫,感觉到了恐惧,却没有一丝动摇,反而激发出了更加旺盛的斗志。这年轻人看似文弱平静,但他的骄傲渗入血液,绝不是那种玩票的书生,他是真能上战场杀人的。
  孙策也收起了笑容,沉声道:“请!”
  沈友大喝一声,往前一纵,双手舞刀,长刀呼啸而至,刀光如水一般洒了开来,将孙策笼罩在其中。
  孙策暗自叫好,举刀相迎,与沈友战在一起。“丁丁当当”一阵脆响,沈友一口手连劈十一刀,向前逼了十一步,每一刀都全力以赴,宛如狂风暴雨,势若奔雷。即使是孙策也不敢掉以轻心,全神贯注的避让招架,将沈友的攻击一一化解。
  沈友砍完十一刀,气势已竭,脸已经憋得通红。他暗自叫苦。他自知实力可能不如孙策,所以一上来就抢攻,打算以势取胜,不给孙策反击的机会。没想到十一刀砍完,依然没能击败孙策,反把自己逼入了绝境。此刻正是新旧交换的当口,如果孙策反击,他很可能连一招都接不住,会输得很难看。
  但孙策没有进攻,他换了个姿势,双眼紧紧地盯着沈友,沉声道:“沈君,该我进攻了,你准备好了吗?”
  沈友脸上泛起了潮红。他又不傻,岂能不知这是孙策给他机会。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将军,我虽然不是你的对手,但我很想见识一下你的刀法,还请将军不要留手,让我一睹为快。”
  “一定!”孙策点点头,非常满意。他给了沈友机会,沈友也很磊落,不待比武结束就直接认输,之所以坚持下去,就是想看看他的刀法。
  这才是真正的武者,这才是真正的骄傲。
  孙策原本是想留一点手,给沈友一个面子,免得下不了台。听了沈友这句话,他知道自己想多了,沈友虽然骄傲,却不是输不起的人。如果他不能全力以赴,反倒会让沈友觉得丢脸。
  孙策再次调整了一下姿势,眯起了眼睛,绕着沈友转起了圈子,缓缓逼近。他走得很慢,脚离地也不高,几乎贴着地面向前滑行,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像一头猛虎,虽然身躯沉重,却能悄无声息地逼向对手。
  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孙策的杀气。就连马超、阎行等人都屏住了呼吸。他们在孙策身边这么久,也经常和孙策切磋,但第一次看到孙策如此凝重。许褚和典韦交换了一个眼神,许褚做了一个手势,一个义从会意,返身向后面的辎重船奔去。
  沈友身在风暴中心,感受最深。他觉得自己就像被压在山底,又像是潜水时潜得太深,胸口被水压得透不过气来。汗水不知不觉的渗出身体,衣服都粘在了身上,掌心更是湿漉漉的,他却不敢动一下。
  陆康在舱内看文章,忽然感觉到外面气氛不对,抬头一看,顿时吓了一跳,纵身而起,奔出船舱,举手欲呼。就在那一刻,孙策向前迈了半步,手中长刀倒卷而起,划出半道圆弧,像一阵清风掠过沈友身边,两条身影一触即分,沈友一步不动,手中的长刀颤了一下,半截雪亮的刀刃突然晃了一下,“当”的一声脆响,落在地上。
  “嗤啦!”沈友肋下的锦衣忽然炸裂,撕开一个大口子,由腰际直到肩头。
  “好刀法!”沈友惨笑一声,嘴角溢出一丝殷红,向后就倒。
  孙策就在沈友身后,长刀一闪,割下一片衣幅,“唰!”长刀入鞘。他转过身,单手跪倒在地,一手托住沈友的后背,将他靠在自己腿上,一手将衣幅按在了沈友的肋下。
  “放松。”
  沈友脸色苍白,眼睛却非常亮。他目光灼灼地看着孙策。“将军好刀法,友佩服之至。”
  孙策淡淡地说道:“因为我身边高手很多,不敢有丝毫懈怠。”
  “沈友不才,愿随将军左右,时时精进。”
  “荣幸之至。”
  这时,辎重营的医匠提着药箱奔了过来,从孙策手中接过沈友,拿开孙策的衣摆,看了一眼,鲜血涌了出来,医匠却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没有伤着心脉,只是皮肉伤,将养个十天半月就好了。”
  陆康赶了过来,见沈友肋下鲜血淋漓,衣服染红了一大片,吓了一跳。“将军,你这是干什么,我不是……”
  沈友笑道:“陆公,不妨事,能见识如此精妙的刀法,别说受点伤,就算是送了命也是值的。从今日起,我这刀妙不能再用了,免得有井底之讥。”他想了想,又笑道:“好在这一妙仍在吴郡,吴人失之,吴人得之,幸哉幸哉。”
  陆康哭笑不得,跺足道:“你们这些竖子,少年轻狂,为了这点虚名赔上性命,值得吗?真正的士应该为国为民,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739章 刘繇
  丹徒。
  刘繇负着手,站在船头,看着滚滚东逝的江水,神情凝重,面皮紧绷。他身高七尺五寸,体格健壮,方脸大口,气势威猛,两眼闪烁间如有利剑,寒光凛冽。
  太史慈站在刘繇身后,他比刘繇还要高一点,不如刘繇这般威猛,肩很宽,腰却比较细,显得更加矫捷,手臂比一般人长近一掌,指尖可达膝盖,左挎弓,右带箭,背后插着两柄手戟,腰间还横着一口长刀,威风凛凛。身后站着一匹马,鞍辔整齐,马鞍上还挂着一柄长戟。
  濯辑士摇着橹,大船渐渐靠岸。
  太史慈看了一眼岸边,向刘繇靠了一步。“使君,岸上有人迎接,大概有六七十人,其中一个短须,相貌凶狠,四十上下,当是吴郡太守许贡,他旁边有一个老儒生,白面长须,大概有五十岁左右,当是许靖。”
  刘繇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了一眼远处的江岸,又看看太史慈,眼角露出满意地笑容。“子义好眼力,这么远也能看清相貌,不愧是神射手。”片刻之后,他又恢复了严肃。“子义,虽说朝廷有尚武之意,但许靖与许劭一样,都以品鉴人伦著称,对武人怕是没什么好的印象。待会儿如果有什么不动听的,你且忍耐一时,不要与他计较。”
  太史慈闷闷地应了一声,眼中闪过一丝失落。
  大船渐渐靠岸,许贡和许靖站到码头上,远远地冲着刘繇拱手。刘繇还礼。太史慈打量着岸上诸人,一声不吭。船靠了岸,有人拉上缆绳,刘繇一个箭步上了岸,来到许贡面前,拱拱手。
  “府君太客气了,繇感激不尽。”
  许贡满面笑容,深施一礼。“扬州危急,吴郡世族都盼着明使君早日到来,解万民于水火。今天明使君终于来了,太平可期,我们终于可以放心了。”
  “府君言重了,孙策凶猛,要想恢复太平,还需诸君大力协助。我刘繇孤身到此,纵有一腔热血,又能有多大作用呢。”他转身许靖。“这位想必就是汝南月旦评的评主文休先生吧?”
  许靖含笑点头,与刘繇见礼。目光扫过刘繇身后的太史慈,看到太史慈身上的武器,不禁皱了皱眉。“使君,这位勇士是……”
  刘繇连忙为他介绍,将太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