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78章

策行三国-第178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照你这么说,六经皆伪?”
  邯郸淳深深地看了何颙一眼,又退了回来。“张仲景去洛阳白马寺,请回来几个胡人,他们有一种与我们不同的学问,称为佛学。何为佛?觉悟者为佛。何为魔?痴迷不悟者为魔。你啊,就是魔。”说完哈哈一笑,扬长而去。
  何颙气得捶案大怒,案上的杯盘雀跃不已,正如邯郸淳得意的笑声。辛毗、荀攸连忙劝慰,见何颙面色苍白,气喘如牛,瘦弱的胸膛上下起伏,额头汗出如浆,两人吓了一跳,将何颙推回本草堂,派人请张仲景来。张仲景闻讯匆匆赶到,一看何颙的样子,很是意外。
  辛毗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又问道:“真有这佛魔之学?”
  张仲景一边给何颙把脉,一边说道:“那些胡人就在本草堂,你要是想见的话,我可以帮你约他们。不过他们的学问和老庄有相似之处,你们未必喜欢。”他收回手,扒在何颙的嘴,看看他的舌苔,又说道:“依我看,邯郸淳说得也没错,你这的确是入魔之症。”
  “你说什么?”何颙瞪起眼睛,挺起身子,一副要与张仲景拼命的架势。
  张仲景不以为然。“你看,连医家的话都不听,你不是入魔是什么?你们推崇圣人,可是圣人也不是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你想想看,你占了几条?若是圣人在世,恐怕不是用竹杖敲你小腿的事,要打断你两条腿才行。”
  何颙愕然,死死地盯着张仲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牙关咬得咯咯响。
  张仲景站了起来,对荀攸使了个眼色。“把他的发髻解开。”
  荀攸看着何颙,何颙呆痴痴的一动不动。荀攸见状,也不敢违抗张仲景的吩咐,解去何颙头上的冠,又解开他的发髻。何颙与邯郸淳年龄相近,白发却比邯郸淳多,而且发质干枯,稀稀拉拉,只剩下一个小髻。相比之下,邯郸淳的头发不仅浓密,还有大半是黑的,即使是白发也有光泽。
  张仲景抬起手,在何颙的头顶轻轻敲了两下,转身走了。荀攸和辛毗面面相觑。这就走了?正在这时,何颙忽然长叹一声,整个人都放松下来,一阵冷汗透体而出。
  张仲景的声音远远地传来。“请护士来帮他擦身,换一件干净衣服,让他静躺两天,进点稀粥,暂时不要外出。等他能够接受新东西了再出去不迟,不然他活不到夏天。”
  ……
  麋竺去而复返,多了个陶谦的次子陶应。
  陶应三十出头,长相文雅,虽然腰间挎着刀,看起来还是像个书生,说话时声音也很温和,未语先笑。看到孙策,他既羡慕,想和孙策多亲近,又有些畏惧,偶尔还有点书生气。孙策暗自腹诽,这小子真是陶谦的种吗?那老古惑仔居然生出这么文弱的儿子,真是活久见。
  都是读书害人啊,圣人的意思是要内外兼修,结果这些人都成了阉鸡。
  孙策很客气,和陶应攀谈了一会,发现陶应倒也不是对军事一无所知,只是理论多,实践少。之前和黄巾打过几仗,不过光芒全被臧霸等人掩住了,没什么战功可言。
  从陶应的口中,孙策也了解到了一些黄巾的消息。去年,青徐黄巾联手,北上渤海郡,开始很顺利,没想到在东光遇到了公孙瓒,被打得落花流水,三十万众损失近过半。余部由张饶率领,退回青州,却发展得很顺利。青州刺史田楷是个废物,没什么用,守城不出。北海相孔融是个书生,不会打仗也就罢了,还没有自知之明,不好好在郡治剧县呆着,非要跑到都昌去拦截黄巾,结果被黄巾困住,差点送命。后来平原相刘备驰援剧县,孔融才算死里逃生。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这么看来,书读得越多,越不会打仗啊。仲允,我给你挑一个对手吧,保证你旗开得胜。”
  陶应很尴尬,却又按捺不住建功立业的心,佯装听不出孙策的调侃。“谁啊?”
  “山阳太守袁遗啊,他可是个读书种子,手不释卷。我估计你书读得没他多,揍他应该没问题。”
  陶应想了想。“可是刘备很厉害。”
  “刘备交给我。”孙策拍拍胸脯。“你是来帮我的忙,我怎么能不帮你护住后背?只要你信得过我,你就不用担心刘备了,他要是有一兵一卒攻击你,所有的损失全由我承担。”
  陶应又惊又喜,连声答应。
  孙策又问道:“有件事,我一直很不理解,不知道仲允能不能为我解惑。”
  “当然可以。”
  “丹阳兵是你们父子招募来的,为什么跟了刘备几个月就变了心,而且这么死心塌地?”
  陶应的脸涨得通红,半晌才叹了一口气。“谁会想到刘备这大耳贼会如此奸诈,我们父子被他给骗了。”


第358章 人才
  与孙策了解的情况不同,当初陶谦送四千丹阳兵给刘备,并不是想拉拢他。
  青徐诸郡中,平原郡是最西侧的一个郡,直接与冀州接壤,连郡治都在黄河之北。守住了平原郡,就是守住了青州。守住了青州,也就守住了徐州。刘备的作用非同小可。
  但当时刘备没什么兵。他虽然是公孙瓒的同门师弟,据说关系也不错——至少刘备是这么说的,但公孙瓒不仅没有让刘备做青州刺史,也没有给他多少兵。除了平原郡的郡兵,刘备当时麾下只有步骑不足两千人。平原郡的豪强看不起刘备,甚至有人想刺杀刘备,刘备别说守住平原郡,连性命都有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当然要向田楷要人,但田楷没人,两人因此闹得不怎么愉快。后来还是陶谦主动提供四千丹阳兵给刘备,才把这件事解决了。
  提供这四千兵的目的是让刘备有能力守住平原郡,让这些人听刘备的话自然是第一步。为了能让刘备收服那些将士,陶谦不仅将这四千将士的家属都送到了平原,还断了他们的钱粮供应,其实这些东西还是陶谦提供的,只是由刘备转个手,让刘备做人情罢了。
  招募来的兵图的就是钱粮,谁给他们饭吃,谁给他们发饷,他们就跟谁。在陶谦的积极配合下,刘备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收服了人心。
  没曾想,刘备接受了袁绍的任命,背叛了联盟,而且中间人是陈登。
  孙策将信将疑。这和他了解的历史不同。在他看来,陶谦依然有挖公孙瓒墙角的可能,只是没摆在明面上,毕竟刘备还在平原郡,并没有到徐州。要不然田楷也不会这么好说话,早就翻脸了。
  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四千将士的家属控制在刘备手里,再想把人要回来可没那么容易。
  孙策没有再理会这些细枝末节,当前主要目的是怎么击退刘备,夺回萧县。萧县是徐州门户,夺回萧县,就是守住了徐州的西大门。如果能更近一步,向北夺取沛县,徐州就彻底安全了。沛县本是沛国的属县,他没有攻入兖州已经很克制了,怎么能让刘备入侵豫州。于人于已,都必须把刘备赶走。
  利益一致,孙策和陶应一拍即合。
  谈判顺利,麋竺也非常满意。如果双方谈得不愉快,他这个中间人也不好做,特别是他还想让弟弟麋芳随孙策征伐的情况下。
  但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谈得顺利,如何处置黄巾军便是一个麻烦。陶谦、田楷都和黄巾交战多时,双方仇恨很深,要让他们一笑泯恩仇,这事可没那么容易。
  见陶应为难,推托着不肯应允,孙策还想再劝,郭嘉不动声色的摇了摇头。孙策虽然不知道郭嘉想说什么,但他相信郭嘉,便没有再说。陶应怕孙策再提黄巾的事,约定出兵的时间便匆匆离去,连饭都没吃。
  送陶应离开之后,孙策回到大帐,郭嘉说道:“将军,有些蠢人是没法救的,陶谦父子、田楷都是这一类。你说得再多,他们也不会听。我们联系我们的,到时候正好接收青徐二州。”
  “这话怎么说?”
  “黄巾是什么人?失去了土地,没有立足之地的农民。陶谦、田楷是什么人?他们原本都是寒门甚至庶民,只不过机缘凑巧,做了官。做了官就能被世家认可吗?陈登不支持陶谦,堂而皇之的接受袁绍的任命。青州人也不支持田楷,以至于他只能困守孤城,坐视青徐黄巾通过青州,进入渤海郡。如果不是公孙瓒骁勇,形势将不堪设想。现在公孙瓒都收降了上万黄巾,实力大涨,他们还把黄巾当敌人,不知道招纳黄巾以自强,不是蠢人是什么?这是上苍赐予将军的礼物,将军千万不要推辞。”
  孙策拍拍后脑勺,哑然失笑。他只顾着对付刘备,对付袁绍,一心想增强田楷、陶谦的实力,却忘了这两人并没有这样的见识。公孙瓒为什么有胆量和袁绍较劲?因为他击败北上的青徐黄巾,收降了万余人。曹操为什么能迅速崛起,占据兖州?因为他招降了三十万青州黄巾,组成了青州兵。黄巾军就是劳动力,就是兵源,得之者胜,失之者败,田楷、陶谦却没有看到这一点,一心与黄巾为敌,真是蠢到家了。
  他们守土有责没错,可是世家豪强都不愿搭理他们,还守个毛的土啊。
  天予不取,不祥。你们不要,我要。
  “眼下的问题是如何安置这些黄巾军。”郭嘉拍着大腿,慢条斯理地说道:“青徐二州本来都是富庶之地,不仅自给有余,每年还要补贴幽州。只是最近几年遭了灾,特别是人口最多的平原郡,因为黄河改道,损失惨重。青徐二州黄巾人数最多,正是出于此。如果不想办法安置这些人口,招降也是一句空话。”
  孙策连连点头。不过他不觉得这是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就是几百万人口嘛,江南可以开垦的地方多的是,别说几百万,只要安排妥当,筹集到足够的安置资金和粮食,一千万人都没问题。
  郭嘉拉过地图,在上面点了点。“太行在西,泰山在东,控制住这两座山,就等于关上了河北南下的大门。就算袁绍出兵兖州,也不敢深入,将军争中原又多了一分机会。”
  孙策心中一动,一个计划浮上心头。“奉孝,你说我们现在和公孙瓒联手,先把袁绍做掉,有可能吗?”
  郭嘉摇摇头。“不可能。”
  “为什么?”
  “将军,公孙瓒只是匹夫之勇,不知道用人,又好亲自博杀,只适合做一斗将,兵力太多对他来说不是好事,反而是灾难。如果他有将军这样的见识和胸怀,不急于与袁绍决战,而是挑选精锐,简拔将领,也许还有点机会。但他挟大胜之威,欲一举报仇,实在是自寻死路。”
  孙策看着郭嘉,笑而不语,心里却乐开了花。
  什么是人才?这就是人才!事情还没发生,他已经猜到了结果。靠的可不是掐指一算,而是对双方各种因素的精确分析。他知道结果是有外挂,对其中的原因并不清楚,当历史轨迹发生了变化之后,他已经没多少把握了,反不如郭嘉,不用任何外挂,凭真本事就得出了结论。
  这时,有人来报,营外有人自称姓焦名缉,字仲卿,是庐江郡仓曹吏,有急事求见。
  孙策一拍手。“坏了,庐江出事了。”


第359章 陈登的小心思
  孙策派人将焦仲卿请了进来,刚进门,焦仲卿就拜倒在地,泣不成声。
  孙策连忙将他扶起来。焦仲卿满面污垢,头发乱得像鸡窝,身上也脏得不像样子,和孙策之前看到的那个清秀小吏判若两人。
  “你怎么搞成这样?出什么事了?”
  焦仲卿用袖子抹抹眼泪。“陆公蒙羞,庐江蒙羞,缉斗胆,敢效申包胥之义,请将军救援庐江。”
  孙策啼笑皆非。这比喻可有点不恰当,我怎么就成了虎狼之秦?“别急,别急,慢慢说。”
  焦仲卿坐定,稳定了一下情绪,把陈登强夺庐江,驱逐陆康的事说了一遍。
  在郭嘉确定陈登南下的时候,孙策就估计到了这个结果,却没想到陈登会这么轻松地就拿下了庐江。君子可欺之以方,陆康只适合做治世太守,做不了乱世英雄。这样也好,他不会因我而死了。将来入吴,遇到的阻力总会小一点。
  孙策安排让人领焦仲卿去沐浴洗漱,再换一身干净衣服。他对郭嘉说道:“奉孝,这陈登如何?”
  郭嘉笑道:“谋定而动,出手果断,却又很有节制,算是世家子弟的佼佼者。跟他一比,周昂兄弟简直是蠢猪。”
  “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不急,陈登不会立刻出兵。现在正是春耕的时候,出兵要征发民夫,干扰农时,秋天的收成大受影响。刘备不在乎,陈登不会不在乎,我们多派斥候,小心一些就好。当务之急,还是先击败刘备。”
  孙策觉得郭嘉太自信了。这么好的夹击机会,陈登会因为春耕放弃?
  郭嘉笑笑。“将军,逆取顺守,陈登如果是朝廷任命,正大光明的接手庐江,那他不用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