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411章

策行三国-第1411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人一心想为当地人谋利的事非常警惕,当时说了一句奇淫巧技,不登大雅之堂,没想到彭羕一直记着,今天在曹操面前给他来了这么一手。
  这益州小儿,着实可恶。


第2477章 民心向背
  曹操接受了彭羕的建议,传令曹洪,命他安排人清理渠水中的障碍。
  与此同时,他命令曹真、曹休放弃小规模诱敌的打算,每次行动至少要有两千人,以免被吴军各个击破。从战绩来看,黄忠派出的这些小队伍战力不俗,不能以常理待之。勉强交战,于己方不利,对士气也是不小的打击。
  再好的战术也弥补不了实力差距。中军步骑虽然训练有素,是名符其实的精兵,可是和这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吴军精锐较量,终究还是略逊一筹。不论是装备还是训练,又或者军侯、屯长甚至什长一级将领的指挥能力,吴军都有明显的优势。
  讲武堂,木学堂。一想起这些,曹操心里就说不出的憋闷。
  他也曾在益州推行新政,设立讲武堂、木学堂,但效果却很不好。木学堂有利可图,成了各郡大族争夺的目标,可是匠师们的待遇却无法落实,以至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去荆州。技术革新也无从谈起,只能复制中原的产品,在益州本地销售,无法与中原竞争。
  就连益州最畅销的蜀锦现在都有些疲软,竞争不过中原的织品。
  如果说木学堂多少还有点效果,差强人意,那讲武堂就更逊一筹。他既找不到尹端那样有实战经验的宿将做教授,也招不到多少学生。除了他们父子直接指挥的中军,其他人马大多是大族部曲,控制在各家手里。他既不想为人做嫁衣,大族也不愿意被他挖墙角,最后讲武堂就成了中军的讲武堂,真正有些战斗力的也就是三四万中军。
  说到底,只有一个原因,他无法像孙策控制中原世家一样控制益州世家。人财物都不在他手中,一切都无从谈起。
  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像孙策一样打击世家豪族,他会立刻成为世家豪族的敌人,被赶出益州。不打击世家豪族,他就永远无法掌握足够的实力,真正战胜孙策,只能凭借益州的地形防守,无力反击。
  有守无攻,绝非长久之计。唯一的机会就是击退黄忠,然后借战胜之威,对益州进行一番整顿,掌握更多的实力。
  也不知道会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曹操看着地图,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
  曹操收缩兵力,坚壁清野,让吴军的游击分队失去了用武之地。
  没有战利品,就不能以战养战。以区区千人之数,既不可能攻取宕渠,也不可能攻击曹操率领的主力,而山里的部落也无法长期提供粮食、物资。
  几个军侯一商量,由罗蒙出面,向黄忠汇报军情,并提出一个建议:将十支游击分队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附近,配合徐晃作战;一部分深入渠水以西的山区,到安汉、阆中一带活动,切断那几个县对曹操的支持,宣传新政,争取民心。
  看到这个报告,阎圃很惊讶。这些曲军侯、屯长不仅精通战术,还有一定的大局观。他们居然能注意到汉水一线的阆中、安汉等县对曹操的意义。这样的人才,如果在普通的军队中,都可以独当一面,为千人之将。
  阎圃明知这么做对世家不利,却还是表示了赞同。他越来越清楚,曹操不可能是皇帝陛下的对手,败是必然的,问题只是他还能坚持多久。既然如此,巴西人就没必要和他一条道走到黑了。
  黄忠接受了阎圃的建议,批准了罗蒙等人的请求。他又委托阎圃给诸族写信,希望他们认清形势,不要一错再错,丧失最后的机会。
  阎圃欣然领命,随即洋洋洒洒的写了几封信,命人送往各县。
  徐晃攻占八濛山,曹操被迫率领主力回援,双方僵持不下,对巴西形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虽然黄忠未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毕竟翻越巴山、沔水,长途运输消耗巨大——可是谁也不能否定有这个可能。在形势没有明朗之前,两面下注虽然消耗很大,却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
  于是,运往黄忠大营的粮食、物资渐渐多了起来。除了送粮送钱,还有人主动提出派兵助阵,却被黄忠拒绝了。他现在勉强能维持已有的大军,养不起更多的人。况且他也看不上那些部曲的战斗力,来了也帮不上忙。
  当然,黄忠的话说得很客气,表示暂时没有战事,不需要兵力。如果诸族愿意帮忙的话,可以派人到宣汉,协助李严修整道路,迎接援兵入巴。
  得到了巴西大族支援的粮食后,黄忠没有急于进攻,而是连本带息,首先偿还了宣汉附近百姓的欠粮。人以信义为本。春耕在即,这些百姓都需要种子,如果耽误了农时,很可能就是一年没有收获。
  不仅如此,黄忠还派出数千将士,分散到各山各谷,帮助百姓整田耕种。
  巴地多山,平整的土地不少,耕地也是以梯田为主。从荆襄来的将士并不习惯这种耕种方式,再说他们大部分人毕业即从军入伍,对农活也并不擅长,只能帮着做一些辅助的活,比如修桥修路之类。
  不过他们的到来却让当地的百姓很意外。他们平时都在山里,很少出门,难得看到这么多人,而且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虽然是兵,个个身强力壮,打起架来都是高手,却一个赛一个的客气,甚至比本地的汉巴百姓还要客气,未语先笑,和蔼可亲。
  很快,这些年轻的士兵就得到了百姓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些待嫁的姑娘,一下子觉得有了目标,而且大有挑花了眼的节奏。
  之前徐晃劫粮造成的恶劣影响渐渐消除,百姓们认可了这些来自中原的吴军,也对黄忠和那位远在中原的皇帝陛下多了几分好感。只有心里有百姓的皇帝和官,才能带出这样的兵。
  一时间,宣汉附近又多了几座以凤凰命名的山。
  ……
  消息传到宕渠,又传到八濛山大营,辛评、冯鸾等人忧心忡忡。
  如果不采取措施,就这么僵持下去,人心向吴,蜀军很可能不战而败,形势将无法收拾。
  于是,他们联合向曹操建议,立即进攻八濛山,击退徐晃部,打击吴军的士气,收拾人心。经过半个月的施工,渠水已经被截了一半。如果加紧施工几日,实现全部截流,再在八濛山东部、南部填出几条通道,就可以抢攻到徐晃身后,实现围歼。
  与此同时,辛评还建议曹操下令曹昂出击,夺回西城,至少截断子午谷南端,让关中的物资无法进入西城,进入巴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逼退黄忠,守住益州。
  听了辛评这句话,曹操看了辛评一眼,半天没说话。
  辛评也知道这句话不动听,有损士气,其实已经承认了蜀军不是吴军对手,正面作战必败无疑。但他不得不说,事到如今,他们能倚仗的只有地利,如果让黄忠在巴西站稳了脚跟,蜀国就完了。曹操的主力无法支援其他战场,总有一路会溃败。
  就在这个时候,法正也送来了消息,建议曹操不惜代价,强攻八濛山,尽可能歼灭徐晃部,挫吴军锐气,扭转眼前的不利形势。
  曹操反复考虑,最后决定接受辛评等人的建议,强攻八濛山。他之所以迟迟没有发起强攻,主要是根据之前的估算,徐晃抢到的粮食应该还能吃几天。他本想再等几天发起攻击,迫使徐晃增加消耗。一旦断粮,崩溃也就是两三天的事,可以一击得手。
  现在发起进攻多少有些仓促,伤亡也会很大。一旦士气受挫,又让徐晃撑过了最困难的时机,能不能取胜就很难说了。
  但他没有其他选择,总不能看着人心被黄忠一点点的瓦解。
  他首先派人通知曹洪,让他将准备好的钱粮、物资送到大营。为了保证路上的安全,他要求曹洪派重兵保护,并由曹休、曹真率中军骑兵接应。
  然后,他要求庞武加快施工,在三日内完成渠水截流,构筑强攻八濛山东部的通道。
  紧接着,他开始大练兵,做进攻前的最后准备。附近的山岭很多,他挑了一个和八濛山形势差不多的,组织部下进行攻防演练。一方面,这是为进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大造声势,让徐晃看到他的态度,不敢怠慢,加快粮食的消耗,尽可能的增加胜算。
  曹操的小心思起到了作用。见蜀军加快了动作,渠水截流在即,主力又开始演练攻防战术,徐晃知道战斗随时可能开始,下令恢复一日三餐,每天六升米的供应。
  没能劫到足够的粮食,又留下了好几百民夫,让徐晃的军粮一直很紧张。即使他命令将士在渠水捕鱼,到对面的山岭里打猎,想尽一切办法补充,还是捉襟见肘,不得不削减口粮供应,由正常的六升减到四升,以便多支撑一段时间。
  不交战时,这么做还能勉强支撑,战时却不行。吃不饱,会导致体力不足,不耐苦战,而且对士气影响很大。徐晃不敢冒这个险,明知这会增加消耗的速度,支撑的时间有限,也只能这么做。
  大战在即,徐晃遣散了大部分民夫,只留下曾随王平出战的三百人。


第2478章 攻心
  四天后,曹洪将筹集的粮草、物资送到八濛山大营。
  为了确保安全,他亲自率领五千步卒护送,远放游骑、斥候,所有将士刀在手,弓在腰,一有风吹草动就准备作战。亏得只有一百多里,如果再远一点,不用吴军来打,他自己可能就紧张得崩溃了。
  曹操对此很满意。曹洪父子虽然贪财、吝啬,却识大体,关键时刻可以依赖。曹馥虽然被冤枉了,这段时间却还是兢兢业业的做事,没出什么差错。
  有了粮草,曹操犒赏大军,宣布赏格。
  擒获徐晃者,不论生死,赏千金,封千户侯。其下各有差。斩吴军一级,赏千钱。
  重赏之下有勇夫,尤其是当曹操将金灿灿的黄金堆在诸将面前时,一时间人人奋勇,个个争先,恨不得立刻杀上八濛山,生擒徐晃。
  第二天,曹操下令出战,亲自率部赶到渠水边,隔着刚刚挖出来的壕沟,对着数百步外的八濛山祭兵主,誓师,然后下令截断渠水。
  一声令下,上百民夫将准备好的竹篱笆插进了渠水,更多的民夫扛着装泥土的草袋,奔到堰口,将草袋扔在缺口中。经过大半个月的施工,渠水中已经筑起了坝,只剩下中间还有一个两丈多宽的缺口。随着草袋被扔进水中,缺口渐渐合拢,渠水被截,水位迅速上涨,流向刚刚挖出的壕沟。
  环绕八濛山的河段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仅仅半天功夫,就露出了两侧的浅岸,原来四五十丈宽的河道只剩下中间不足十丈宽的深沟。宽大的楼船失去了河水,搁浅在岸边,有两艘甚至因此倾覆。好在船上的吴军士卒见势不妙,提前下了船,没有人受伤。
  一时间,蜀军欢声雷动,仿佛八濛山触手可及。
  曹操却不慌不忙,按部就班的准备工事,安排各部的作战位置,逐步将战线前推。
  首先,他派曹真、曹休各率骑兵五百,步卒两千,在八濛山东侧立阵。八濛山东的渠水外是一片丘陵地,离连绵的山岭有四五里地。不管是徐晃撤退,还是有援军来,都要从那里经过。
  然后,曹操派出两名校尉,各率两千人,在八濛山东侧的平坦地架桥,准备进攻。八濛山在渠水弯道的最窄处,宽不足一里,无法展开兵力。八濛山东侧是一片开阔地,东西宽四五里,南北也差不多,虽然也有一些丘陵山坡,却大多不高,攻击难度不大。
  徐晃兵力有限,不可能处处设防,两路人马,总有一路能抢攻成功。
  徐晃在八濛山上看得清清楚楚,暗自叹惜。
  还是陛下知人,我等皆不如也。这曹操虽然没什么显赫的战绩,用兵却颇有章法,而且稳健得很,让人无机可趁。双方对峙了这么久,曹操却一点也不急,仅凭这份定力,就算得上百里挑一。我等若有这份定力,也不会落得今天这份困境。
  徐晃清楚,自己的兵力有限,不足以和蜀军争夺平坦地段。见蜀军截断渠水,他便下令收缩防线。
  他不怕曹操不战,只怕曹操不战。拖的时间越久,对他越不利。如果能在交战中大量杀伤蜀军,挫敌锐气,他就达到了目的。相反,如果曹操一直围而不攻,用不了几天,他就要断粮了。
  到了那时候,部下再精练也无济于事,他很可能全军覆没。
  他不怕死,但他不能死。陛下建军以来,百战百胜,更没有他这个级别的将领阵亡或者被俘的情况。如果他战死或者被俘,将成为大吴军界一个洗不去的污点。
  所以,徐晃果断的放弃了大片阵地,一直退到八濛山下。
  两路蜀军一箭未发,便顺利渡过了渠水,士气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