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387章

策行三国-第1387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晔多看了两眼,笑道:“久闻大王身边的胡婢有异域风情,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孙权哈哈大笑,指指自己的眼睛,又摸摸唇边的短须。“还有人说我有胡人血脉呢,仆射信不信?”
  刘晔连忙摆手摇头。这个玩笑可开不得。
  孙权也不追问,举杯向刘晔致意。两人随意说些不着边际的闲话,刘晔等着孙权开口,孙权却不着急,只是说些自己在交州的见闻经历。刘晔静静地听着,脸上挂着不咸不淡的笑容,却不置一词。
  “听说仆射与鲁大都督是至交?”孙权忽然说道。
  “年轻时曾一起游历,往来颇多。后来……”刘晔苦笑了两声,咂咂嘴。“如今内外有别,除了公务往来,私下里接触不多。年初陛下登基,子敬来朝,我们倒是遇了两次。”
  “人生际遇便是如此,不可捉摸。”孙权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又提起酒壶,为刘晔添满。“仆射当初若不是去了长安,今日未必不能名列五大都督。不过也没关系,仆射智谋出众,在军师处如鱼得水,将来必然会升任军师处、枢密院祭酒。百年之后,先贤祠中也必然有你一席之地。”
  刘晔笑了两声。“大王过奖了。晔本是前朝宗室,又曾前朝天子倚重,如今蒙陛下不弃,身列新朝,倚为心腹,已然过于所望,哪敢还有不切实际的心思。兢兢业业,尽忠而已。”
  “那是自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这是为臣的本份。你是前朝宗室,于公于私,为前朝天子效命都是份内的事,无可指摘。陛下胸襟宽广,必不会介意这些。就比如我,既为孙氏子弟,理当为陛下效命,为大吴效忠,纵使受些委屈,为人误解,皆不足道。只要陛下信任我,就够了。”
  刘晔嘿嘿笑了两声,举起酒杯。“虽不敢与大王比肩,能得大王理解,晔感激不尽。”两人喝尽杯中酒,刘晔主动提起酒壶,为孙权斟满酒。“说起来,陛下胸襟真是圣人难及,对大王兄弟的爱护远超汉文帝、光武帝。大王有这样的皇兄,当珍惜啊。”
  “那是自然。”孙权哈哈一笑。“只可惜我能力有限,不能如三弟、小妹一般为左右手,只能处理一些案牍杂事。惭愧,惭愧。仆射智计过人,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岂敢,岂敢。”刘晔谦虚道:“大王对经济的高论,臣也是很佩服的。陛下常说,小战看军事,大战看经济。大王所为,才是真正经国济世的大事业。”
  “哈哈……”孙权大笑,再次举杯。
  ……
  午饭后,孙权小睡了一刻。醒来后,他躲在窗下的小榻上,看着院中的墙角的花树,沉默不语。
  听到响动,一个胡婢从外面走了进来,跪在榻前。“大王,人已经送过去了。”
  孙权淡淡地说道:“他没说什么?”
  “没有,只是说谢谢大王。”
  孙权哼了一声,转头看了一眼胡婢。胡婢低着头,衣襟微敞,露出些许胸前丘壑。孙权一时意动,瞥了一眼墙角的漏壶,又叹了一口气。他坐了起来,吩咐胡婢打水来,他洗了个脸,又整理了一下仪容,大步出了门。
  来到行宫主殿,进了门。当值的虎卫说陛下午睡未起,让孙权在前庭等着。孙权应了一声,在前庭的走廊里找了个地方坐下,闭目养神。
  院子里很安静,连秋蝉的声音都听不到,炙热的阳光照得院子里的青石烫人。当值的侍从走路都放轻了脚步,看到孙权坐在一旁,他们停下脚步,躬身致意,又悄悄的离开。
  孙权一一躬身还礼,嘴角的一丝自嘲的浅笑掩饰得很好。他知道这些人对他没什么敬意可言,甚至还有人对他不满,尤其是一起当值的王粲等人,嫌他多事。
  不过他不在意这些,他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只要天子信任他,其他人就算有意见也无可奈何。
  过了小半个时辰,步练师出来,通知孙权,陛下已经醒了,召他进去回话。孙权起身,跟着步练师向前走。步练师学问不错,不仅是天子的夫人,也是天子身边的女官,代天子处理一些事务。事情没孙权多,却了解很多机密,有不少消息是孙权不清楚的。
  来到殿中,孙策正在殿内散步,一边走一边晃着膀子。见孙权进殿,他也没有停下,只是打了招呼。
  “和刘晔谈过了?”
  “谈过了。”
  “喝了酒?”孙策闻到了孙权身上的酒味,不由得笑了一声。
  孙权不紧不慢地说道:“喝点酒,说话方便些。”他顿了顿,又道:“臣弟还送了他两个胡婢。”
  孙策眉梢轻动。“他收了?”
  “收了。”
  孙策没说什么,只是哼了一声,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他来回走了两圈,又道:“他说了些什么?”
  “他没说什么,只是感激陛下对他的信任和宽容。他说,身为前朝宗室,又曾得前朝天子器重,担任秘书令,掌管机密,能蒙陛下不弃,身列新朝,他已经很感激了。”
  孙策的嘴角抽了抽。“你也这么觉得?”
  孙权笑笑。“臣相信他所言皆是发自肺腑。当然,不满也是有的,毕竟,军师仆射和秘书令比起来,还是有些距离。”


第2448章 马上马下
  孙策没说话,但孙权看得出他的脸色不好看,也不敢多说,静静地站着。
  过了一会儿,孙策甩了甩袖子,仿佛赶走了什么。“仲谋,各郡县的贤良正在陆续赶来,你是要参与讨论的,要与他们多走动,提前了解一下他们的想法,做好应对方案,免得到时候争吵不休。几千人的会议,不好开啊,真要意见差距太大,恐怕一年都解决不了。”
  孙策叹了一口气,抬手拍拍额头。“宗室之中,你对经济最在行,这次你就是宗室的代表。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仲谋,你肩上的担子很重啊。”
  孙权躬身领命。“臣弟愿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
  孙策走到孙权面前,拍拍孙权的肩膀,又是一声长叹。“去忙吧。”顿了顿,又补了一句。“注意休息,不要太累了。过些天,等母后到了,先把你的婚事办了。”
  孙权躬身道:“多谢陛下关心。不过诸事繁琐,这时候操办婚事怕是添乱,还是再等一等吧。等忙完了这一阵,曹操来降,天下太平,届时臣弟归国,再办也不迟。”他笑了笑。“有了王后,臣弟也没时间陪,若是闹出什么笑话来,也不好。”
  孙策忍俊不禁,点点头,笑道:“那就随你吧。反正你还年轻,也不差这一年两年的。只是母后若是问起,你可要实话实说,要不然她又怨我不上心。”
  “岂敢,岂敢。”孙权说笑两句,躬身请退。
  孙策看着孙权消失在殿外,脸上的笑容渐渐散去,眼神缩了缩,轻轻地吁了一口气。他转过身,看着一旁的步练师。“让你从妹再等等吧,看来一时半会的怕是不会有结论。”
  步练师躬身领命,脸色平静,看不出什么喜怒。
  ……
  秋收一过,孙权便忙碌起来。
  孙策驻跸汝阳行宫,并决定在汝阳行宫召集贤良,讨论经济问题,离得最近的豫州、兖州人便陆续赶了过来,他们都住在汝阳县城周边的客栈,走朋访友,每天饮酒聚会,热闹非凡。商贩们闻风而动,各种商品聚集,汝阳俨然成了一个都会,连平舆、陈县的风头都被盖过去了。
  汝阳大族眉开眼笑的同时,汝阳的百姓也跟着沾了不少光。别的不说,这么多人每天要吃要喝要住,都是商机,家里有余粮的,有空房的,都能跟着发点小财。再不济,为人奔走,传个消息,也能拿点赏钱,贴补家用。
  九月初五,皇后袁衡临盆,产下一子。
  消息传出,本来就热闹的汝阳一下子成了欢乐的海洋。送礼庆贺的人络绎不绝,虽然绝大部分人连皇后的面都见不着,却不妨碍他们的热情。袁权忙得脚不沾地,不得不请钟夫人、麋兰代为接待。紧接着,随驾文武庆贺的奏疏便陆续送了进来,孙策专门安排步练师和杜夫人处理,每天将名录报送孙策和袁衡。
  没多久,吴皇太后和孙大长公主赶到汝阳,下车伊始,就忙不迭地赶到宫里来看嫡孙,抱着襁褓中的孩子,皇太后喜不自胜,连声说像,说这孩子长得和孙策刚出生时一模一样。孙大长公主也赞同此语。孙策出生时,她也在场,记忆犹新。
  说来也怪,这个才生了几天的婴儿被孙大长公主抱在怀里时居然咧着嘴笑了,乐得孙大长公主嘴都合不拢,一老一小,笑个不停,连吴皇太后都有点妒嫉了。
  孙策有了嫡子,诸事圆满,孙权的婚事自然成了吴皇太后最关心的事。得知孙权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成亲,吴皇太后很不高兴。孙权大概也知道这一关难过,干脆躲着不见,每天忙着收集信息,与相关人员交流、讨论,晚上还要处理公文,直到深夜吴皇太后休息了,他才回去。
  借着这个机会,孙策下诏,命孙翊、娄圭等人赶赴汝阳述职。孙翊、娄圭大张旗鼓地起了程,出境后又悄悄的折了回去,整军备战,另派人假扮自己赶往汝阳。
  ……
  洞庭山,右都护大营,中军大帐。
  诸葛亮扶案而立,看着巨大的沙盘,眉头紧锁。
  李通、蒋钦、潘濬站在一旁,目光扫视着沙盘,不时的对看一眼,眼神中藏着一丝兴奋。
  秋收已经结束,如果诸葛亮的分析属实,曹操有可能冒险出击荆楚,很可能就在这几天。皇帝陛下已经按照诸葛亮的请求,将孙翊、娄圭明里调离驻地,这是曹操偷袭的最好机会。
  门外有脚步声响起,身着普通皮甲,打扮得像一个侍从骑士的孙翊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同样打扮的魏延。进了门,孙翊匆匆向李通等人点头致意,又示意他们不必多礼。
  “有没有新消息?”
  诸葛亮笑道:“右都护太心急了,哪有这么快。细作要将消息送回白帝城,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
  “曹操已经到了白帝城?”
  “曹操没去,但法正已经悄悄赶到了白帝城,主持军情。”
  “这么说,也快了。”孙翊松了一口气,接过蒋琬递过来的布巾,擦去脸上的油脂。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化了一点妆,改变了肤色和须眉。
  “夫人有消息来。”诸葛亮从一旁的书案上取出一封信,递给孙翊。
  孙翊愣了一下,接过信,却没看。“她说什么?”
  “倒也没说什么其他的,只是说皇后诞子,问你要不要去汝阳祝贺,需不需要她随行。”
  孙翊一拍额头。“我怎么把这事忘了,应该带上她的。”他的驻地原本在零陵,为了方便作战,最近才找借口转移到洞庭湖。考虑到曹英的身份敏感,他特地让曹英留在零陵,没有带到洞庭来。现在曹英这么问,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同行?他已经回来了。不同行,不合常理,很容易引起怀疑。
  “孔明,怎么办?”
  诸葛亮笑了笑,从一旁取出一封书信,递给孙翊。“我已经拟好了回复,右都护看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我派人送出去。”
  孙翊接过,看了一遍,又思索了一会,笑了。“孔明,你早就想到了,对吧?”
  诸葛亮笑而不语。


第2449章 前程可期
  孙翊转身,打量着沙盘,看着群山之间蜿蜒的长江,眉头微皱。
  巫山是益州的城墙,长江是益州的护城河,天下皆平,唯益州不下,皆因有山川之险。周瑜、黄忠南北夹击数年,都没能真正攻破益州,以好战著称的甘宁也只是尝试了一下就放弃了,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诸葛亮设计,诱曹操出击,成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是这个机会能不能变成现实,主动权不在他的手里,而在曹操手中。从兵法上讲,这本身就是一个被动局面。
  所以诸葛亮对曹英说,孙翊因与曹操有翁婿之亲,这次去汝阳述职,难免受人攻讦,甚至有可能会被调离荆楚战区,不方便带曹英同往。诸葛亮还对曹英说,如果她能劝曹操投降,不仅可以解孙翊之困,于天下亦有功,曹操或许能效袁谭故事,裂土封国。若是倚山川之险,一味顽抗,最后难免身死国灭。
  为了敦促曹英下决心,诸葛亮还描述了一番形势。除了已经有的周瑜、黄忠两路外,太史慈南下,鲁肃西进,再加上孙翊,现在共有五路人马围攻益州。益州再险,迟早也会被攻克。天子之所以没有下令强攻,并非不能,而是不愿。一旦他的耐心耗尽,必然亲征,到时候曹操就算投降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总而言之,这是最好的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别说曹英,就连孙翊看完信,都被诸葛亮说服了。想必曹英见到这封信后,一定会写信给曹操,劝他投降。曹操接到信未必会投降,但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