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236章

策行三国-第1236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篆?”徐华有些不明白,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
  “你构图的基础有了,笔力略弱了一些,练小篆能帮你提高笔力。有好的小篆拓本吗?没有的话,回头去找人去拓一本,最好是峄山那通碑,对你提高笔力有帮助。练上三个月,不用我推荐,蔡大家也会收你,你不肯拜师反倒不行了。”
  “好啊,好啊。”徐华欣喜不已,曲膝施礼。“多谢大王指点。”
  “记住,以后不要随便学人笔法,基础很重要,名师启蒙能给你打好基础,少走弯路。你若是急于求成,还没打好基础,就想着画点什么,反倒容易走偏,养成积习,到时候再改就难了。”
  “是,是。”徐华喜滋滋地应了,转身退下。
  孙权心中一动,脸色有些不好看。孙策明着说徐华学绘事,实际上暗指他用兵之道不得法,急于求成。他的确有急于求成的毛病,可这是他的责任吗?父亲孙坚擅长用兵,却长年在外征战,没时间教导他,后来与孙翊一起在孙策帐下见习,他也想沉下心来学,可是没过多久,孙策就将他安排到汝南太守府见习去了,他的兵法基本是自学的,能有现在的成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孙策转过头。“仲谋,你接着说。”
  孙权愣了一下。“说……什么?”
  “夷洲。你刚才说蔡瑁在夷洲的事,很有见地,继续说。”
  孙权诧异地看着孙策,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懑。“王兄也觉得臣弟有些见地?”
  孙策盯着孙权看了两眼。“你今年二十了,我有必要哄着你,鼓励你?”他拿起筷子,夹了一颗豆子,送进嘴里,慢慢地嚼着。“交州的事,回头慢慢说,该你的责任,你跑不掉,不该你的责任,也不会赖在你身上。现在我想听听你对夷洲的见解,你要是愿意说,你就说,你要是不愿意说,我也不勉强。”
  孙权迟疑了片刻,转头看向母亲吴太后。吴太后瞪了他一眼,没好气的说道:“你王兄让你说,你说便是了,有什么好犹豫的。有错就要认,有罚就要领。叔弼比你小,当初闯了祸,被你王兄责罚,可是一句废话也没说。要不然岂有今日?”一边说,一边悄悄冲着孙权使了个眼色。


第2232章 殷鉴在前
  得到母亲的提醒,孙权心中重新生起希望,心境通透了不少。他仔细地想了想,将自己对夷洲的看法说了一遍。
  在他看来,经略夷洲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夷洲与朱崖的情况类似,有平原,但更多的是山区,即使平原也是地广人稀,大部分处于蛮荒。土地是有的,但户口太少,征服了也不足以供养大军,若想长久居住,当务之急就是开荒屯田,自己养活自己,而最适宜的地点无疑就是沿海的平原,尤其是由河水冲积而成的平原。
  河口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易于耕种。有河道可用,也便于水师溯河而上,对内陆进行探索。以水师的战斗力,就算有蛮夷骚扰也能应付。不过落脚容易,深入却难,越往上游,难度越大。溯流而上本身就不容易,如果遇到落差大的地步,战船前进不易,只能凭人力拉纤,甚至抬上去,费时费力。如果蛮人实力较大,据险而守,双方极易形成胶着。
  在复杂的地形面前,军械、训练上的优势往往难以发挥。蔡瑁本身不是精于用兵之人,兵力也有限。从常理推测,他在夷洲的开拓必然处于初期阶段,不会有太大的成绩。考虑到前期准备比较充分,又有江东的作为后盾,可以收买一些本土蛮夷做向导,相对轻松些,但也有限,绝不会迅速铺开。
  这样的情况,他在交州遇到过很多次,有切身体会,说起来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想想朱崖就知道了。从孝武帝征服朱崖开始,朝廷经营了朱崖三百多年,至今还是有名无实,能真正控制的区域也非常有限,只是海边一些聚落,无法深入腹地。”孙权顿了顿,最后说道:“这不是哪个人的能力能解决的,必然是一个长期经营的事,主事之人能力强,顺利一些,能力差,会有反复。至于朝廷,还是应该有些定力,不能急于求成,尤其是郡守州牧的人选,不能轻易变动,四年一任,到期就迁,谁还有心思好好经营,自然是竭泽而渔,只顾私利得逞。”
  孙策打量着慷慨激昂的孙权,似笑非笑。“那你觉得郡守州牧的任期几年合适?十年,还是二十年,又或者父子相继?”
  孙权语塞,没敢坚持,却没有刻意掩饰眼神中的不甘。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不管孙权怎么想,他闯了祸是事实。华佗虽然已经赶到了交州,但孙坚伤势太重,能否痊愈,痊愈后还能否上阵,都是个问题。即使母亲偏袒孙权,再让孙权回交州的可能性也不大。谁知道他下次会闯什么祸,会不会再连累了舅舅吴景。
  不过,凭心而论,孙权这几年还是有长进的,他对夷洲的推测非常接近事实,除了他有意无意为自己开脱的部分之外。能力还是有的,只是差点自知之明,总想着做名将,驰骋疆场,快意恩仇。
  少年意气啊。
  孙策一边感慨着,一边站起身,举起酒杯。“这杯酒,先为阿翁祈福,愿他能早日康复,长命百岁。”
  众人纷纷举杯,随孙策一起为孙坚祈福,就连吴太后、孙夫人也不例外。孙权面红耳赤,却也只能强作镇静。
  接着,孙策又举杯为寿,祝吴太后、孙夫人长寿,几个小辈自然一起。
  最后,孙策举杯对孙权说道:“这一杯,祝仲谋平安归来。战场凶险,军中辛苦,交州山高林茂,凶险辛苦更胜于中原。仲谋以少年从军,跋山涉水,大小数十战,辛苦了。”
  孙权抿了抿嘴,鼻子有些酸,连忙低下了头。孙策伸手抚着他的背,他的手掌有力,掌心温暖,透过夏衣,烙在孙权的肌肤上。孙权忍不住落了泪。“王兄……”
  孙策轻轻的拍了拍,低声安慰道:“好了,好了,男儿有泪不轻弹,都看着你呢。”
  “喏。”孙权破涕为笑,举起杯,一饮而尽,顺势用袖子拭去泪水。
  见孙策、孙权兄弟有和解之意,吴太后长出一口气,终于露出了笑容。孙夫人侧过身子,轻声说道:“就说你不用担心,伯符不仅是个英主,更是个好兄长,自有分寸。”
  “是呢,是呢。”吴太后眼圈红了,连连点头。
  ……
  晚宴过后,孙策起身告辞,让孙权今日就住在吴太后的院子里,陪母亲说说话。
  袁衡亲自去送孙夫人,其他人也各自散去,堂上只剩下吴太后和孙策、孙权。孙策收起笑脸,用手指点头孙权的鼻子,严肃的说道:“好好反省,想明白了,再来找我。”
  “喏。”孙权躬身领命,神情庄重。得知孙策还顾念着兄弟情,不会借题发挥,自己还有机会从头开始,孙权的心气也很顺了很多,郑重的表示一听好好反省得失。
  吴太后附和着说了两句,让孙权送孙策出门。孙策挥挥手。“自家兄弟,又在阿母面前,就不用这么客气了。你舟车劳顿,怕是也累了。早点休息吧。就几步路,不用送了。”
  即使如此,孙权还是将孙策送到院门口。袁权等人已经先走了,袁衡带着两个侍女在前面路口等着。孙策示意孙权留步,背着手,慢慢向前走去。孙权拱着手,站在门口,目送孙策离开。孙策与袁衡会合,牵着袁衡的手,向袁衡的小院走去。袁衡有些不好意思,挣了挣,却没挣脱。
  “有人看着呢。”
  “有人看着怎么了?我们是成了亲的,又不是偷情。”
  袁衡轻啐了一口气,瞋了孙策一眼,却不再挣扎。两人走了几步,孙策沉默不语,袁衡觉得有些奇怪,又道:“你今天有点怪怪的,出了什么事?”
  孙策转身看看袁衡。“今天收到冀州的消息,袁显思兄弟反目,袁显奕战死,袁显甫被袁显思软禁了。冀州危急,袁显思遣使请降。”
  袁衡吃惊地“啊”了一声,用手掩住了嘴,两眼瞪得溜圆。过了片刻,她恢复了镇静,放下了手,神情也变得淡淡的,只是眼神中多了几分凄然。她明白了孙策今天为什么放过孙权,兄弟相残绝非喜事,袁家两代人已经诠释得很清楚。殷鉴在前,孙策只能让一步。
  “大王出征在即,江东的确不宜生乱。况且仲谋年方弱冠,能力也是有的,好好调教,也是个帮手。”
  “前提是他要有自知之明。”孙策沉吟了片刻,又道:“这一点,他不如伯阳。”
  袁衡嗔道:“大王,妾说的是心里话,可不是什么春秋笔法,你不要想多了。”
  “我说的也是心里话。”孙策笑笑,却没有再解释,继续向前走去。袁衡的院子就在不远处,没几步就到了。孙策站在门前,向远处看了一眼,欲言又止,袁衡便明白了他的意思,说道:“有几日没去看大匠姊姊了,大王累不累,不累的话,我们一起去一趟,顺便说说话,赏赏这夜景。”
  孙策莞尔一笑。“阿衡,你越来越像姊姊了,善解人意。对了,姊姊哪里去了?”
  袁衡也觉得奇怪,说刚刚还看到袁权的,怎么一转眼就不见了。两人也没再找,反正就在这山上,也跑不到哪儿去,也许是与谁说话耽搁了。他们沿着小径,慢慢地向前走。黄月英的小院在湖边,是一座两层水榭,说是仿造在襄阳的老宅建的,很是雅致,黄承彦夫妇也经常来住。黄月英临盆在即,蔡珏更是寸步不离。
  孙策进门的时候,蔡珏正在安排侍女准备洗漱用水,看到孙策与袁衡走来,正准备招呼,孙策示意她不要声张,又指了指上面。蔡珏心里高兴,嘴上却埋怨孙策太由着黄月英,将她宠坏了,如今连她的话都不怎么听。袁衡留在下面,陪蔡珏说话,孙策独自上了楼。黄月英正坐在窗前乘凉,面前的案上摆着满满几盘水果,有瓜有果,还有一大串晶莹剔透的葡萄。黄月英一手拿着一串葡萄,一手在嘴边接葡萄子,看到孙策上前,又惊又喜。
  “大王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啊,又偷吃?”孙策走了过去,在黄月英身边坐下,俯下身子,将头靠在黄月英的肚子上听了听,脸刚贴上去,黄月英的肚皮就鼓了一下,仿佛有一只小脚在里面踹了一下。
  “唉哟……”黄月英叫了起来。“你看你,你不来倒好,一来,他俩就不安份。”
  “嘿嘿,这是知道阿翁来了,表示欢迎呢。他……俩?”孙策忽然反应过来。“什么他俩?阿楚,你不会和阿兰一样,也是个双胞胎吧?”
  黄月英抚着肚皮,得意的一笑。“你听听不就知道了。”
  孙策连忙俯下身子,将耳朵贴上去细听,果然听到了两个心跳声,而且都很强劲,像两只小鼓似的,互相呼应。孙策忍不住咧嘴笑了,越笑越开开心。黄月英拿起一颗葡萄,塞在他嘴里,白了他一眼。
  “你又不是第一次有孩子,至于乐成这样吗?”
  “至于,至于。”孙策一边吃着葡萄,一边笑道:“阿楚就是厉害,三年不鸣,一鸣双响。”


第2233章 隐忧
  黄月英忍俊不禁,又不敢笑了声来,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捏着手绢,甩了孙策一下。
  “为老不尊。”
  “我老吗?”孙策皱起了眉,摸着自己的脸,一脸担忧。
  “马上都万岁了,还不老?”黄月英笑道。
  “我也觉得最近太累,皮都松了。”孙策长叹。“我才二十……七,还没到而立之年呢,怎么就老了呢,感觉七十二似的,人生啊,就是这么残酷,岁月如刀,刀刀催人老。”
  见孙策说得严肃,黄月英连忙摸摸他的脸,安慰道:“不老不老,我逗你玩呢。就算是七十二也没关系,一个万岁的人,七十二还喝奶呢。”话没说完,她又绷不住脸,笑出声来。孙策也笑了,不怀好意地瞅了她一眼,凑了过来。黄月英生怕出丑,连忙伸手来推他,软语央求。黄月英临盆在即,孙策也不敢太逗她,玩闹了一阵,便倚着她坐着,一起赏月。
  黄月英摘了两颗葡萄,塞进孙策口中,随口问道:“你们俩兄弟见面,没打一架?”孙权回来,孙策在吴夫人的院子里设宴接风,黄月英有孕在身,不便出席,这才告了假。
  孙策将情况大致说了一遍,也提到了袁氏三兄弟反目成仇,一死一囚的事。黄月英听了,抚着肚子,有感而发。“我也没什么太高的要求,只希望这两个孩子健健康康的,将来还记得一母同胞的情义,不要生什么嫌隙。”她又拍拍孙策的手道:“你做得对呢,我支持你。虽说王者无亲,毕竟也不能以此为理由,做得太出格了。郑伯克段,终究不是什么美事。”
  孙策没说话,只是握着黄月英的手,轻轻的抚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