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181章

策行三国-第1181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熳由咸茫诳拖胱A跣故前仓羲兀茫质疽廛鲝胱獠旁俅蜗蛩锊咝欣瘛
  “请姊夫指教。”
  听得姊夫二字,孙策点点头,脸色稍缓。“刚才我对荀君和你姊姊说,我可以与你见一面,但我不能保证让你满意。这并非推脱之辞,而是因为我不知道这天地之间有没有一以贯之的大道。你如果想问这样的道,就不必开口了,我自己都不知道,自然无可奉告。”
  天子眉头微皱,沉吟片刻,点点头。“既如此,那就说些具体的,比如这治国之道。姊夫初平二年起于襄阳,不到十年而半有天下,于治国之道想必有心得。协不才,敢请教一二。”
  越舞奉上茶,孙策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不紧不慢的说道:“治国当然有道,不过,我理解的治国之道可能与你想象的治国之道又有所不同。”
  刘协苦笑。“是,姊夫行的是王道,我行的是霸道,有云泥之别,自然不同。”
  “我说的不同,不是指王道、霸道的不同。”孙策放下茶杯,提起茶壶,往刘协的杯子里倒水。刘协的茶杯本来就有不少茶,孙策倒了一些便满了,但孙策却继续倒,一直到茶水漫了出来,在漆案上蜿蜒流淌,又顺着案缘滴了下来,浸湿了刘协的衣摆。
  “大王,你这是……”荀彧吃了一惊,连忙过来阻止。刘协盯着已经满的茶杯,忽然若有所悟,欠身向孙策行了一礼。“惭愧,请大王指教。协当尽捐旧学,以纳新知。”
  孙策目光一闪,心中说不出的惊讶。这小子还真有几分慧根,不做和尚真是可惜了。
  荀彧也反应过来,诧异地看看刘协,又看看孙策,自嘲地摇了摇头。他自诩聪明,可是在这两个年轻人面前,他的反应有点跟不上。他招了招手,命人过来擦拭水迹。
  “荀君,我能否向你请教一个问题?”
  “不敢。”荀彧躬身施礼。
  “你觉得治国之道在六经、诸子以内,还是以外?”
  荀彧沉吟片刻。“不内不外。圣贤所言,便是治国之道,别无他义。只是旨约意深,我等领悟不足,便有偏差,难免得一漏十。”
  孙策转头看着刘协。“你觉得呢?”
  刘协很认真的想了想。“圣贤亦人,生于天地之间,所见所思虽逾于常人,毕竟不能遍览。且治国之道当因时而变,三代不同于上古,春秋不同于三代,于今有汉,又不同于春秋。圣人因时而作,想必也会受限于时代,有所不足吧。”
  “陛下……”荀彧变了脸色,语气严厉起来。
  刘协笑笑,有些疲惫,却异常坚决。“荀君,这里没有陛下,只有一个上下而求索的问道之人。”
  荀彧不忍,一声轻叹,欲言又止。刘和走了过来,身后跟着两个侍女,捧着一些参汤、蜜茶,见刘协神情疲惫,连忙喂了刘协一些参汤。荀彧也喝了一些蜜茶,却压制不住嘴里的苦涩,只得低了头,将不安和叹息藏在心里。
  孙策静静地看着,等刘协喝了参汤,精神复振了些,这才接着说道:“圣贤是不是人,且不去问他,反正孔子为汉制法这种事,我是不信的。尽信书不如无书,与其寻章摘句,一心想从圣人经籍中寻求治国之道,不如老老实实地做些实事,从最基本的问题解决起。于我而言,最基本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吃饭,二是安全。想吃饭,就要让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说什么都是白费功夫。求安全,就要让自己有足够的武力,不惧任何人、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
  刘协思索良久,点点头。“土地兼并和兵制荒废的确是本朝痼疾。从光武皇帝起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但始终没能解决,反倒越演越烈,终于不可收拾。时至今日,不得不行雷霆手段。”
  荀彧忍不住说道:“大王的雷霆手段的确是立竿见影,却非长治久安之策。世家亦非天生巧取豪夺而来,亦是历代积德所致。旧的世家虽去,新的世家又生,大王阻止得了吗?”
  “天下有一成不变,就能长治久安的治国之策吗?”孙策摇摇头。“我不认为有,也不奢求,我只能先解决眼前的问题,然后再考虑以后的问题。如果眼前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却痴心妄想什么长治久安,岂不可笑?”
  荀彧语塞,张了几次嘴,却无言应对。现在可不就是这种情况,孙策的治国之道也许不能长治久安,但他至少眼下没有对手。你可以说他没有远见,只顾着眼前,但他至少顾了眼前。
  “我读书少,不相信什么天不变,道亦不变。新问题总是会有的,而且肯定会有。可以以史为鉴,却不能照搬,人毕竟还是要向前走。与其相信古人有什么万世不变的治国之道,不如相信后人有能力解决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不是圣人,没有能力创建什么万世太平,我只想做好眼前事,解决我现在面对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有尊严的活着。”
  孙策顿了顿,又道:“道很远,人很近。你不让别人有尊严的活,他就会让你没尊严的死,即使是蝼蚁也能毁灭殿堂。百姓国之本,你把百姓当蝼蚁,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还指望他用血汗来供养你?”
  孙策转向荀彧。“荀君,你在关中效仿新政,为什么收效甚微?为什么你从南阳工坊挖走的工匠又陆续回到南阳?”
  “敢请教。”
  “你以君子自居,以牧民自许。在你的眼里,民是什么,是与你一样的人,还是与牛羊一样的牲畜?那些从南阳返回关中的工匠,你可曾真正视他们为拯救朝廷的希望,敬之信之?”
  荀彧脸色变了变,一声轻叹。“原来大王致胜的秘密一直就在眼前,我却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刘协黯然。“道不远人,人自远道。易臣为民,易民为士,看似毫厘之差,高下相去千里。大王虽不读书,却暗合圣人之道,称雄天下固其然也。我败得不冤。”他直起身,恭恭敬敬地向孙策行了一礼。“多谢大王点拨,感激不尽。”
  孙策直起身,欠身还礼。


第六卷 风云舒


第2155章 风雨欲来
  建安六年,正月初一。长安,大将军府。
  下了两天的大雪终于停了,万里晴空如洗,连一点杂色都没有。蓝天之下,长安城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银装素裹,往日的破败和杂乱变成了一片圣洁。明媚的阳光照在洁白的积雪上,亮得晃眼。
  杨修眯起眼睛,裹紧貂裘,看了一眼大街对面的金马门。
  金马门前一片寂静,几个执戟的郎官也正朝这边看过来,见杨修看过去,他们都下意识的转过头,腰杆挺得更直。只有一个郎官犹豫了一下,微微欠身,向杨修致意。
  杨修笑笑,上了马车。谢煚钻了进来,顺手带上了车门,坐在杨修对面。杨修见他眉头紧蹙,眼睛中带着血丝,不由得笑了一声。
  “让你早些回去,你偏不肯,现在后悔了吧?”
  谢煚苦笑道:“长史,我不是后悔,我是担心你的安全。天子大败,生死不明,如今这城里想要你命的人比比皆是。马超不在,我又是个书生,保护不了你的安全。万一……”
  杨修摇摇手。“大年初一,你说点吉利话行不行?”
  谢煚无奈地拱拱手。“那我就祝长史新年如意,遇难成祥,长命百岁。”
  “唉,这就对了。”杨修哈哈一笑。见谢煚还是苦着脸,又用脚踢了踢他。“我们打个赌吧。”
  “赌?”
  “如果这次平安无事,你把你家二丫头送给我做妾。我听伯阳说,你家二丫头是个美人胚子,再过几年长开了,不亚于你家大丫头。怎么样,舍得么?我呢,名份给不了她,但一定不亏待她。”
  谢煚瞥了杨修一眼,忍俊不禁。“行,能做你杨长史的妾,也是她的福分。”
  “那就这么说定了。”杨修伸长了腿,搁在谢煚边上。“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家人了,有些话原本不能说,现在可以说了。大王英明,他的很多举措我都是赞同的,唯独这男女平等有点仓促。江东人原本就不重礼数,多有悍妇,如今再提倡男女平等,只怕是矫枉过正,以后家室不定。”
  谢煚又好气又好笑。杨修批评孙策,他却不敢,只好装没听见。不过看杨修这么放松,他心里的担心也消散了些,觉得这次也许是博对了。年前收到消息,得知天子与朱桓大战于定陶,孙策率领主力增援,有与天子对阵的可能,谢煚一度很担心。杨修让他先回去,他又舍不得,再三权衡后,决定留下来陪杨修赌一把。如果这次能化险为夷,立了功,谢家富贵可期。就算不幸,杨修死了,他与杨修一同殉职,谢家也会得到孙策的格外关照。
  如今天子全军尽墨,生死不明,只有赵云间行回到潼关,长安暗流涌动,杀机四伏。可谢煚也清楚,这是最危险的时候,只要闯过这一关,谢家就会像这雪后初霁的长安一样,阳光普照。他希望杨修能闯过这一关,尤其是现在答应了将二女儿嫁给杨修作妾。有了这层亲戚关系,他愿意用生命来掩护杨修。
  比起袁耀,杨修的前程更加广大。
  “长史,如今城里西凉人做主,皇甫氏在西凉威名卓著,举足轻重,要不要去拜访一下?”
  “不能去,去了反而长别人威风。”杨修摇摇头,嘴角微挑,露出几分得意。“皇甫坚寿虽未曾参战,但他曾被吴王软禁在太湖年余,清楚吴王的手段。如今朝廷骑兵尽墨,急切间从凉州征兵也难,一旦有风吹草动,马腾、韩遂必然趁虚而入。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对我不利。”
  谢煚点点头。凉州人内部矛盾也多,韩遂、马腾是一系,董卓旧部是一系,皇甫坚寿等安定、北地人又是一系,互相牵制,谁也奈何不了谁。
  “那我们现在去哪儿?”
  “去走访那些关东老臣。凉州人只会耍狠,杨阜、赵昂太年轻,遇到这种事,不如关东老臣有经验。他们再狠,难道还能狠过董卓?”
  谢煚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又道:“万一贾诩为他们出谋划策呢?”
  “贾诩?”杨修哈哈一笑。“如果他们向贾诩请教,那就更好办了。”他笑了片刻,收起笑容,一时出神。“我有些好奇,现在这个结果在他预料之中吗?”
  ……
  伏完匆匆走下台阶,看着缓步走来的杨修,神色变了几变,有些窘迫。
  “不知杨长史光临,有失远迎,恕罪。”
  杨修微微一笑,拱手施礼。“国丈毋须如此。小子今天来贺新年,可不是以大将军长史的身份。我弘农杨氏家传欧阳尚书,欧阳尚书出自伏氏,说起来,我也是伏公再传弟子呢。”
  伏完干笑了两声,不以为然。他才不相信杨修登门是为了说学问。天子与孙策在兖州交战大败,生死不明,朝廷和孙策随时可能撕破脸皮,杨修身为大将军长史,头上可是悬了无数把刀。他这时候登门,应该是求援的。天子如果死了,女儿伏寿所生的皇长子就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他作为皇太后之父,对朝政还是有些影响力的。
  “长公主可方便?丹阳长公主有几句口信要我转告长公主。”
  “是吗?”伏完不置可否。“长公主正在会见女眷,怕是不太方便。如果方便的话,我可以转告。”
  杨修哈哈一笑。“也好。既然有女眷在,我就不去了,免得又脱不了身。”
  “长史这话是什么意思?”
  杨修摇摇手。“嘿嘿,说来惭愧。小子今年二十有七,忙于公务,一直未婚。到长安之后,上门提亲的络绎不绝,简直是不胜其烦。尤其是前几天,这门槛都要被人踏破了。”
  伏完心中一动,狐疑地打量着杨修。杨修名门之后,又少年英俊,年纪轻轻就官居太守,如今又代孙策坐镇长安。孙策势大,如果他取了天下,杨修必然是心腹重臣,有人想与他结亲太正常了,尤其是关东那些老臣。天子重用关西人,关东人已经没什么前程可言,与杨修结亲,不仅能攀上一门好婚姻,还能拉近与孙策的关系,将来新朝鼎立,他们也好谋进身之阶。
  “长史少年多金,求婚姻的自然多。”伏完挤出一丝笑容。“说起来,还没谢过长史年赐,那些长沙的柑橘可真是甜,长公主喜欢得很,还特地让我向你道谢呢。”
  “唉,那可不是我的礼,是丹阳长公主送的礼,我不过是代劳而已。长安最近民生凋弊,即使是朝中重臣,这年也过得紧巴巴的,丹阳长公主担心姑姑受苦,不远千里的派人送来,这份孝心实在令人钦佩。对了,丹阳长公主来信说,她离得远,怕是照顾不周,如果长公主有什么需要,让我酌情处理。”
  伏完听了,虽然很想婉拒,却怎么也开不了口。长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