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策行三国 >

第1104章

策行三国-第1104章

小说: 策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鹬菔兰宜闪艘豢谄K窃疽晕纺芄还ト朐ブ荩衷谡培A、荀衍接连大败,袁谭无力进攻豫州,不管是撤回冀州还是留守兖州,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袁谭能出面与孙策谈判无疑是最好的结果,集结兖州、冀州一起谈判,总比他们单独与孙策谈判有利。
  曹昂走了,如果袁谭再不管他们,他们只会沦为孙策的俎上肉,予取予求,全无反抗之力。
  ……
  邙山,原陵。
  发现徐盛的水师离开沙洲之后,天子立刻发动了试探性的攻击,刘备主动请缨为前锋,驾船进攻。
  攻击非常顺利,沙洲上根本没有几个人,看到有船靠近,留守的士卒连一枝箭都没放就跑了,走之前放了一把火。刘备登上沙洲,看着烧得正旺的城,哭笑不得。沙洲上根本没有城,所谓的城只不过是用芦苇扎的篱笆,远远地看起来像城而已。当然,就算没有城,徐盛不离开,他们想抢攻沙洲也不轻松。在水师的战船面前,他们这些民船根本没什么战斗力,不知道多少人要落水。
  天子得到消息,也很无语。几万步骑,被一道篱笆挡了十几天,虽说他无意强攻,也觉得很丢脸。
  夺取沙洲之后,刘备又渡过黄河,赶到小平津关。小平津关空荡荡的,不仅没有人防守,连老鼠都没有一只。仓库里自然也是干干净净的,倒是像特打扫干净了等天子进驻一般。
  天子没有进驻洛阳,他就驻扎在小平津关,随时准备撤回河内。
  今天,天子在刘备的陪同下,祭扫光武帝的原陵。在光武帝的墓前,他阅读了亲笔书写的祭文,恳请光武帝的在天之灵保佑他中兴大汉。念到动情处,想起这些年的不易,他泣不成声。
  刘晔、刘备等人在一旁陪着垂泪。
  祭拜完毕,天子登上北邙山,远望旧都和祖先的陵寢。洛阳城内外郁郁葱葱,却没有皇家威严,只有衰败之气。久无人居,洛阳城已经荒废,到处是野草杂树,连城墙上都长满了野草。天子看了,又忍不住心酸落泪,涕下沾巾。
  转眼间,离开洛阳十年了,走的时候他刚刚十岁,被董卓的大军逼得西行,惶惶不知终日。如今他年方弱冠,率领数万步骑,看似威风凛凛,但他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有多少实力,实在高兴不起来。
  “当年董卓乱政,盗掘皇陵,火烧洛阳,袁绍以盟主自居,拥兵十余万,却不敢西进一步,只有曹操、孙坚主动进攻,曹操败于荥阳,孙坚最后攻入洛阳,收拾宫室,掩埋帝陵,堪称是大汉忠臣。如今他的儿子孙策却成了大汉最大的威胁,实在令人唏嘘。父与子,血脉相同,如何能一忠一奸,相去万里?”
  刘晔不紧不慢地说道:“孙坚虽忠勇,却不守礼法,不知教育子弟。他当年杀王睿、张咨,正是今日孙策杀戮世家之先声。且孙策为逆,孙坚视而不见,只知远走交州,又有何忠义可言?”
  刘备附和道:“令君所言甚是,不读书,不受圣人之教,终究难成大器。”他又叹了一口气。“备如今也是后悔莫迭,当初随卢师读书,不知用功,以至于今日一无是处。若非陛下不弃,怕是要孟浪一生,九泉之下,不仅愧对刘氏列祖列宗,也愧对卢师。”
  刘晔翻了个白眼,没接刘备的话头。天子却点了点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若孙策亦能如卿,痛改前非,那可真是大汉之幸,天下之幸。”
  一旁的马超没忍住,“噗哧”一声笑了。刘备脸有些发烫,本想附和天子几句的,也不好意思开口了。天子斜睨了马超一眼。“马卿觉得朕所言可笑?”
  马超连忙收起笑容,拱手施礼。“臣失仪,请陛下恕罪。只是……吴王执迷不悟,怕是改不了了,要想他回心转意,只能以武力征讨。左将军本是做先锋的最佳人选,可惜关羽不在,张飞又无战意,左将军有心无力,只能感慨几句。说起来,毕竟是随卢公读过书的人,臣就说不出这么有见地的话。”


第2041章 有言在先
  天子心情本来就不好,见马超如此不识大体,公然挑衅刘备,不禁勃然大怒。
  “卿何出此言,难道没有关羽、张飞就不出战了?且不说玄德武艺出众,又有赵云、牵招相助,就朝廷而言,不是还有温侯与卿么?”
  马超收起笑容,一本正经地行了一礼。“蒙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臣虽不敏,稍有自知之明。臣当初奉诏助阵,曾与吴王相处数年,深知吴王英武。论武艺,臣不足与吴王比肩,勉强与陈到、阎行参差。论用兵之道,臣更是不及吴王万一。是以臣辞吴王之时,便与吴王有约,此生不敢与吴王为敌,以免自取其辱,误人误己。违背了誓言,送了性命事小,耽误了陛下的中兴大业,却是臣万万承受不起的。”
  天子骇然变色,瞪着马超,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听懂了马超的意思。马超看起来是谦虚,其实是表明态度,和其他人作战可以,与孙策面对面不行,真要逼我上阵,发生意外,耽误了中兴大业,可别怨我。
  很显然,马超绝不是临时起意,他是早有准备。袁谭派荀衍攻取浚仪而不是离昌邑更近的任城,就是想打通由河内进入豫州的通道,逼朝廷出兵。马超身为羽林中郎将,有机会参与会议,自然一清二楚。他不想与孙策作战,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当众表明态度,把话说在明处。
  天子很愤怒,但他却拿马超没办法。一是他还需要马超统领羽林郎,二是马超身后站着马腾、韩遂,杀了马超没有任何好处,只会逼反马腾、韩遂,凉州大乱。况且当初马超追随孙策也是奉朝廷的旨意,无可指责,逼着马超破誓——假如确实有这么一个誓言的话——亦非为君之道。君子成全之美,不能损人私德。如果连这点肚量都没有,还谈什么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马超不能用,至少与孙策作战时不行,要换一个羽林中郎将。天子瞅了一眼刘备,心中忽然有了主意,正自思量,有骑士从远处奔驰而来,在坡下停住,将一份文书送给迎上去的郎官。郎官快步回到山上,将文书交给刘晔。刘晔接过一看,眉头先皱了皱,回头看了一眼天子。天子见刘晔眼神不对,心中一紧,也没心思关注马超了,强作镇静地给刘晔递了一个眼神。
  刘晔拿着文书,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些。文书是袁谭派人送来的,里面应该有浚仪的战况。荀衍筑堰围城,前两天下了大雨,帮了荀衍大忙,很可能他已经拿下了浚仪。可是对天子来说,这却不见得是好事。天子驻兵河内,正准备经营河内、河东和并州,不愿意轻易进攻河南,如果袁谭拿下浚仪,势必要催天子渡河作战。如何应对,颇让人头疼,这两天一直在商量这件事,只是还没有可用的结果。
  刘晔转过身,背对着天子和刘备、马超,查验了封泥后,打开了公文,只看了一行字,便僵住了,浑身一紧,屏住了呼吸。天子虽然没有正面看刘晔,眼角的余光却一直落在刘晔的身上,见此情景,也不安起来。他强忍着没有去问,却也没心思说别的,一时气氛有些沉闷。
  刘备、马超也感觉到了异常,不敢出声,生怕惹恼了天子。
  不知过了多久,刘晔慢慢转过身来,脸色苍白,神情沮丧。他走到天子面前,凑在天子耳边低语了几句。天子身体一振,转头盯着刘晔,眼睛瞪得溜圆。
  “袁谭好大的胆子,到了这一步,还敢逼迫朕?”
  “陛下息怒。”刘晔连忙按住天子扬起的手臂,急声道:“当此存亡之计,切不可意气用事。”
  “他一败再败,已经无力再战,还敢如此放肆,岂能容他?”
  “陛下,袁谭虽败,犹有兖冀二州,大军十余万,他挟二州世家与孙策谈判,正是以退为进,以守代攻,看准了孙策急于取益州,暂时无力进攻兖州。若孙策愿意接受他的条件,暂时停战,益州就危险了。万一他投降了孙策,转身进攻河内,更非朝廷之福。当务之急是稳住他,打消他与孙策谈判的计划。”
  刘晔一时着急,声音不免大了些,刘备虽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却听到了袁谭可能要和孙策议和——议和自然是客气话,实际上就是投降——不禁大吃一惊。他从幽州赶来助阵,不管是助袁谭还是助天子,都要经过冀州。如果袁谭和孙策谈判,他可就回不去了,幽州也保不住,他将又一次成为丧家之犬。
  “陛下,究竟出了什么事?”刘备忍不住问道。
  天子转了转眼珠,展颜而笑。“卿可知陆议其人?”
  “知道,他是吴郡人,故庐江太守陆康的从孙,很早就跟着孙策了。”刘备随即想到陆议是浚仪的守将,心里升起强烈的不安。看天子和刘晔的神色,绝不可能是荀衍拿下浚仪,只可能是陆议击退了荀衍,而且是重创。虽然他不清楚陆议的能力如何,可是参照守高唐的朱然,形势怕是不容乐观。“陛下,陆议……怎么了?”
  “陆议……击败了荀衍,袁谭大败之后,无力进攻,欲与孙策议和。”
  刘备面色大变。马超却只是眉头微蹙,并不意外。天子看得真切,正要发怒,忽然有些后悔。马超在孙策身边多年,了解的情况很多,早该问问他有关陆议的情况。
  “卿随孙策多年,熟悉陆议否?”天子强忍心中不快,语气平缓,又恢复了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马超点了点头,斟字酌句的说道:“正如左将军所言,陆议很早就追随吴王,深得吴王喜爱,尤其与吴王之妹三将军投契。他话不多,为人沉稳,臣……也不知道他都在想些什么。不过,吴王对他甚是器重,寄予厚望。”
  天子与刘晔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收到过类似的情报,却没有放在心上。毕竟陆议刚刚二十岁,只是孙策身边侍从之一,并不起眼,名声还不如号称三将军的孙尚香呢。听马超这么一说,才知道孙策对陆议的重视与众不同。以在孙策身边的时间论,除了孙尚香之外,陆议无疑是到目前为止最久的一个。
  如果早点重视马超的意见,多问问他,早做准备,也许不会有这样的意外。
  “孙策身边,还有几个像陆议一般的少年?”天子和声问道,甚至有几分请教的意思。
  “这个不好说。”马超有些受宠若惊,挠挠头。“吴王有教无类,不仅肯教,而且善教,出人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比如守高唐的朱然,初到吴王身边时不过是一乡里少年,稚气未脱,羞涩怯懦,谁能知道他现在可以面对袁谭的大军岿然不动。”
  “吴王是怎么教他们的?”
  马超看了一眼刘晔,忽然笑了笑,转身对刘备说道:“左将军还记得吴王当初是怎么军议的吗?”
  刘备心中不快。马超一再二,再而三的挑衅,揭他的伤疤,让他很不爽。可是在天子面前,他又不能发怒,只能硬着头皮说道:“孙策议事,与众不同,文武共聚,由军谋处拟定方案,各方质询,互相辩驳极是激烈。若方案有所不妥,必被众人讥笑,毫无谦让之风。”他咂了咂嘴,又道:“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没人敢偷懒敷衍,务必思虑周详才敢发言。众人所议,也多有真知灼见。”
  刘备说了几个例子。他在孙策身边时间并不长,参加军议的次数也不多,但那有限的几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行军作战,常常有意无意采用这种方法,受益良多。只不过他学得不够,没有像孙策一样带一些少年侍从,让他们跟着实习,所以现在依然无人可用。
  马超也补充了几个例子。不过他的重点却是文武一起议事,针对天子定策时不怎么向将领征询意见的习惯。天子虽然重用凉州人,却还是倾向于那些读书人,他这样的将领在议事时只有听的份,甚至连听的机会都不多,都是由刘晔、杨阜等人商量好了,再通知他们执行。
  刘晔寒着脸,一言不发。马超借机对他发难,他自然不爽,但马超知道很多他不清楚的情况,天子现在有求于马超,他也不能拦着。荀衍一战而亡,浚仪还在陆议的手里,形势如何发展,实在令人神伤。
  天子倒是听得津津有味,最后问了马超一句。“卿于当前形势,可有解决之策?”
  马超不知是有自知之明,还是不想与孙策为敌,没有直接回答天了的问题。他想了想,突然灵光一现,说道:“陛下,臣愚笨,无计可献,不过臣可以推荐一个人,或许能为陛下解忧。臣在吴王身边时,常见吴王提及此人,称其为平生之敌,言语间颇是敬畏。若能得此人之助,或许能为陛下解忧。”大概是自觉此计甚妙,马超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哦,是谁?”天子既意外,又有些失落。他一直以孙策为敌,没想到孙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