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之路-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月七号和八号要考出700+的成绩,而是未来的所有时间都要考出700+。
果然阎王就是变态,真是道高一尺,魔高十三丈……
正当王暮雪沮丧懊恼加愤恨之时,曹平生突然一句:“你跟蒋一帆的事情我都知道了,老子看在你没入职的情况下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趟你不是白来的,若想继续维持实习生的身份,报完晨光马上去趟辽昌,把你们辽昌水电局资产证券化的单子搞下来。”
第71章 全角与半角
在晨光科技的核心问题已经得到梳理和解决后,接下来一个月的时光,作为实习生的王暮雪和柴胡,所做的工作既紧张又平淡。
每天他们基本就是打印投资银行自己写的各种说明性文件,将其插入底稿中,然后复印企业的会计凭证,收集各个客户和供应商发回来的询证函。
询证函其实是一种外部证据,这种证据来自于一家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
比如我们有10家客户和10家供应商,出财务报表的前夕,我们需要给客户和供应商发一个快递,快递里有一张纸,纸张写着“某某你还欠我多少钱”,“某某你在我这儿预付了多少钱我还没给你货”,你认不认?
如果对方在这张纸上盖了章、签了字,就说明对方认,我们和对方的财务数据就对上了,说明我们自己统计的数据不是捏造的,是可以得到外人肯定的。
而快递袋中的这张纸,就被称为“询证函”。
投资银行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给企业至少80%的客户和供应商都发出询证函,当然能全发更好,对方确认并将函证邮寄回来以后,我们就开始“做手工”。
所谓“做手工”,就是剪掉快递袋上面的快递单,将其贴在客户和供应商盖好章的函证后面,然后一份一份地装入底稿册,证明这个函证确实是我们寄出去,对方又寄回来的,不是我们随意刻的一大堆萝卜章然后自己乱盖的。
当然,这都是理想情况,收到询证函且数据无差异,这是建立在投资银行发出去的所有函证,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全都承认的前提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对方不承认呢?
如果询证函上写着对方欠晨光科技100万元,对方回函说不对,我只欠你99。8万元,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这个时候,投资银行就需要记录差异金额,这一笔询证函中的0。2万元就是差异金额。
投资银行会将这张差异金额记录在《函证控制表》中。
不仅如此,《函证控制表》制作完毕后,会给投资银行呈现出几个结果:
1、发出去的询证函,有多少客户和供应商愿意回函,即回函率是多少;
2、愿意回函的客户和供应商提供的数据,有多少是与发函企业有差异的,差异金额多大;
3、所有的差异金额加总,占总体数据的百分比是多少,是否构成重大差异。
若一家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回函率太低,那么这家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就要打问号了,毕竟你说别人欠你钱,别人压根就不认。
差异金额如果仅是0。2万元,那么有可能是统计错误,人工失误,投资银行和会计师也就直接放过企业,毕竟过亿收入的企业差异只有2000块,根本构不成重要性原则,摆摆手不计较也没啥。
但若回函显示的差异总额是200万,500万,1000万,那就不行了,投资银行和会计师必须重点核查差异原因。
当然,除了询证函,投资银行的另一项外部核查手段,就是走访。
走访是指投资银行亲自跑到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那儿聊聊天,喝喝茶,嗑嗑瓜子,顺便做一个业务访谈。
投行人到那儿的时候得看看人家企业是不是真实存在,对接人谈吐是不是业内人士,业务是不是真实开展,问问人家对于晨光科技这家企业怎么看,对于整个行业怎么看,当然,顺便也对对财务数据,看看数据是不是有差异。
柴胡和王暮雪因为只是实习生,所以并不能参与此类的走访工作。
他们要做的就是将蒋一帆和胡延德走访后带回来的访谈提纲、对接人的名片、对接人的身份证、对方公司的营业执照、以及访谈合影归类到一起,装订成册。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完成各种IPO申报的配套文件,这些配套文件有些是律师出具的,有些是会计师出具的,有些是评估师出具的,有些也是投资银行自己出具的。
对于投行自己出具的文件,大多内容都来自招股说明书,故王暮雪和柴胡就负责不停地复制与粘贴,调整文本格式,比如统一字体大小,行间距,表格边框格式,页眉页脚,刷大标题小标题等等。
王暮雪和柴胡发现,他们这一个月所做的所有工作,会使用电脑的初中生都可以做,唯一的要求就是细心与耐心。
蒋一帆有时候会对柴胡说:“你这张表的边框粗细不对,应该是1。5的粗细。”
柴胡:“这跟上一张表也没多大差别啊……”
“有差别,这明显不是1。5。”蒋一帆认真道。
柴胡前前后后又对比了一下,好像确实蒋一帆要他调的那张表格边框比其他表格细了一丢丢……于是柴胡无奈地单击右键,选择表格格式,选择边框底纹,将表格外框粗细调整到1。5。
刚调完,蒋一帆又说:“你这对括号要调,是全角不是半角。”
柴胡:“???”
蒋一帆指着上一段全角括号道:“你看,这样的括号字体里括号远,你下面这个太近了,明显是半角,调一下。”
柴胡:“……”。
第72章 论公司治理
对于没见过世面的新兵来说,真正的战役往往敌人还没看到,就结束了。
当柴胡与王暮雪将所有排列有序的底稿,一本一本地摆放在明和证券28楼会议室时,一位约四十来岁、蹬着高跟鞋、衣着得体的卷发女人笑眯眯地走了进来。
她没有去吃胡延德精心准备的果盘,只是轻轻抿了一口蒋一帆沏的绿茶,点头道:“这应该有八十多本吧……”
“八十六本。”柴胡回答。
“挺吉利的。”中年女人回答。
这位中年女人人称芳姐,柴胡听闻其是整个明和证券投资银行部专门验收底稿的负责人。
“拿询证函我看一下。”
芳姐话音刚落,柴胡便直接闪现在第六十七册底稿面前,迅速抽出并麻利地递给芳姐。
“小伙子真熟,不错!”芳姐一边接过底稿一边称赞道。
柴胡弯着腰有些不好意思,他也不知自己为何对公司后台的人如此拘谨,可能是因为胡延德专门买来的水果与蒋一帆专门泡的茶,让柴胡潜意识觉得这个叫芳姐的女人得罪不起。
芳姐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悠闲地翻着询证函,没翻几页便直接合上了文件夹,抬头朝柴胡道:“走访的我看看。”
“好。”柴胡说着直接取出第七十二册底稿,递给了芳姐。
当芳姐一页一页翻着走访材料时,会议室无人出声,就连一直很喜欢讲话的胡延德都保持着沉默。
“小伙子真帅。”芳姐看着蒋一帆与晨光科技客户的合影赞叹道。
蒋一帆脸刷地一红,露出了礼貌中带着略微尴尬的笑容。
“有女朋友了么?”芳姐问道。
蒋一帆心里咯噔一下,余光扫过不远处王暮雪笔直玉立的小腿,而后紧张道:“没有没有。”
“该有啦!这么帅的小伙儿!单着多可惜……”芳姐边笑边继续翻着访谈提纲,王暮雪发现这个芳姐根本没有认真去看提纲中记载的文字,她只不过是走个过场,摆个形式罢了。
大约一分钟后,芳姐再次合上了夹子,而后直接起了身,“好了,你们做的不错,一个IPO,八十六册,够了。”
“辛苦芳姐!”胡延德笑道。
“胡保代别叫我芳姐了,咱们谁大谁小还不一定呢!”芳姐朝胡延德白了一眼。
胡延德闻言眼睛笑成了月牙,“芳总,辛苦芳总!”边说边跟着那位叫芳姐的一起出了会议室。
“这样就算过了么?”当会议室门关上后柴胡小声道,脸上露出了几丝惊愕。
“对。”蒋一帆呼了一口气,“胡保代打过招呼的,应该不会再过来看了。”
王暮雪与柴胡四目相对,这次验收通过得太容易,让初上战场的新兵们难以置信,花了足足两个半月功夫整理的底稿,验收的人竟然就看了两分钟不到。
蒋一帆似乎看出了柴胡与王暮雪的心思,示意他们坐下,而后将果盘递给他们道:“别人不看,不代表咱们就可以不做到最好。”
“对,我听说如果以后项目报上去发现有问题,资本监管委员会还会来现场查验底稿,如果没做好,现在的债以后就得偿。”王暮雪道。
“是的。”蒋一帆将一块菠萝插起,递给了王暮雪。
“报前无底稿,报后徒伤悲。”柴胡笑着朝嘴里塞了一块西瓜,鼓着腮帮子继续道:“不过这个芳姐也太随意了,我见她完全就没仔细看内容。”
此话一出,王暮雪立刻做了一个“嘘”的手势,示意柴胡隔墙有耳。
“你们觉得这个项目到目前为止,还有其他问题么?”蒋一帆岔开话题问道。
柴胡咽下了西瓜,仔细想了想:“大问题没有,小问题还是有的。”
“说来听听。”蒋一帆认真地看向柴胡。
“问题本身不影响申报,但我总觉得他们那个李总怎么什么都管,连公司报修打印机,买打印纸,文具都要经过他审批签字,当时我只不过用完了他们打印纸,那个阿洁就直接可以打电话给总经理。”
王暮雪此时赶忙附和道,“对对,我去要员工社保记录,公积金记录,人力资源部跟我说也是要经过李总同意,有几次他出差,我要材料的事情就耽搁了好几天。”
“一帆哥。”柴胡接着道,“他李云生是这么大公司的总经理,管这么细真的好么?”
蒋一帆思索了一会儿道:“确实不好,集权。”
“是的一帆哥,可能也就是因为李总都把权利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董秘马方看不惯他,两个人暗地里一直互掐。”柴胡说着又朝嘴里塞了一块西瓜。
“你也看出来了?”王暮雪突然笑道。
“那谁还看不出来。”柴胡咽下了西瓜,“第一次中午在他们食堂吃饭我就看出来了,而且我猜李总肯定想把公司留给国外读书的儿子,但他儿子如果心都不在公司,不在国内,即便晨光以后上市了,做大了,也是后继无人。”
“家族企业上市普遍都有这个问题。”蒋一帆道,“上市之后领导层的可持续性确实是个难点,他们公司目前确实没有其他人有李总的威信,即便我们已经给他们提出了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构架建议,但总经理这个职位太重要了,如果太过集权,不利于公司其他领导层的发展。若想把企业做得大且持久,公司治理,真的很重要。”
蒋一帆所说的公司治理,从广义角度理解,是研究企业权力安排的一门科学。
很多人在创业初期都想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应该怎么赚钱?
他们抱着这样的问题去试探市场,去注册公司,去生产产品,去迎合着市场的所有疯狂。
但当他们的公司越来越大,钱赚得越来越多,他们才意识到公司的管理体系已经无法继续迎合市场的疯狂了。
很少有人一开始就会想到:公司治理是什么?在我注册公司的时候,我是不是有足够的把握管理好一家公司?我会管公司么?我的能力能管多大的公司?我需要一个怎样的架构才能使得公司一直一直能迎合市场的所有需求?
公司治理,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科学。
只可惜这门科学硬解释起来有些抽象,所以我们不妨借助下看似毫不相关的生物仿生学来研究公司治理。
公司的实质就是一群人和一堆钱组成的赚钱机器。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私心,就会有矛盾,就会产生权力,公司治理就是研究这些权力,如何分配。
我们若将公司看成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参照仿生解析图,董事会就是“大脑”,监事会是“免疫力系统”,总经理是“心脏”,总经理管辖的各部门是“五脏六腑及肢体器官”,而所谓的公司治理,就是这个人的“神经系统”。
晨光科技作为家族企业表现出的公司治理问题是,总经理所代表的“心脏”负累过重,不仅需要不停跳动给全身输送血液,还兼任五脏六腑及肢体器官的功能,使得整个人的神经系统出现扭曲。
这个人慢走、快走、慢跑或许都还能撑下去,但如若快跑,估计是跑不动的,就算跑得动也跑不长。
“一帆哥,我们投资银行对于一家企业的规范,是不是也可以事无巨细,比如干预他们公司内部的管理架构。”王暮雪问道。
“可以,但不是每次都可以,得看企业,得看人。”蒋一帆笑得有些无奈。
“没事,把他们送上去,我们的持续督导期是两年,李总再跑个两年肯定没问题,以后跑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