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82章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82章

小说: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乃立宣政院,其为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出帝师所辟举,而总其政于内外者,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而军民通摄。于是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百年之间,朝廷所以敬礼而尊信之者,无所不用其至。虽帝后妃主,皆因受戒而为之膜拜。”

    北元兴起于北方,本来就信佛教,在占据西域之地后,忽必烈认为那些区域地广而且险峻遥远,民风粗犷好斗,于是就想顺应其信佛的习俗而柔化那里的人,他在吐蕃等地分郡县,设官职,均由帝师统领。朝廷设立的宣政院,其中的二把手必然是由僧人担当,而且这个人是由帝师所举荐。总管各级事务的官员,从元帅以下,也都是僧俗并用,军民通管。于是帝师的命令,和朝廷皇帝的诏书,共同作用于西域地区。在百年的时间里,朝廷对这些帝师的礼敬和宠信,达到了极至。即使是皇帝皇后、妃子公主,都因受戒而向他们顶礼膜拜。

    可以说,实际上这些来自西域的僧人,随着北元帝国的扩张,已经深深地卷入到了元帝国的政治中,他们凌驾于普通官员之上,成为北元帝国统治、奴化各地的一个工具。

    桑哥是现任蒙古国师胆巴的弟子,杨琏真加的师傅是前国师、忽必烈的帝师吐蕃僧人八思巴。八思巴对蒙古帝国最大的功绩,是他发明了八思巴文,即蒙古新字,这彻底改变了蒙古帝国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从此,这种文字被广泛地运用到蒙古帝国的各种官方文件上,忽必烈为此特授八思巴大宝法王称号,赐玉印。

    因这些缘故,这两人极受老忽的宠信,他们被任命为江南释教总统,名义上是总管当地的佛教事务,但实际上,他们扮演的是一种控制和监督的角se。一句话,他们都有任务在身。更何况,江南的繁华迷人眼,他们打心眼里不愿离开。

    元史中记载:杨琏真加任江南释教总统期间,在江南盗帝陵和大臣们的坟墓达一百多所,他不仅杀人、玩女人,掠夺财物计有“金一千七百两、银六千八百两、玉带九、玉器大小百一十有一、杂宝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两、钞一十一万六千二百锭”,占地田有二万三千亩,包庇不交朝廷赋税的人达二万三千户。这些人不教税给朝廷,把钱给了谁,还不是给了他这个“佛爷”。元史中都说,这些是后来查出的,隐匿的并没有包括在内。即使是后来他犯事了,但忽必烈仍然对他包庇,并没有杀他,而是让他出狱还了原籍。

    桑哥和杨琏真加的真正使命,其实每个人都很明白,这已经让他们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这两人的私下里行为,更与许多人形成了冲突。他们大肆掠夺财物,抢占良田,别人能不怨恨吗?nainai的,为了钱财,甚至将别人的祖坟都掘了,这也他妈的太过分了。

    郑师爷实际上是个有心人,如果行朝在?山的获胜,使他还有疑虑的话,那么范文虎的水师在杭州湾的覆灭,以及随后宋军短暂的占领临安,至少使他认识到,琼州的力量并不可小觑,他早已经不太看好哪个毫无魄力的范大帅。但他同样也无法在琼州和北元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因为以他的眼光,这毕竟是以一岛敌全国,前途根本就无法预料。也许为自己考虑,还是趁此机会多弄点钱,回家养老得了,这实在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旋涡,搞不好就将自己给陷进去了。但要想顺顺利利的捞钱,首先就要搬掉这两个到处插手、碍手碍脚的秃驴。

    郑师爷决定再给这两人施加点压力,他慎重地言道:“大师,琼州兵此番来势汹汹,各地急报,他们已袭扰大江之上,沿岸各地均急需调援,大帅忧心如焚,临安之兵恐不得不抽调部分前往,但这兵一旦抽调,临安本地的防御,实在是堪忧啊。”

    看了看这两个令他鄙视的佛爷,郑师爷总算说了点他真实的想法:“本官如此所言,并非虚言恐吓,只是怕二位大师有所不知,江南水道纵横,利船不利马,琼州水师如此猖獗,观其所为,只怕将来他们控制了大江,我等就是想要离开,都不容易。”

    桑哥和杨琏真加的眼中,均露出了凶光,但在郑师爷这个老江湖的眼里,却从中看到了他们心里的疑虑。师爷的本领就在于察言观se。他再度送上一个梯子。

    “两位大师,下官以为,眼下江南局势严峻,急需让朝廷了解,而能将此处情形完整告知朝廷之人,非二位莫属。”桑哥和杨琏真加看着他。

    郑师爷笑了笑:“吾等均为朝廷新晋之人啊。”咱们说话没有你们管用。连拍带捧,这个台阶够直接的了吧?

    桑哥和杨琏真加脸上的表情松了下来,郑师爷乘机又让下人抬上来一口箱子,里面自然是金银珠宝,“望二位大师在朝廷哪里,为我等多加美言,咱们这里也难啊。”

    在郑师爷好说歹说的“劝告”之下,桑哥和杨琏真加终于离开了临安,范文虎没有失言,他派了五千兵丁护送“佛爷们”离开江南。在这种情况下,杜浒的军情司就难以下手,他和苏刘义只好暂时放弃了追杀。

    桑哥和杨琏真加回到北方后,忽必烈立刻召见了他们。鸟人嘴里出鸟语,他们自然将范文虎给指责了一番,但老忽可不是那么好忽悠。江南形势的大坏,固然令人忧虑,但正因为如此,他更要稳住范大帅。可是桑哥和杨琏真加离开江南,在他看来就不同了,因为这更等于某种程度上北元对江南控制的弱化。他冷冷地看着这两个佛爷,心里狠不得杀了这个鸟人,但他高低忍住了。

    老忽真的不用生气,桑哥和杨琏真加以后的命运,其实早已经定了,因为他们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敌。
………………………………

第一百0六章 粮食

    ( )宋军的东进,在近半年的时间里面,战果的确辉煌,掠回来的物资如山并不是夸大之言。而从人员上来说,仅迁往流求的百姓,就达到了三十多万。更重要的是,如此规模的行动,不仅加快了消息的传播速度,更扩大了传播的范围。宋军虽强行迁了许多百姓走,但其他地方的人听说后,却也没少自发地跑来。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的这片东亚地区上,始终存在一个痼疾,土地兼并。除了个别新王朝建立的初期,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来就不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免去一段时间的赋税,就是仅仅提供给他们土地,对很大一部分百姓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如果不是在许多人心目中是要到“遥远”的海外,来的人只会更多。

    但这也再度给行朝带来了极大的粮食压力,按先前朝廷的规定,来的百姓每人发百斤口粮,三十万人就是三千万斤粮食,这还不算后面陆陆续续而来的百姓,陆秀夫和赵与珞自然又是一脑门的黑线。他们一方面和御史台的杨亮节、夏士林一起,严格核查抄掠来的物资,尤其是粮食的发放,另一方面又再度在琼州民间收购余粮。

    东自己也知道这是最关键的时期,在他看来,行朝的根基能不能在海上打牢固,同时为未来的扩张奠定最坚实的基础,关键就两字:粮食。在古时,粮食实际上远比黄金、白银要珍贵,如果讲真正的宝贝,它绝对排在第一。

    三国周瑜刚起兵之时,找鲁肃求助,鲁子敬家里当时有两仓米,各三千斛,即三万斗,鲁肃就指着其中的一个送给了周瑜,周郎当时就“益知其奇也”。给了这么多粮食,眼都不眨一下,就这气魄,天下奇才啊。

    在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上,只有盐、铁等专卖,而粮食实际上并没有过多的限制。由于收上来的赋税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粮食,朝廷实际上已控制了相当多的食物资源,故此,他们对粮食的流通极少进行管束。但东认为,相比盐、铁等专卖,实际上粮食更重要,历代百姓的造反,还不都是因为饿得活不下去了?可是在这个最重要的粮食问题上,历代处理的实在是值得商榷。

    在北宋的初期,好的年景粮食是10文到20文一斗,差一点的是100至300文钱一斗;而到了北宋末年,已经变成丰年100--200文一斗,金人的入侵更导致其价格涨到1000--1500文一斗。南宋初期的时候也曾有过30--60文一斗情况,后期则200--300文一斗米,而一旦有了战事就变成了1000--2000文一斗,到了王朝末期的时候,甚至达到一万文、数万文一斗。这种食物价格波动的现象,不仅不利于争霸天下,也是无法安定人心的。

    东觉得,正因为他的地盘小,实力弱,因此在战争潜力的动员上,他更应该借鉴后世的战时经济政策,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前的资源。故此,他建议陆秀夫和赵与珞,在琼州和流求两地,实行粮食的“榷卖榷买”,实际上就是后世的“统购统销”政策。个人、商户一律不允许从事粮食生意,所有粮食的买卖,全部由朝廷来垄断进行,如有违反者,严惩。

    《宋会要辑稿?食货》中曾有一段关于粮食的记载:“临安府诸县及浙西州军旧来冬chun之间,民户缺食,多诣富家借贷。每借一斗,限至秋成交还,加数升,或至一倍。自近年岁歉艰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约,每米一斗,为钱五百。细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称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过百二三十,则率用米四斗方粜得钱五百以偿去年斗米之债。农民终岁勤动,止望有秋。旧逋宿欠,索者盈门,岂不重困?”

    临安周围等地的chun荒期间,百姓缺粮,多到富户家里借粮。每借一斗,秋天收成之后归还,但要多还数升,甚至要多一倍。而近年歉收,富户之家借米出去就立约,每借米一斗,算钱五百,百姓为了眼前救命,不得不接受这样苛刻的条件。到了秋季大收,此时的一斗米不过才一百二、三十文钱,如此百姓不得不用四斗米来偿还去年斗米之债。宋人都说,农民辛勤一年,就指望秋季,结果到时收帐的天天上门,偿债都不够,哪能不贫困?

    后世有些砖家将过去的富人说得好象一朵花似得,那多少有点扯。不错,这些富人当中的确有很多是靠勤劳致富,他们中间也的确有不少算得上“仁”,但作为整个一个阶层呢?民间早就流传下来另一句古话:“为富不仁”。再加上玩囤货居奇的商人和其他放高利贷的家伙,说他们共同加速了王朝末期整个社会的动荡,一点没有冤枉他们。

    在这件事情上,东一点也不准备客气。你任那些富户、商人玩,他们真的就都是好人?

    虽然陛下的建议又是历代罕有的做法,但陆秀夫和赵与珞并没有提出异议。他们当然都知道,现在是关键的时候,虽然眼前还有些难,但毕竟和行朝刚到琼州时相比要好多了,这个时候,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挺过去,一切就好办了。

    苏景瞻在这中间也提出了部分解决之道。邓光荐到翁州传达了朝廷的诏令之后,身在前方更了解情况的苏夫子觉得有点不妥,他上书朝廷进言:虽然宋军在两浙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粮食(整个元代,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要远远高于北方地区,在它的中后期,江南等地仅仅通过海运,一年运往北方的粮食就达到了三百多万石),但翁州目前招募百姓众多,按朝廷的规定执行,眼前可以应付,但将来粮食的缺口太大。他认为,与其以后朝廷要花钱买粮食,还不如给新来的百姓些钱,因为琼州、流求的百姓实际上可以部分以鱼类为食。如此,新来的人可以自己从渔民手中买鱼食用。因此他建议将每人发百斤口粮,改为给粮七十(宋代的一斤为633克,七十斤实际上相当于后世的90斤),朝廷另给每人钱一贯。

    这个苏夫子在奏章里还言道:宋军在沿海的行动,连抄掠加兑换,已经弄了大量的铜钱,再加上有众多抄掠来的东西向外出售,朝廷的收入肯定不会少,行朝现在拿出个几十万贯钱出来,应该能承受得住。

    陆夫子与老赵一见这打得贼jing的小算盘,自然是拍手叫好,苏夫子的建议立刻就在朝堂上通过。

    陈宜中和邓光荐的礼部人等也有事做了,在朝议中,他们再度被赋予了到海外收购粮食的使命。这个时代到哪粮食都是第一战略物资,为了确保能购得粮食,陛下咬着牙提议,让他们带着部分景炎至宝出去。说这话的时候,哪个穿越者心里在滴血:咱的大洋啊,nainai的,将来一定要想办法给抢回来。朝臣们也是一脸的舍不得,但怎么办呢?

    刘师勇和杜浒实际上是知道这些情况的,刘老大严令宋军继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