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谢真的不太懂军旅,他领兵迎敌,使前锋呼曰:“谢提刑来。”咱估计后世罗贯中等人书中的“某来也”就是学老谢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妙的是吕师夔拉开阵势,阵前和老谢叙叙旧,先来一段舌战,再接一场割袍断义,如此最后无论谁胜谁负,这场战斗都将成为千古之佳话。但吕大帅太没品位了,他一点都不配合,上来就she箭。“吕军驰至,she之,矢及马前。”
老谢手下多是民兵义勇,哪经得起人家这样打,老谢一战败走安仁,再战失信州。等端宗即位,“以谢枋得为江东制置使,进兵饶州,”但老谢实际上已没有力量了。“时枋得败走,已不能军。”
但老谢不愧为忠骨之人,他与文天祥约定:“宰相努力在朝,我等努力在野”,他始终活动于闽浙皖赣的边界地带,联络义士,图谋配合文天祥勤王,恢复帝国江山。但文天祥的兵败被俘就义,?山之战的大难,使他的jing神支柱就像杜浒一样几乎崩溃,他ri披麻衣朝东痛哭。
“枋得乃变姓名,入建宁唐石山,转茶坂,寓逆旅中,ri麻衣蹑履,东乡而哭,人不识之,以为被病也。已而去,卖卜建阳市中,有来卜者,惟取米屡而已,委以钱,率谢不取。其后人稍稍识之,多延至其家,使为弟子论学。天下既定,遂居闽中。”
即使是到以算卦为生,人家老谢还是没有收钱,只留了点米而已。老谢的夫人李氏落入敌手,有北元的官员看上她的姿se想强迫她为妻,李氏自杀。
谢枋得的名气太大了,他高低还是无法幸免。至元二十五年,福建行省参政魏天?迫使六十多岁的老谢前往大都。
福建行省参政魏天?见时方以求材为急,yu荐枋得为功,使其友赵孟?来言,枋得骂曰:“天?仕闽,无毫发推广德意,反起银冶病民,顾以我辈饰好邪?”及见天?,又傲岸不为礼,与之言,坐而不对。天?怒,强之而北。枋得即ri食菜果。
二十六年四月,至京师,问谢太后?所及瀛国所在,再拜恸哭。已而病,迁悯忠寺,见壁间《曹娥碑》,泣曰:“小女子犹尔,吾岂不汝若哉!”留梦炎使医持药杂米饮进之,枋得怒曰:“吾yu死,汝乃yu生我邪?”弃之于地,终不食而死。
名士风流,他们有很多事的确做的不好,但这种风流是后世的名人能做到吗?后世哪还有什么名士。
当然,在我们这个已经被改变了的时空里,老谢没有死去。宋军在?山胜利的消息,还是慢慢传到了建阳,特别是泉州之战,更是震动了整个福建地区,老谢闻讯,他千里跋涉步行赶到沿海,最终找到一条船跑到了琼州。
东还是非常看重老谢的,这样的典范和楷模你不重视,你还怎么笼络人心?只是这朝廷里的位置多已有人,他一直没有想好怎么安排老谢。听了老谢的话,他眼珠子转了转,回头对谢枋得说到:“谢爱卿言之有理,朕一直再想,朝廷的国子监也该恢复了,学子们如此荒废学业,实在是不妥啊。”
闻言,大臣们均点了点头,跟随帝国的学子不少,可是现在都没事做,朝廷到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他们。不过这国子监的祭酒,可也是比较显赫的一个位置,从宋代设立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之后,国子监就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有点像我们后世的教委。
东看向了陆秀夫:“老师啊,朕有个提议,您和大臣们可以商量一下,朕以为这国子监称之为国学院好象更合适点。”
大臣们听了都楞了一下,小鬼头又来事了啊。但陆秀夫却隐隐猜测到,陛下这除了要安排谢叠山之外,很可能他在张弘正面前所提的几个问题,怕是将来都要让这个国学院来完成了。他猜得没错,在后来的南北学术论战中,南方的领军人物就是老谢。
他的宝贝学生接着说道:“谢爱卿,朕想让您担任这个国学院的院长,您看如何?”教育天下,首先就要用忠义之人来教育,难道教出来的个个都是见风使舵的家伙就好?不提忠义,哪是扯淡,后世的企业老板都不干。
谢枋得躬身回道:“臣义不容辞。”教化天下,也是道义所在,这可不是随便哪个人就能干的,这是一个重任。
“各位大人,朕的意见是,这些书分成三个部分,国学院里建个书阁,书籍中的大部分放在哪里,我们要让每一个臣民都可以前去研习。”古代的藏书阁历代都有,宋代国子监里的书也不少,但它们都只起到了藏的作用。藏书只有让每一人都能看到,才能真正有益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在这上面,中国古代是有缺陷的。这个缺陷造成的后果,是知识的垄断,而知识的垄断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
东转过头来看了看边上的张德:“张将军,武学院里也要建一个书阁,另一部分书籍就放在哪里,要让军中将士都能前去观看,明白了吗?”
张德一挺胸:“臣明白。”宋军出动前,苏刘义告戒张德,务必要加强对陛下的安全保护,他现在是只要陛下一出去,那就形影不离。
剩下的一部分,当然就是兄弟咱的了,咱当然不能全要,哪不合适。“老师,赵大人,这皇宫里也建一个书阁,恩,朕看就叫皇家书院吧。”
大臣们一听,小鬼头又折腾新花样了啊。但是这还没完。
………………………………
第八十九章 教育与民政
( )回到了朝堂上,帝国的大臣们还在猜测,小皇帝开口了:“各位大臣,朝廷要教化天下,首先就要从这里做起。// //琼州和流求现在有了那么多的百姓,他们中很多人都拖儿带口有孩子,朕希望这些孩子都能上学。”
这点大臣们没人反对,教化天下本来就是圣人的理想,但他们也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陛下的打算。果然,小皇帝接着说道:“朝廷要在琼州和流求两地多建立学校,让孩子们上学,学子们可以到哪里当教习,朝廷给他们俸禄,这俸禄由各位大臣来议定。”
这帮学子你就是给了他们地,他们中不少人也是租给别人来种,既然这样,你们就为咱的教育大业做点事吧,至少你们还能向孩子们灌输点忠义之心。
陈宜中、杨亮节、谢枋得等人互相看了一眼,他们异口同声地回道:“臣赞同。”
但小皇帝随后的话就又有点出格了,因为他说道:“诸位大臣,朕希望不仅男孩子都必须上学,女孩子也要让她们上学。”
中国的家庭传统是男主外、女主内,孩子出生后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母亲对幼儿的影响最大。从教育上讲,母亲的教育作用甚至要高于父亲。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就有个好母亲;帝国另一个死难的重臣陈文龙,在福建兴化被俘之后,坚贞不屈,也是绝食而死。他的母亲当时被关押在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
母亲在教育中的地位非常非常重要,很多中国古代的名人身后,都有一个杰出的母亲。咱这是在从教育的源头抓起,就是从胎教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必须滴。
宋代以前的中国社会并不像后世所想象的那么封建,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图中可以看到,淑女们哪个时候经常露出一点香肩,只是到了后代的明清,才变得淑女们把脚露出点来也成了天大的事。
宋代开始的时候,社会习俗同样也没有那么严酷。唐婉和陆游分离后,再见面也没见当时的人说啥,唐婉也没有来个什么一女不侍二夫,赵士程不仅没有因唐婉是改嫁就嫌弃她,更没有因前情敌在,就故意找茬,相反他还善解人意地让这两人待了一会,要不凄美千古的《钗头凤》怎么会写出来的?不过就是程朱理学出来后,世风开始有点改变,元明清三代更是强化了这种趋势。
后世这些儒生们的脑袋也就是糨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不出花样来了,改找女人的碴,实在不行了干脆将她们的脚都裹起来了。女人们个个颠着个小脚走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哪身体素质能好?她们的身体素质差了也就不说了,可是婴儿的体质就容易造成先天不足;再加上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智力低下的人生出来孩子,从优生优育的角度上讲,整体智力也就难以提高。一代一代下来,人的总体素质只见下降没见提高。这帮鸟人对东亚的这个民族犯的事大了,后世“东亚病夫”的帽子,与这帮鸟人不是没有关系。
虽然宋代士大夫的观念还不像后世哪样,但对陛下所言,大臣们还是觉得过份了。在男尊女卑的世俗传统下,古代女子也有不少读书的,但她们的读书,一方面主要是在家里,另一方面是为了“通文达意,应变随机”(讲白了就是讨男人喜欢)。而陛下现在竟然要女子上学,他们面面相觑。陈宜中开口说道:“陛下,这不妥,前朝未有先例,而且这有伤风化。”
“陈相,女子读了书,她们将来可以从小就教化孩子啊。朕不是要她们和男孩子们一起上学,而是单独上学。”哪个穿越者又开始忽悠了。
“谢大人,国学院要建女子学院,专门教育女孩子,就从琼山府开始,朕自会恭请太后亲任院长。”咱没想一步到位让所有女孩子都能上学,什么事都是先有开始再有以后,不急,咱慢慢来。咱要先搞一个女子贵族学校出来,把谦良温恭、知书达礼、小鸟依人的好传统给保留下来,免得后世尽出些什么野蛮女友。不过太后哪里,怕是要好好琢磨一下怎么去忽悠,这才是比较头痛滴。
好家伙,你花样越来越多,还把太后都抬出来了啊,太后会同意?大臣们都转了转心思,老谢也眨了眨眼,不知所措,但他们也并没有再表达反对的意见。大臣们其实想的远啊。
东如此做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哪就是给杨淑妃找点事情做,东他自己神经过敏,老觉得背后有人盯着。要转移目标,更要善于转移视线。其实后宫里现在又有多少事情?就算人家盯了,也是太后关心皇帝。只是他没有想到,当他和杨淑妃讲了这个事之后,太后竟然很快就答应下来了。而且这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子贵族学校,更是首先就建立起来。
陆秀夫和赵与珞在这个过程中没怎么说话,他们对小皇帝已经是见怪不怪。但他们考虑的就比较多,他们可是管朝廷花钱的,朝廷的财政实际上现在还是很紧张,在相互看了一眼后,老赵开口说道:“这建立学校的花费,陛下的意思是……”
“朝廷出,学费也全免了。”东小手一挥,很有气魄地说道。咱一定要贯彻圣人义务教育的思想,好的规矩咱更要保留。自孔子开创平民教育以来,历代还没有哪个像后世那样,让百姓在教育上花费那么多钱。花了钱不说,您再看老师的素质,不少孩子进校先被让填个表,写上父母是干什么的,这都打得什么主意呢?孩子受到的影响能好?其它老百姓有意见的事就更多了。
一方面整个社会抱怨世风ri下,一方面教育体系在培养投机钻营之辈,你永远也不可能改变社会的现状,这不是恶xing循环是什么?整顿社会风气首先就要从清理教育开始,你不从源头上抓起,那没用。偏激一点,有些砖家叫兽也没有资格进行抱怨,他们更应该念两个字:轮回,是他们首先放弃了自古以来好的传统。
您别怪咱对后世的有些砖家叫兽有意见,就他们,还提什么儒家传统、师道尊严,拉倒吧,孔圣人都在地下哭泣。
东还在哪里意气风发,大臣们早嘀咕了:败家啊,朝廷状况才有点好转,你就这样折腾,虽然教化天下很重要,但现在这时机不对啊。他们刚要发表意见,小皇帝抢先开了口。
“老师、赵大人、谢大人,这个学校,要一个一个建,不要急,朕提议每月建一个或两个。”什么事情都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大干快上哪的确不是时候。
大臣们这才松了一口气,一个月建一两个学校问题还不大,他们一致表示了赞同。其实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建学校速度是很快的,而且朝廷的花费并不太多。中国传统上的重教,更不要说这是在文风鼎盛的宋代,使得每一个地方都极其重视这件事。各地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多学校是立马就建起来的。
“老师,赵大人,诸位大臣,关于琼州和流求百姓的民居,朕以为朝廷也要考虑。”好么,小鬼头今天有点兴奋,不成你又要给百姓免费盖房子?哪就不是朝廷所能承受得了。
“朕看这琼州总有风灾雨灾,想必流求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