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了这个旨意,陆秀夫、赵樵等人都略微皱了皱眉头。
“太医局”、“医药局”就是个名头,改改其实无伤大雅,反正这样的事,陛下也不是头一回。问题是,过去的太医局属于朝廷太常寺名下,它所服务的对象,是宫廷和达官贵人,并且这些御医,也均为医官。现在不仅要让他们搬出朝堂,而且还让百姓也享受如此特权,这事就来得有点大,也让他们措手不及。
帝国陛下则看了他们一眼,淡淡地说道:
“依朕所见,朝廷已有的医官,实已满足宫中和朝臣们所需且有余,既然如此,与其让他们闲在朝堂听差,何不让他们也为百姓诊治?如此,既可惠及百姓,也体现了朝廷仁爱之意。”
听了陛下所言,陆秀夫和赵樵相互看了一眼,随即赵樵迟疑地问道:
“陛下,医官在外,宫中若有急,……”
东摆了摆手。
“赵爱卿,宫里每ri轮流安排一、二人来当值,以备应急之需即可。何况太医院还可设立在皇宫近处。”
“至于为百姓的诊治,朕认为,太医院可以适当地收取些诊金。具体如何,由你们和太医院共同来拟定。”
医疗资源有垄断,咱当然要从现在开始逐步来打破。
说实话,兄弟我真想一步到位,无论皇室、还是官员,人人诊治均收费,尽量贯彻平等。但有些事情真不能急。
咱已经剥夺了有些人的一些特权,近来的动静更有点大,这样的“小事”就应该放一边,先把医院推出来,以后再对付。
其实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医疗资源相对社会需求的缺乏和不足;资源上更存在浪费。只有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才是王道。
---------
说句闲话,后世共和国在医疗体制上存在的,怕仍是这些问题。一旦积累,尤其是进入老龄化之后,很难说问题不会更大,实不可不早做预备。
---------
不管怎么说,在经历了内藏库一事后,赵樵对官家还是有几分敬佩之意的。何况眼下他的说辞又如此冠冕堂皇。故此,陛下的话音一落,他随即就应道:“陛下圣明,臣自当附议。”
而非常了解他好学生的陆秀夫,虽也有小小的敬意,可心里面却冒出来了另外四个字:“以医养医。”
只不过他没有想到的是,当景炎十三年户部被拆分为“财部”和“民部”后,很快官家就下旨:将原本隶属于太常寺的医药局,划归民部管辖。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到的是民生,这就是民部的职责,理应由他们来统管。在这时代,咱再弄个什么“卫生部”出来,那就真的太过了。
随后,在太医院的基础上,他再度于兵部下旨:“军中设立军医院,由荆湖都督府率先试行。”并委派了太医院两位jing擅伤科的御医,前去担任了正、副院长。
时代的特点,尤其是人才的缺乏,真的对东很多“大计”形成了极大的限制,这就是他早早实施帝国教育计划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他同样还认为,有限制并不等于就不可以做。相反,现在的试行不仅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且还能为将来起示范作用。所以他毫不犹豫地就在军、地两方面均展开了尝试。
换句话讲,在这时代建立一个正规医院也并不复杂,中医里面同样有骨科、伤科、妇科、儿科等分类,事情不是不好办。
帝国陛下亲临军中医院,更一进入即下旨:“所有人等,于此地一切免礼。”并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前来看望军中伤病的将士,对军中士气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他前所未有地仔细查看了每一个地方,不仅对正在将养的将士好言抚慰,其后对他钦点的两位院长更不吝美言。
然而,当他离开所谓的军医院之后,脸上却露出了慎重。
“少傅,陈爱卿,朕当初裁撤厢军,如今看来是否不妥?”
闻言,张世杰和陈羍相互看了一眼。
我们说,东这家伙的确在厢军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因为宋代的厢军,其职能相当于后世的辎重部队,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正规的后勤保障部队。
实际上,在后世共和国早期的军中编制里,仍然能看到它明显的影子。过去所谓的铁道兵、工程兵等等,他们担负的职能就与宋代的厢军基本类似。
共和国的这些军人,为我们这个东亚之国的发展,实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严格来讲,禁军过去的作战,地域不超过一省,时间也并不太长,且多有水运之利。在一定程度上,自身的补给输送问题就显不出来。但当更深远距离的作战出现时,它就必然浮出水面。
首先发现这问题的是文天祥,因为在“经略西南”的过程,尤其云南作战中,宋军的作战距离长度超过了两个省,时间跨度还很长,这就让军需的输送暴露出了问题。
没有了厢军,失去了水道之利,宋军自身的输送能力就有限。而尽管也采取了雇佣民夫,可由于整个行动的过程包含有chun耕、夏收、夏种的农忙季节,百姓多不愿意,应募者就大为减少。
身在前方的宋瑞,为此想出的临时xing解决方法,一是要求归附朝廷的贵州部族提供支持,也即禁军拿出钱来购买他们的粮食等物资,二就是令其中的一些部族派出人力参与输送。
但从更深层面、朝廷理应完全掌控,以及将来四川作战,多山、蜀道难的特点上来考虑,他就在事后上书陛下,阐述了自己应恢复厢军的理由。
诸葛孔明出川作战的几次经历也是写在纸上,身为兵部尚书的文天祥对此早已烂熟于胸。所以他立刻就发现了某些潜在的问题。
东这个废才当然不是什么“神”,他也不可能什么事全都想得那么周全,但他对宋瑞的意见绝不会不重视。因此,他才有对张老大等人的这一问。这也是他亲临鄂州的原因之一。
在如今的行朝地方官员当中,陈羍绝对属于能力出众之人。这位夫子的能力,甚至都让曾经和他“共过事”江淮军、如左大等人的敬重。正因为此,东在和陆秀夫商议过后,再度将他调任更重要的鄂州太守。
当下,在听了陛下的垂询后,他首先回道:
“陛下,战乱过后,百废待兴,百姓收拾家园尚且不及,理应休养生息。或者左近可以不论,但让百姓远离,不仅强人所难,实未能体恤民意。依臣所见,朝廷要想做到安民,自当恢复厢军。”
陈老夫子这是在委婉地批评咱了啊。
不过他讲得也是实情,无论如何,荆湖南路等地刚经历过战乱,还未及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朝廷的“经略西南”计划就在一定程度又让当地百姓陷入战事,的确是急了点。当然,这也是没办法,兄弟我现在也必须要抢时间。
陈羍讲完之后,张世杰才沉声言道:
“臣也以为应恢复厢军。”
张世杰不愿就此多话,除了谨慎之外,是他清楚,这个心思莫测的陛下亲临鄂州,绝非仅仅是为了一个所谓的军医院或厢军。
********
明天在下再上一个附录。抱歉。
更多小说最新章节请 或直接访问 。
………………………………
第二百九十章 附录
----中医与现代医学
这里想讲点个人对中医和西医的浅薄认识,首先申明,中医的书在下只断断续续看过一点点,完整地看完其中的一本都谈不上,更不敢说有研究,西医就更是门外汉。高品质更新就在如有不妥,务必见谅。
如果我们梳理世界上所有的医学理论,在当今的医学领域内,存在有两个相对完整的医学体系,一个是所谓的西医,也可以说是现代医学;另一个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中医。
恕在下见识浅薄,真没有发现还有第三者。可能世界各地的人群中,也有一些过去流落下来的其它医药知识,但它们远比不上上述两者系统与完整。
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形成,大约是建立在解剖的基础上。也就是外在的人,通过对另外一个人开膛破肚(开开玩笑啊),逐步了解了人体内部的皮肤、内脏、血液、淋巴、大脑、神经等等的组织构成。
它总体上的特点,是对人体从“外”向“内”的认识。
在这过程中,现代科学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或工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就不可能形成现代的医学体系。
比如说,仅仅是少了一个显微镜,许多西医的东西就无从谈起,您说是不是?
那么,在没有这些技术手段和工具的情况下,人类能否也建立一种完整的医学体系呢?答案就在我们中国的中医上了。
中医与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个人的看法中,它来自于某种由“内”向“外”的认识。高品质更新就在
也即:它是某个人、更可能是很多的某一类人,不假外人,先经过自己对自己身体内部的某种体察或了解,再推及相同的他人,一代一代反复积累,方才建立起来。
这样讲的主要原因是,中医里的五脏六腑之说可以暂且放在一边,毕竟古人也可以“开膛破肚”,但它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人体的经络系统,就很值得后人琢磨。
只要针灸疗法有效,后人就不得不怀疑所谓的“经络”真的存在。
问题是,后世外在的技术手段都那么先进了,依然对此不甚了了,没有这些技术工具的古人就更不可能从外部发现这些人体内部的奥秘。
所以,对它的了解,一开始理应不是建立在由“外”对人体内部的认知上。
当然,这其中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有“外人”向我们的古人进行了传授。只不过这个“外人”既然对人体能认知到如此细微的程度,想必其它的东西也并不在话下,可“他”为什么单单传授这些,而不将别的也讲出来?是否因他觉得这些认知才最重要、也更深奥?
从中医最古老的典籍《黄帝内经》来看,它的出现,理应与古代修真之士的修真行为有关。
(《引子》里所引用的《黄帝内经》那段话,其内容实已经暗示了这点。)
或许从更深一点的层次上讲,无论是“修真”这种行为、还是中医的理论,都是符合我们这个东亚之国文化中某种“内敛”、“内省”特征的。高品质更新就在
对于古人的“修真”行为,后人不应轻易地否定;就是所谓“气功”中的“气”,也不要现在就立刻下断语。
因为当世界顶级的物理学家依然在绞尽脑汁地寻找充满宇宙空间的“暗物质”时,很难说作为宇宙中一个“微粒”的人,自身也有着类似于“暗物质”的“气”。或许我们祖先中的杰出者就早已发现,身为万物之灵的人,是能够直接体察到它们的。
还是把有些结论或事情放到以后,毕竟曾经轻易地否定、结果反在以后被证明是谬误的事例,于科学上屡有出现。
当然,对于世人中所谓的“大师”就要认真鉴别。
至少像兄弟我这样,眼睛已开始浑浊、有着红丝、且瞳仁的黑白更不似童子如此分明,整天想着荒yin无耻生活之人,是与什么得道高人远沾不上边的。
古人的记载也早已表明,那其实是一条相当艰辛、且充满危险的道路,不是什么人就能随随便便成就。
中医“由内向外”的这个特点,使它对人体自身具有某种更细微xing的认识。这种细微xing的表现,在这班门弄斧地举个例子,就是中医里的名医,对同一种疾病,针对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药方,剂量仍稍有不同,
西医则不是这样,兄弟们也都熟悉这样的标签:“一ri三次,每次两片”、“幼儿减半”等等。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就抹杀了相当多个体存在的差异。
故此,说中医的jing微之处与西医相比,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并非完全是一种夸大。
也正因为此,世人要想成为中医里的名医,难度是很大的。
中医“由内向外”的特点,还使得它一开始就体察到季节、气候、包括其它外在环境的变化对人体状况所造成的影响。
简单的例子就是:气候变化时,气压低,人们会觉得闷;yin雨天气,有关节炎的人关节会疼。这种关联xing真的不能否认。
由此,中医除了在医治上对此加以考虑,且十分注重调节人体自身以应对这些外部变化。
讲了那么多中医的好话,千万不要误解为是在排斥、抹杀西医或现代医学的功绩。中医当然也存有很多缺陷,你比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