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206章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06章

小说: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我当然知道,如果把所有的事情全怪罪到军中这也是不对的,但该“训诫”的,还是要拉下脸来“训诫”。

    兄弟我包得了十年,可包不了百年;就算包下了百年,也包不了千年啊。

    刘师勇、茅湘等众将一挺胸:“末将明白。”

    宋瑞张开了口,但帝国陛下却没有让他说出来。

    文帅哥啊文帅哥,兄弟我今天说这番话,多半还主要是说给您这个帅哥听的,只要你真的能明白就好,表不表态其实没必要。

    “文相,朕近来常想,不同于水师战船在水面上,拥有数量可观的霹雳炮,步军野战军械的威力仍颇有不足。”

    这年代陆上运载工具的局限,已经决定了笨重的火炮运送极为不便,再加上它发she的速率低,所以禁军步军就更侧重于易于携带的“震天雷”。

    “但假如能将霹雳炮制作成单人可携带,单人即可cao作,且禁军人手一个,即使威力有所降低,将士们在战场上列阵一起施放,其结果会怎样?”

    就让咱最后一次暴点料,从兵器的要求到阵前用法,都给你们提个概念。至于以后,就真的要看你们了。

    听了陛下的话,宋瑞忽然像被定住了一样。

    刘师勇、高桂等人先一楞,随即眼中都露出骇人的jing光。

    宋景炎十三年,兵部的众人的确是有事做了,而且他们的事情还真不少。但有事做的并非仅是他们,还有着户部和工部,因为“他们的陛下”要对帝国的军工体系下手了。

    东在这一年的上半年,先向工部下旨询问:“朝廷各军械作坊近期的月产若何?”

    这其实并不是多大的事,可当工部将具体的数额奏报以后,他却再度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如历年算下来,朝廷生产的各种军械,其中之每一件,究竟花费若何?”

    好么,这个旨意一下,工部的众人顿时有点手忙脚乱。

    可陛下却有点不依不饶:“若工部难以确知,可与户部共同查证一下。”

    接到上述“圣旨”,赵与珞和王德既费解、也均在内心里有点揣揣,因为陛下的“垂询”,似乎颇有“核检”的意思。于是这两人就一起去见了陆秀夫。而陆秀夫也不知道他的好学生究竟“圣意如何”,结果在陆夫子的带领下,他们三人共同觐见了陛下。

    东要这两组数据的目的,后世的兄弟们基本上都能猜出来,但让我们还是先从宋代的实际情况来看。

    宋代官府的作坊,已经大致类似于后世的官办企业。它的每一“作”,都有“作头”。您完全可以将他看作是车间主任。

    各作所产的军械,官员既会进行“抽检”,上面也都有“作头”以及制作工匠的姓名等等之类记号,以便分清责任。

    至于其中的工匠,基本上采取的是雇佣制。

    (当然,强行征调的成分也很多,前面所引用的“刷人匠”,“刷”这个字,过去就有“搜括”的意思,而“搜括”可不是什么好词。)

    工匠除了工钱,还可以领米。其中手艺好的工匠,工钱更会高一点。

    实际上,作为古代高级技工的工匠,他们是不缺乏生计的。过去的老人常说:“要学点一技之长”,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这个事。

    老话其实都是很有道理滴。

    宋代官府作坊的另一个特点,是民匠的工钱要高于军匠,而且很多时候,差距几乎达到两、三倍。因为除了军械生产,它还有个满足上层所需的、专门生产ri用品和奢侈用品的文思院,规模更大,有三千余作。其雇佣的工匠人数,您可以想象。

    朝廷强征的待遇,看起来有钱有米,其实并不足以养家糊口,这在《宋会要》中有记载。北宋时还好点,南宋就曾发生过大规模工匠逃亡事件。

    所以您绑了别人来,给了工钱还给他以及家属们田地,这其实都是应该的。

    因为军匠的待遇过低,是太祖时期的器械jing良,到宋仁宗在位时开始变得颇有滥制的原因之一。

    东固然准备让有些东西让民间来制作,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眼下真正处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朝廷的作坊。

    而这个废才自然通过后世也知道,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相对来说,管理的模式就变得更重要。好的模式不仅有利于规模的扩张,还能够挖掘本身的生产潜力;不好的模式,规模越大,反而变成一种浪费。

    因此,他要对大宋的军工作坊开始下手。

    面对陆秀夫、赵与珞和王德的询问,他解释道:“老师,二位爱卿,朝廷扩军在即,而军械生产现在远不能满足此种所需,朕深以为忧。”

    “所以,在看了工部的奏报后,朕准备采取以下做法,即:以朝廷上岸这段时期为限,取各工坊每月所产之均数,以此为参照,与各作坊作头立约。”

    “今后,凡各作坊月产合格军械有超出这个参照者,超出部分,朝廷另给赏钱。至于没做到这个参照标准的,同样也要相应地扣减工钱。”

    “不知三位爱卿以为如何?”

    咱现在不过就是把后世的承包责任制给端了出来。而在一个主要依靠人力的时代,也只能从发挥人的主动xing上多着手。

    听了陛下所言,赵与珞和王德都盯了陆秀夫一眼。

    陆君实啊陆君实,你的宝贝学生又要来事了啊。

    陆秀夫可没管这两人的眼神,他低头来仔细思索了一下,然后回道:“陛下,臣以为此策可行。”

    老赵和王德腹诽归腹诽,但其实都知道,陛下如此做法,这是在“诱之于利”。以目前行朝刚上岸将要面对的局势,能多生产一些军械的,还是应该多生产些。

    因此他们也说道:“臣并无异议。”

    不过老赵接着又问了一句:“陛下,这个赏钱如何给为宜?”

    东差点就翻了他一个白眼。

    这样的“小事”也要咱这个当皇帝的亲历亲为?不行,该让你们做的,就应该由你们来做。

    他说道:“户部和工部,再加上兵部,先共同拟定一个条例,并细化到每一作,包括各铁场。朕随后自会审核。”

    从事情上来讲,只要拥有过去的数据,拟订一个大致的条例并不难,但这时候的陆秀夫、赵与珞和王德也很难预计到这个新条例在以后的成效。

    因为随着它的颁发和实施,不仅工匠们的干劲大增,同时还由于产量和质量上都要兼顾,更在以后刺激了工匠们在许多生产工艺上进行了改进。

    陆秀夫他们已经明白了第一道旨意的真正目的,但陛下第二道旨意背后的打算,这个狡诈的小子不仅当时没说,而且还坚持要让户部和工部一定要共同弄出来。

    东的目的他们是不会太高兴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它部分涉及到东将推行的军需采购制度。
………………………………

第二百六十四章 临安

    ( )临安,东南都督府临时官署。

    苏刘义和他的本家苏景瞻都看着未来禁军新军服的样衣沉默不语。

    宋军于景炎十三年年初的东下,其实速度非常快。他们的进兵路线主要为两条:

    一是苏刘义领军出福建、进两浙,临安为其主要目标。

    它实际上是当初行朝从两浙地区败退福建的一个反向进军。

    另一路则是凌震指挥的翟国秀和刘浚所部,在水师的配合下由鄂州沿江东下,直扑建康和镇江府。

    这个线路也等于是重复了伯颜东下的老路。

    当初参谋院策划时就认为:江南东路和两浙路为朝廷故地,禁军在那里的活动就一直没断过,再加上军情司和苏刘义又都打了很长时间的埋伏,新附军基本上军心已散,因此此次宋军的东进,出现大的、激烈的战事可能xing并不大。

    但为了稳妥起见,他们仍然命陈吊眼的第五师部分主力再度移军至福建,以便随时给予东南都督府以支援。

    参谋院的这个策划同样表明,当所谓的都督府设立之后,宋军已初步形成了新的相互支撑、相互支援体系。

    苏刘义一返回福建,立刻召集了凌震等将领宣读了陛下和参谋院的命令,随即他率先出兵。翁州水师为配合步军的行动,战船全体出动,彻底封锁了水面。

    新东南都督府的众人同样士气高昂,翟国秀、刘浚、王道夫、周文英等人更有些迫不及待。

    在兵部已设的几个都督府中,谁的地盘最大、也最富裕?当然是咱的东南都督府。

    既然陛下交给咱了,没二话,要赶紧抢下。你没见荆湖都督府的人都有点眼热?

    当然,苏大督军在出兵前也严厉地重申了军纪。

    “本将临行之前,陛下和文相都曾特别交代,江东、两浙均为朝廷故地,此次禁军杀回去,不同以往。若是军中有人敢违抗军纪乱来,折了朝廷和兵部的脸面,务必即刻送他上军事法庭,当众严惩。”

    他冷冷地扫了一眼众将。

    “本将本无须提醒诸位,军纪乃军中所有人共同拟订,军事法庭判罚又为众议。任何违抗军纪者,届时都莫怪军中翻脸无情。”

    众人当即“咔”的一个立正:“请都督放心。”

    “苏大都督”进兵过程的确很顺利,“开门”迎接他的人也实在是不少。而且冥冥之中,仿佛就注定了他是范文虎命中的“克星”。

    事实上,当初在和新附军的人会面时,即便没有陛下的旨意,苏刘义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范大帅的蔑视。

    “在下作为过去吕文德大帅府上之宾客,始终以为,吕帅当年的名声被两个人给败坏了。其一是吕师夔,另一个就是范文虎。且不提背叛朝廷,仅讲吕文焕身为其亲叔和亲戚,被围襄阳五年,他们二人却不思全力相救,坐看其受困,如此之人,说其不仁不义,就没冤枉他们。依在下观之,他们均死有余辜。”

    客观地讲,这番话假如是从其他人嘴里说出来,其效果远不如由苏刘义来说。因为“苏先生”过去是吕府的上客,很多事情他都清楚,他来讲就更“义正辞严”。

    只不过如此一来,所谓的两浙大都督府不仅人心彻底散了,范文虎变得越来越孤立,而且他的结局更是所有人早已心知肚明。

    苏刘义肯定不会对范文虎“留情”,这个帝国陛下嘴里的“苏黑手”,当年连杜浒这样的功臣、世家子弟都敢杀,范大帅就更不在话下。

    换句话说,昔ri元军东下,范文虎曾经“望风送款”。而现在宋军东下,他的手下也同样来“望风送款”。这只能讲应验了后世道上的哪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宋军拿下临安等地本为预料中事,但东和陆秀夫等朝廷重臣更重视的,是要将整个东南地区尽可能平稳、快速地纳入到帝国新的体制当中去,因为这对以后恢复帝国的经济实在是太重要了。

    为了保证这个“平稳过渡”,东和朝臣们在事先的商议中决定,鉴于范文虎的两浙大都督府就在临安,苏刘义在拿下后,应先坐镇那里,直至完成新俯军的整编,一切安定下来,再移驻建康。

    而且苏刘义还被东赋予了另外一个使命,即:协助文官推行朝廷帝国新的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

    一个是东心目中的朝廷“换衣计划”,也就是行朝将按面值兑换北元在江南留下来的宝钞。

    从帝国自身来讲,恢复江南之后,肯定不能再留用北元的货币,如此必将导致国家币制上的紊乱。但如果就此让北元的宝钞成废纸,这又相当于使江南百姓手里的财产经受一次不应有的损失。

    所以,为了保证市面上的平稳,故此朝议决定:在民间以三月为限、全面兑换北元的宝钞,而且就按面值来兑换。

    东和陆秀夫、赵与珞等人也都贼jing明。朝廷兑换了北元的宝钞,并不是没有用处,杜浒的军情司现在就在北方活动,把这些宝钞全交给他们,正好物尽其用。

    在这个非常时期,涉及到如此大规模兑换货币的事情,动用禁军维持必要的次序,并保持一定的jing戒,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

    这里面要说明的是,历史上的忽必烈其实也实施了同样的举措,至元十九年,北元在江南“以钞易铜钱,令市舶司以钱易海外货,……”

    历史的另一个记载是:“至元十四年,禁江南用铜钱。是年,ri本遣商人持金来易铜钱,许之。”

    (哼哼,只要是咱们的好东西,有些人从来就不会不惦记。近期的有些事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