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玄幻电子书 >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

第202章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第202章

小说: 轮回之帝国的历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哥的确“狠”,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强化“理算”,他还奏请大汗准许,又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征理司”。

    《元史》中曾记载:自立尚书省,仓库诸司,无不钩考,先摘委六部官,复以为不专,乃置征理司,以治财谷之当追者。时桑哥以理算为事,毫分缕析,入仓库者,无不破产。

    尚书省成立后,桑哥很快就认为朝廷六部的官员查帐不得力,于是他就另设立了“征理司”,专管朝廷过去“遗漏的”钱粮追讨。在“理算”的过程中,更给别人的帐目算到了骨子里头,追帐追到了别人倾家荡产。

    前面已经说过,桑哥在中书省历年经手的项目中,都能找出“小小的茬”,那么其它地方和其他的人,自然也就更不在话下,

    客观来说,这位“圣僧”在历史上弄权的确不假,这里面实际上是忽必烈的纵容。而“检核”一事本身,却未必不对,因为老忽当政期间的官员并非都是好人。

    新、旧两个《元史》版本中,就没有明确提出任何一个在桑哥的“检核”下,被追讨、“破产者”中有谁是冤枉的例子。

    桑哥最后和阿合马一样,后来遭到了主要以蒙古大臣为首的官员攻击,其实已经足以说明有些事。

    忽必烈之所以允许桑哥设立“征理司”,怕是在他眼里,这也不过就是过去的“钩考局”。话说回来,桑哥这位“圣僧”发现的问题越多,老忽更觉得成立越有必要。

    从内心里讲,安童极不喜桑哥,因为他们本就属于两路人。但桑哥的“检核”结果,却又让他说不出什么。

    如果是在另一个时空的历史中,他身为当朝丞相,事不能做,管事也不能管,彻底成为他的大汗朝廷框架中的一个摆设。他的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这恐怕也是他在年仅四十九岁时,就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忽必烈让他专注于另一件事,这其实对他来说已经相当于某种jing神上的解脱。

    但是,对琼州所行规制的了解和研究,并非给安童带来的仅仅是震惊,还有着他在朝堂上重新获得的话语权。

    因为桑哥掌权以来所采取的做法,一为“改换币制”,二“核检”。前者解决的是“钞法虚弊”,后者处理的是“国用不足”。

    “核检”取得的效果是,查出天下隐漏的钱粮,使之重新回到朝廷的国库中。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到,它眼面前的效果极为明显,可以暂时大举增加朝廷的收入。

    而之后呢?假如这些增收用完之后,国用仍然不足又如何?

    快是快了,但不可持久。这就是桑哥的死结。

    这是由于,在真正更关键的朝廷增收上,桑哥并没有拿出什么像样的举措。

    历史上的桑哥,仅仅掌权三年后,自己都不得不在忽必烈面前承认:“臣恐自今难用此法矣。”

    过去的安童无法抗衡桑哥,更失去了在朝堂上的话语权,是他拿不出办法来解决北元的问题。可现在有人将办法摊在了他面前,他还让着桑哥?

    安童要想真正了解琼州规制的奥秘,就不能不找一个对过去的宋廷、以及江南非常清楚之人。但他同样找来了叶李,这是由于过去他和叶李曾有交情。

    历史上的叶李,在宋亡之后曾想遁迹山林,是安童派人找到他,并附信劝他留下。所以严格来讲,他入北元朝廷,真正的保荐之人是安童。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假如他不敢得罪桑哥,就更不敢得罪安童,因为现在是蒙古人当家。

    以叶李的脑袋,他其实是很能看出一些事情的,可也只有在安童的面前,他才会变得更坦率些。这是由于,不讲其它,他们也都彼此认为对方是真正的儒林弟子。

    面对安童的征询,叶李说道:“丞相,说实话,只有看了琼州的规制之后,在下才真正明白,何以他们能在哪个蛮荒之岛站住脚。”

    安童真的很慎重:“先生不妨直言,这里绝无他耳。”

    “在下已细细琢磨了琼州之制,他们的做法其实也有脉络可循。”

    “他们首先改换币制,其实质,是使铜钱变轻。”

    事实上,虽然第一次见到“龙币”的时候,叶李也吃惊于它的jing致,但他随即就认为,琼州的做法,不过是使钱“轻”了而已。

    从实际重量上讲,你现在的一贯也与过去的一贯铜钱没法比,所以叶李有这看法很正常。

    “但这却使他们有了钱。”

    安童眼中有光一闪。这里面的道理,他就算再笨,也一点就透。

    “钱轻之后本应物重,但以琼州蛮荒之地,他们却并没有像大都这里物价腾然,原因在于粮食的榷卖榷买。”

    叶李轻叹道:“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食不变,天就塌不下来啊。”

    安童大震。

    他、包括忽必烈、桑哥等所有的人,之所以在这上短路,是因为直到此时,这个东亚之国、包括世界各地的历史上,罕有在粮食上“榷卖榷买”的做法。可它的功用,对于眼前的大元朝是何等的重要。

    叶李接着说道:“但如此仍不足以说明他们何以能满足国用,且以偏僻之壤养那么多兵。”

    他看了看安童。

    “这就是他们哪个所谓国债的妙用了,因为通过借钱,它可以解朝廷一时之需。而他们的宝行,更集了天下之财。”

    虽然没人给叶李上“圈钱伟论”课,但以他之聪明,他还是很快就能猜出,国债和宝行都是为了解决用度不足问题。更何况,以他的见识,不可能不知道广南和福建等地有宋帝国过去最大的钱监。

    所以,他至少能合理地推断出,只要琼州控制了福建、广南,在掌握了这些地方的钱监之后,琼州足以偿还所谓的国债,以及支付相应的利钱。

    作为一个对江南、对宋帝国比较了解之人,叶李的确是很能看出很多事情。

    从另一个方面讲,自古以来,所有战争的双方其实都在相互学习。只要你摊出来,别人不可能不琢磨。

    罗马人就曾以汉尼拔为师,chun秋战国时,也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she。至于后世,制度、做法上的模仿,更在世界各国中是家常便饭。

    “琼州之措的妙用,丞相万不可不察。”

    叶李在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因为到了此时,他在内心里已经承认,自己是远不如文天祥和陆秀夫的,特别对于文天祥。

    叶李和文天祥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他们当初先后都得罪了权臣贾似道。宋瑞这个状元公被迫致仕回家,而他作为当时的太学生被流放漳州,直到贾似道败亡之后,才分别被起用和放回。

    不提宋瑞在朝廷危难之时的种种义举,仅仅是这个经历,叶李讲宋瑞果敢、有担当,就不是他的吹捧之言。

    当他看了琼州这些胆大包天的举措后,的确认为它们主要来自文天祥和陆秀夫两人的策划。在他的看法中,宋瑞胆大,陆君实稳重,只有他们两人共同设计,这些异乎寻常的举措才能完整的出台。

    但是,他本已在朝廷危难之时,表现就不如宋瑞和陆秀夫,而眼前的这些规措,明白归明白,他自己非常清楚,根本就不是他能想出来的。这就让他内心里的自负,受到了严重打击。

    叶李没有提田赋之制,是他很难相信这个大元朝真能实施,所以他根本不愿多说。只不过他离开安童的宅院时,心情真的有些萧索。

    但他的所言,的确给安童带来了更强烈的震撼。如此就导致了他迫不及待地求见了大汗,极力建议尽早实施类似于琼州之策。

    忽必烈其实知道安童突然变得激进的原因,他淡淡地问到:“你见过叶李了?”

    安童并没有隐瞒,他也清楚,有很多事情你是瞒不过大汗的。

    “是的。臣为了琼州的规措,曾向叶李再度征询。”

    在叙述了叶李所言后,他也叹到:“臣以为,文天祥和陆秀夫这二人,实不愧为天下奇才。”

    听了他所言,忽必烈闭上了眼睛,然后说道:“伯颜有眼,却无珠。”

    安童沉默。

    是的,的确可惜了,如此大好的人才,已经送上门来,却让他们又飞走了,且今ri还给这个大元朝带来了远超他人的威胁。

    宫殿里一时陷入平静。

    良久,仿佛在闭目养神的忽必烈说道:“粮食一事,还是让桑哥的尚书省来办。你继续给朕细查琼州的做法,特别是国债和宝行,务要细致。”

    当帝国大汗再度睁开眼时,哪里面有厉se一闪。

    “朕授权与你,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

第二百五十九章 真正的高人

    ( )叶李的确是有才的,问题是他并不清楚,在琼州所有规制的背后,还有一只邪恶的“黑手”,所以,他也绝对不可能知道很多事情的真相。

    事实上,如果仅仅是论钱的多寡,即使是陆秀夫、文天祥、赵与珞等行朝最核心的大臣也不了解,自“他们的陛下”推出新的币制后,流亡的宋室已经不太会出现严重的“缺钱”情况。因为到现在为止,这个新的钱币之制仍只用了还不到一半。。。

    很多人都知道,后世共和国所发行的钱币,是以“一元”为基础货币,上有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下有辅币五角、一角、五分和一分。“一元”以上为纸币,“元”以下、包括“一元”,为硬币。

    它其实是在著名的“十八块八毛八”上改进而来的。

    也就是,共和国立国之后,它最初真正定型的货币发行制度,是由“十元、五元、两元、一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两分、一分”这十个货币单位所组成。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又进行了改进,取消了“两元”、“两角”和“两分”,代之于“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这三个货币单位。

    (喜欢收藏钱币的兄弟们注意了,n年之后,真正宝贝的怕是“两元”、“两角”和“两分”,因为它们可能再也不会有。)

    而宋和宋以前的历代货币,它们的基础货币应当是“一文”。如果用后世的货币和大宋来对比,则为:十贯、五贯、一贯、五百文、一百文、五十文、十文、五文和一文。

    这里面实际上的含义就是:后世用十个货币单位,来行使了一万六千六百六十六个铜钱的流通职能。

    东改动币制的真正目的之一,是要借鉴后世的做法,将大宋的货币改为以“元”(百文)为基础单位来发行。

    因为在他的反复评估中,他认为,这个经改进后、以“十元、五元、一元、五角、一角、五分、一分”为单位,且“一元”(包括一元)以下均为硬币的货币发行制度,是最适合时代要求的。甚至完全可以说,它既容纳、又兼顾了大宋过去的“铜钱”和“会子、交子”两种货币发行体系。

    至于“二十元、五十元和一百元”这三个货币单位,以时代的实际情况还用不上,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

    可以告诉您的是,行朝的状况仍没有被逼到位,真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那小子立马就将“五百文(五元)和一贯(十元)”给整出来,绝对不会犹豫。

    如此,行朝以新的本币——“龙币”为基础,拥有的货币量将是过去以“文”为单位的铜钱百倍以上,足以满足这个时代的战争所需。

    只不过当初行朝所拥有的弹丸之地和人口,再加上新、旧铜钱的不断地兑换,仅仅是他在硬币上玩的手脚,已经将有些事情应付了过去。

    东为了和已被百姓厌弃的“会子、交子”以示区别,固然暂时没有端出“五百文(五元)和一贯(十元)”的纸币,但他的路子,按后世的话来说,仍然是“超发”货币。

    而“超发”货币肯定会导致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也就是琼州同样会出现“钞法虚弊”问题。因此,他首先控制粮食,稳定物价;其次发行国债和推行“宝行”,以求更合理地利用已发行的货币,并降低行朝发行新货币的需求和速度。

    但上述举措,其实仍不足以解决他所面临的“钞法虚弊”问题。

    (您千万不要被这小子忽悠了。)

    因为“钱”作为人类发明的一个“量化社会财富”的工具,它数值上再多,也不过就是数字。

    就算是黄金,它也一样,关键的时候它是能穿、还是能吃?真有人吃下去,那是他在求死。

    “钱的多寡”有时候是一个伪命题,如果它不能与一个国家实际拥有的财富相匹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所带来的仍然是通货膨胀。

    历史上的战争期间粮价暴涨,除了它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