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杯雪 >

第52章

杯雪-第52章

小说: 杯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寒轻剑击刺,随流逐势,竟也不太弱于岸上。赵无极的一棍退出,水沙变色,更是增了岸上他不曾有的威势。

赵无极本已有充分估计,猜测这少年恐非自己能打发得了的,但也是至此才知究竟有多么棘手。他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袁老大这下有麻烦了,忧的却是怕自己缠他不住。他原要引骆寒水底一战,以为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没想他会逼得自己用上齐眉棍。棍在水中,翻江倒海,势虽惊人,却难持久,时间长了,如何及得上骆寒之一剑轻捷?

赵无极心中正在后悔,猛见骆寒一式击来,颇似青城剑术的一招“天外飞仙”。他这一式趁着自己适才一棍带动的水流,更增迅疾,难遮难避。赵无极便猛一吐气,使了招“齐眉案”,一手握棍尾,一手扶棍首,平平挡去,倒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慨。

他这齐眉棍本是大内之宝,太祖御制,坚韧非常。他挡开这招,就把那棍用两手一掰。这一掰,那棵“齐眉棍”竟被他弯成了弓形。然后他的守势“齐眉案”已变为“矢射天狼”——一个貌似裹朽的老者于冬十月的长江水底,前足弓,后足蹬,左手如持泰山,右手如抱婴儿,吐气开声,竟以棍为弓,将水为矢,向骆寒射去!

他的手一松,就如弓弦之释,他这次射出的不是箭,而是水流,是气。骆寒只觉一股大力涌来,竟是生平所未见的一招凶势,忙一手划水,连连后退。但赵无极这一招已尽全力,何况含忿出手,其速如涌,其势若崩,骆寒退已退不开。他一咬牙,剑在身下,猛地一抽。剑本无鞘,但他这一抽,似很用力。他拔出这一剑后,就倾尽其力,向来势劈去。如果他向来势正中劈去,剑轻棍重,他只怕当场受伤。但骆寒之九幻虚弧之宗旨就在以一剑之劲疾,避实就虚——只见好骆寒,身子只来得及斜斜一避,手中剑却把涌来之水波一分为九,自偏侧处劈去。这一劈如迎浪而上、弄潮钱塘,实际却是避其实、导其势、侧其力、以就其虚。那水波被他一剑分别分成一成与八成,劈为两截,只有一成向骆寒胸中撞去,其余九成直向江面涌去。

向骆寒撞来的虽只一成,但骆寒还是觉得四肢百脉俱是一痛。然后,一热一麻;赵无极也好不到哪儿去,他这全力一出,体内气息已乱,一张口,喝进一口水去,登时五脏如绞。但最吃惊的还是江面。那被骆寒导开的水流在江面猛地爆开,挟赵无极数十年苦修的“鼎鼐功”之力,如水入油锅,炸响黄昏,端的非同小可。江面本正有一艘小渔船捕鱼而归,船尾是个三十多岁汉子,船中坐着个小女孩,正在坐着弄鱼。后面的想是其父,正在摇桨。那小女孩这时忽见到水面上有个骆驼,不由大大好奇。她不认得此物,江南之地本有“看到骆驼认作马肿背”一话,嘲笑人无见识,那小女孩这时也就是这般好奇,叫了声“爹”,伸出小手就向那骆驼够去。

谁想,这时小船与骆驼之间猛地涌起一个大水球。这水球来势之奇,出水之迅,不只那小女孩骇住,连她父亲也傻了。然后就觉那小船猛地一振,那骆驼也哀鸣一声,都受到一下重击。

这还不止,然后那水球猛地一爆,如银河乍泻,雪瀑初崩;有似九万天兵初战罢,惊醒玉龙百万;还如水晶宫里梦魂惊,耸动碎琼当空。白驹乱窜,素羽缤纷,好在那势道没对准小船,多半还偏向那骆驼,那骆驼凄鸣一声,那么重——五、六百斤的身子也不由一荡一涌,连头带脑沉入水底,一时起不来,想来受了伤。小女孩正靠着船边,船又小,本就重心不稳,怎禁得这一下?受力一激,猛地翻了!

小女孩惊叫一声,已经落水,她父亲也被船荡起,先被自己的浆砸昏了,又被扣入船底。小女孩只有哭叫道:“爹,爹。”

大变突来,本会点水的她一连呛了几口水,昏昏沉沉眼看就要沉下去。

骆寒在水底看到花布衫一闪,然后见到水面一乱,惊觉不好。他不顾胸口疼痛,双足一挺,已浮近江面。他先看到被扣在船底的汉子,一把抓住他腰带,伸手把他从船底扯了出来。然后骆寒带着那汉子露出水面,才看到那小女孩儿。小女孩离他也不过四五尺远。他收了剑,健臂一划,已到了她身边,那小女孩儿闭着眼还在哭喊“爹爹,爹爹!”

骆寒伸手揽住她,撮唇一啸。那骆驼已重浮在水面,却直喘粗气,闻声便向他游来。骆寒见驼儿行动迟缓,就知也受了伤,不由更怒。将那汉子放在驼背上。小女孩受了点内力,气息已紊乱,晕了过去。骆寒看看她的脸,只有以唇渡气,要救醒那女孩。他片刻之间无暇上岸,只有在水中急救,一驼三人一时都向下游飘去。有一刻功夫,那小女孩儿才苏醒过来,一睁眼就看到了一张淡褐色的十分清俊的脸。只见他一身黑衣。天上落日已尽,只余霞彩了,此时,似所有的霞彩都集在他瞳子里,才会有那么亮与烫。

小女孩觉得象是一梦,骆寒对她笑了笑,不欲她马上就醒,要她睡着好定定心;同时也不想她看清自己,就点了她的昏睡穴,把她也扶在驼背上,拍了拍那驼儿的头,叫骆驼载她们父女上岸。

那骆驼听话泅向岸去。骆寒一回头,就见赵无极也冒上水面来换气。骆寒忍不住怒道:“你乱伤无辜,又伤我驼儿,却待怎样!”

赵无极已又冷静下来,哈哈笑道:“这里江面船只太多,小老儿用过了力,伤了无辜,实在不好意思。骆小哥儿,你有种,可敢和我找个无人的地方较量较量?到时,我输了,喊你那骆驼喊爷爷,以为赔罪。你若被我困住,可要好好答应我三件事。”

骆寒还未答他,他已不等回话,自向下游游去。

骆寒看那骆驼已把那父女二人送向岸边,双眉一剔,身子一窜,就顺水追踪而去。

过了有一刻,那小女孩儿才醒来。醒来时,余霞已在天边褪去最后一丝残红。她茫茫地睁开眼,见爹爹还昏卧着,自己旁边却有一头鼻息咻咻、湿淋淋的骆驼。她头中一昏,不由又晕乎乎的了——实不知此情、此景,此余霞、江岸,包括刚才在水中看到的那张脸,究竟孰者是真、孰者是幻,又抑或她还是在梦里。

第九章破阵

耿苍怀见那骆驼不断对水嘶鸣,心下纳罕。他跃下沙洲,走到那骆驼身边。那骆驼把他盯了一会儿,似认得他。耿苍怀也觉这牲口颇有灵性。忽然那骆驼一口咬住他衣襟,向前拖了一步,然后松开,下水向前泅去。

耿苍怀急于知道骆寒下落,顾不得衣湿,也跟着下了水。一手挽住那骆驼的尾巴,随它前行。只几步,那骆驼就游向山壁间。——山壁下的水流本急,对平常人来讲横渡是件难事,但如何难得住那骆驼与耿苍怀?天太黑,到了那山壁底下,耿苍怀才发现那山壁间居然有一条石缝,缝不大,仅容一人通过,一股溪流就是从这里注入长江。耿苍怀暗想:不会是骆寒与赵无极一路水战,被赵无极引进这里了吧?

这时那骆驼不断低嘶,似示意耿苍怀进去。耿苍怀一看才明白,那石缝过小,而骆驼的前胸太宽,挤进不去,怪不得它在沙洲上焦急万状。

耿苍怀吸一口气,虽知里面只怕也是崎岖艰险,但他一向急人之难,拍拍骆驼颈项,还是一头钻了进去。

那石缝里水颇深,还格外凉。虽刚入十一月,已有冰寒彻骨之味。耿苍怀一路上溯,两边石壁多生青苔,滑不留手。直泅了有一里许,前面忽有枝叶遮盖,虽然在黑暗中,望去尽是深色黑影,耿苍怀却已猜到要见天了。

果然耿苍怀拨开那树丛,就见这条石隙已尽,面前视野一宽,竟是一个山谷。耿苍怀一愣,已觉出赵无极只怕是有意引骆寒到此。才一出水,耿苍怀就觉出谷中有人。他立即屏息静气,借水流的淙淙声向前潜行。沉沉夜色中,只见一块块大石散落谷中,那条水流分成数道从大石间穿过,在细小月光下微微泛着光,象是几条在暗夜中一闪一闪的缀银细带。

水击石上,其声清泠。耿苍怀借一块大石掩住身形,然后才向谷中打量去。却见这谷颇为奇怪,内宽外窄,成一梨形,而且好象是一个死谷。谷中一块大石挨着一块大石,大的方圆径丈,小的最少也有千余斤重,都散落在这山谷里,漫无规矩。仿佛洪荒之前仙人在这里下的一盘棋,局残时,棋子散乱,仙人已杳,只留下一块块大石让后人震惊。

然后,耿苍怀才注意到这些大石此刻雾气隐隐,似有章法。仔细一看,却似一个阵图!然后他才看见在外围的一块大石头上,正坐了个黑影。别的看不清,只觉那人衣着短小,头上挽了个小小的髻,发髻已颇散乱,他坐在大石上的姿态也不轻松,而是相当紧张。黑夜中他似没有睁眼,因为耿苍怀也没看到他脸上一对瞳仁的反光,但见他的耳朵不断在动,似乎练过“天耳通”的功力——这么黑的夜,原是不需要睁眼了。

然后耿苍怀才注意到他双手的十指似在不停地在抖。耿苍怀运足目力仔细看去,却见他那双手不是在抖,而是在掐算。耿苍怀耳尖,已远远听他喃喃道:“阳始于亥,阴始于巳。冬至日在坎;春分日在震;夏至日在离;秋分日在兑。四正之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气,余六十卦。封主六日七分,八十分日之七,岁十二月,封以地六,候以天五……”

只见他口里念念有词,耿苍怀也不知他在念些什么。忽那人一抬头,仰首看天,大叫道:“是时候了”。说着人已如飞般跃起,掩入那大石阵中。先在东首找到一块有半人多高的石头,向东推了有二尺。然后,连翻带转、身形连动,又一连翻动了数十块小石头。

他也似在赶时间一般,生怕慢了一瞬。耿苍怀已明白这是个石阵。他刚才念的话也好似有一些出自《周易》。耿苍怀虽略读过两本书,但《易》理艰深,对之望而生畏,也就从未想过去研读。这时见这大石阵及那人的作为,似是这石阵排布分明要上干天象、下借地利、加上那一人的人谋——坐在大石上的筹算,才能成形。其间繁复惊人,只怕威力非小。耿苍怀心里暗戒:自己可不要陷身在这石阵中了。

他从来行走江湖,经过阵仗不算少,却也没见过这么大的石阵。他于五行数术之学更觉得迷离恍忽。只见那阵内有些大石头之大,怕不有好几万斤,看那人搬那几块小石头已累得气喘吁吁,想来那大石也不会是他布就的,必是天生如此。但其中有些大石摆放之奇,匪夷所思,只怕也非天成,必属人为,看来定有前代奇人布阵于此。只不知是何等高智大德,才能布出这么一个百灾万变、气象独具之石阵来。

耿苍怀忽一拍头,想起石燃似提起过“破阵图”三字——难道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石坡?

他想起从小学艺时就在师父口中听到过一句口号,叫:

大石坡上大石翁,多少英雄困其中?

大石坡上大石响,但见仲春草木长;

大石坡上乱石流,一代才人不自由;

大石坡上语如钟,廿九高手逝随风……

难道这里就是那个传说中的遗迹?

——相传于本朝伊始,太宗年间,天下已定,武林中却出了一位不世出的英雄。他名叫归有宗,字必得,少具夙慧,长逢机缘,修为勤苦,巧合连连,竟成为一位绝顶高手。后来,因缘际会,他与太宗皇帝偶然邂逅,一见心许,此后两人私交甚笃。虽然一在庙堂,一在草野,一贵一逸,却不以身份见疏。

一日,归有宗见太宗皇帝面含忧色,不由问其原由。太宗皇帝答道:“此时天下虽定,但朝廷之上,拥兵者重;草野之中,也不乏英雄。朕颇识武技,虽不如贤弟精擅,但也觉天下之大,豪杰辈出,得此便是如虎添翼,却得其心却恐生祸乱。所谓兵者为凶器,此辈岂肯尽甘雌伏而终?他日必为天下祸乱之始。何况此时天下虽定,民心未安,中原疲敝,怎再禁得住这一场乱象?我日夜忧虑,正是为此。”

归有宗是一位大豪杰,当时大笑道:“皇上,我看你太多虑了。朝廷之上,有你坐镇,谁敢反覆?至于江湖之中,还有我在,也不信他们能翻出天去。”

太宗答道:“唉,有你我在,自然还好说,但到了子孙辈呢?我赵家之后,都是生长于承平,他们到时怎镇压得住?至于江湖之中,你也不能长命百岁,何况你又不肯收徒。即使收徒,也不知徒儿佳否?待你我百年之后,天下更当如何?如有变乱,苍生又苦了。”

归有宗闻言动容。据闻那位前辈于是发愿,既然兵者为凶器,他就要销尽天下之兵!他说到做到,与太宗相约,各理一摊。其后太宗创立府兵制,削尽天下兵权——倒置干戈、覆以虎皮;放马南山、不复输积。而那位前辈也穷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