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灵山 >

第386章

灵山-第386章

小说: 灵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法之人。”

梅振衣:“人间论。不能仅以修为高低法力深厚相较。譬如我已证金仙。却不敢在先师孙思面前论修为成就。与这位韩愈先生也是如此。”

徐妖王:“能梅人如此评语。看来他绝不简单。你们慢聊。我喝我的茶。”

梅振衣一喝茶一边以请教的气对韩愈道:“贫道少年时曾读前辈真人孙思的《会三教论》深以为然;今日又听先生“舍利无非冢中枯骨”“有万之师道”等语。亦有感念。但先生之言若不解真意者闻之似有互悖。又如何看待前人会三教之说?”

愈连忙摆手道:“韩某一介书生。道长切莫以先生称之。·…会三教之学。为今人所用。择其可师之处阐微。为后人所鉴。··但后人不因赞道而升仙供佛而成佛捧儒而通圣。反之亦然。若执此。莫说会三教之论。哪怕会百教之论。亦无所的。”

梅振衣笑道:“先莫谦虚。有一言可证。可师我。然孟子有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请问先生何解?”

韩愈:“患在“好为”。非在“师”。人之过在耻师学。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此为此为君子之行。前人留荫于后世。而后来者的之省于身心。不学之思之。之。行之。进之益之。则事无所成。”

“韩。你在芜州氏家读过书吗?”邻的徐妖王突然转过身来。问一直没说话的韩湘。

“你认识我?是的。在梅氏家已就学三年。”尽管是陌生人。韩湘仍很有礼貌的回答。

“省身心**调摄。你应该学过喽?”徐妖王又道。

韩湘不无遗憾的答道:“此为梅氏私学。我能就读梅氏私已是沾荫。欲求却未的传。”

所谓“省身心**调摄”。就是梅振衣所创“三十六洞天”丹道的前六层洞天显学。后来梅应行结合祖师爷孙思所传的“省身之术”加以改进。更适合未入修行门径的普通人习练。作为一种平日调摄身心的养生之法。若是资质悟性上乘。从道可窥入修行|径。到那时就需要上师指点了。

然而听韩湘的语气。梅家后人有藏私自重之意。韩湘在梅氏家中没学到。

梅振衣当年让弟弟庭立家。使族中子弟能读书当然是功德善举。一家之善不可能尽庇芜州。他是给当的的各大望做个表率。随后芜州各大望族只要有条件的。纷纷效仿梅家立了家。其中条件最好当然还是梅氏家。

梅氏家教的不仅仅是文章经卷。还有当时各种经济律法数术之学。请了很多位专门的师。以当的条件。就算家境不错的人家。自己也很难请来这么多老师。韩湘非梅氏族人虽能入梅氏家。自然是沾荫。

但“省身心**调摄”应是公开显传。梅家后人私自重不是梅振衣本意。也不可能是梅应行指使。梅应行如今年纪不小了。身为梅氏家主不可能亲自照看家日常琐事。这是下人们的过失。但也是他的疏忽。

这不能责怪梅应行的师父李元中教导的不好。当年孙思门下的梅振衣自己也有疏忽。被程玄鹄先生点醒。

梅振衣立即化出显形分身悄然前往菁芜山庄。教训儿子注意立下家训。往后不要再出这种事情。本尊法身还坐在原处陪韩愈叔侄喝茶。听韩愈道:“韩湘。人立于世自省身心。非止此徒。·…然此道非专利营生技艺。而是修养身心显学。。。自重之举殊无必要。我等不可责之。莫效之即可。”

梅氏家不外传“省身心**调”。在韩愈看来殊无必要。但也不能责怪人家什么。他是告诉韩湘。自己不必去效仿。

韩愈又朝梅振衣拱手道:“道姓梅又是当的人。我此言若有失敬之处。还望见谅!”

梅振衣赶忙还礼:“生所言甚是。有何失敬之处?……不瞒二位。贫道就出自芜州梅;。这一卷《省身心**调摄》是传世显学。即有缘就赠与湘子。否则我有违先师教诲。”

梅振衣随手取出一本卷册送给韩湘。韩湘推辞不过。连声称谢收下。喝完茶韩愈叔告辞离去。徐妖王笑道:“韩湘疑心了。迟早要回来找这间茶肆。”

梅振衣须道:“寻来。便有缘法。”

应愿问道:“师父收了这间茶肆。我们还要去赶集吗?”

梅振衣微笑摇头:“此来已有收。你也不必再随为师四处游逛了。回山!”

……

回到正一三山随缘小筑。知焰见到梅振衣的第一句话:“恭喜你了。证悟又有进益!”

梅振衣:“你怎么看出来的?”

知焰:“这些日子你一直若有所思。在芜州一带游少年时故迹。今日回山面带微笑若有所的。我怎会看不出来?你究竟证悟了什么?”

第六卷:子非鱼 354回、童心不识来归路,浮生初见三梦峰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诵出无量光的三句偈语,摇头自言自语道:“这是青帝断缘自斩前一瞬的遗言,似欲解我心中大惑,而我思悟良久终不可得。今日偶遇韩愈先生,问论古今之道,忽然明白了另一件事,原来青帝所说的就是‘不可得’三字,那么就不可得罢!”

仙家妙语声闻中讲述了今日在文昌乡路遇韩愈叔侄的经过,知焰笑道:“韩愈与你有道缘,韩湘与你有仙缘,而你今日明了不可得,此番来芜州,还要停留多久?”

梅振衣:“不必太久,正一三山会后便离去,以我今日修为,来处去处尚不可得证,那就于立足处修求。”

正在这时,有两位“长辈”到访正一三山,没有惊动晚辈弟子,但龙腾、鱼跃、双全、秋水、应愿、阿斑、金蟾、玉环等人全部迎到齐云峰下。将这二位迎至山中的结缘草庐,还未来得及去随缘小筑禀报梅振衣,梅振衣与知焰已经亲自登门了。

来的是张果与星云这一对神仙眷侣,张果早已历天刑成仙,这么多年以来除了参加天庭东海一战,一直在乌梅山庄陪伴星云,如今儿子思恩早已长大成人,连孙子辈都有了。这一世总算没有白等,星云终于修至世间法尽头,历天刑超脱轮回。

星云超脱轮回没有在仙界驻足,与张果一道来正一三山找梅振衣,结缘草庐中相见,梅振衣自然是一番恭喜。

先聊了乌梅山庄的近况,思恩现为庄主,而梅五中的后人也开枝散叶,成了一个世外桃源似的所在。梅振衣心中清楚,那里应是千年之后的梅家原。在自己幼年大梦中,共和国四十年(公元1988年),有一个婴儿戴着句芒之心出现在梅公河滩。

青帝在封台上抛下句芒之心砸中了梅振衣,竟若无物穿过的金仙地身体,消失于无边玄妙方广世界不知何处。

青帝断缘自斩的前一瞬,振衣灵台中就似听见了他的一番话语:“在这一刹那,终于看透你,以我全部的神通法力,此刻这一瞬玄之又玄不可思议大神通,和你开个玩笑,也帮你一个忙,否则你很难求证金仙极致境界,难解来处、去处。”

究竟是什意思?他已看透梅振衣那一场大梦,或者清楚千年之后句芒之心会出现在何处?是看清楚还是他故意如此,将句芒之心扔到了那个时间地点?

千年之后地个夜晚。真会有那么一个婴儿出现在梅公河畔吗?假如没有。梅振衣还会有那一场大梦吗?若没有那一场大梦。自己所经历地一切……似乎会有所不同。但天上人间地发生地事情也可能不会改变。

至少有一点梅振衣很清楚。:己不是在梦中改变了世界。

这段时间梅振衣一直在思悟这些问题。但以他地修为见知尚且回答不了。今天才忽然开朗。青帝遗言就是“不可得”。明确地告诉他回答不了。那么就不用去勉强回答。不必去空想。于立足处修求便是。

众人又聊到张果与星云打算去何处驻足清修。张果想带着星云一起去昆仑仙境无名山庄陪伴梅振衣。梅振衣却说不必。

仙界当然比人间好。身心存在状态是完全不同地概念。仅用仙灵之气充盈、逍遥自在之类地语言是形容不出来地。超出人间美好山河所蕴含地一切。实际上也无法形容。要让梅振衣自己选。他也愿意在仙界清修。有必要时才会下界行走。

远离天庭二百年不得涉足。确实是一种惩罚。道侣知焰、提溜转、弟子刘海。随梅振衣一道下界也是应为。而张果与星云不同。虽然张果自称老奴。但梅振衣一直把他当做长辈待。对星云地态度也是一样。

晚辈有过,让无关的长辈陪着受罚,于情于理于缘法都说不通。梅振衣劝阻道:“钟离师父在天庭辟东游谷洞府,仙家来往事务还需有人协助,请二位去天庭关照,我最放心。……但此去之前,我想托张老再回乌梅山庄一趟,帮我办事。”

梅振衣取出青帝所赠的打猴鞭交给张果,并私下交待了一番话。第二天,张果带着打猴鞭赶回乌梅山庄叫来儿子思恩,秘嘱一番,并留下了打猴鞭。做完这些,张果带着星云飞升仙界,而梅振衣并未立时离开芜州。

……

回芜州看望嫂侄并游历散心,年轻的韩愈再度远赴长安,韩湘在青漪江边目帆远去。见天色还早,韩湘没有立刻回家,想起了那天在文昌乡路边所见的茶肆以及茶肆中奇妙地几人,心有忽有感念,于是赶往芜州郊外的文昌乡。

韩湘的记性非常好,他清晰的记得茶肆所在的道旁有一株香樟树,枝的形状都似印在脑海中。但到方一看,树还在,可原茶肆地所在却是一片水塘,长满青翠荷叶与粉蕊莲花。

韩湘愣住了,他早就猜测此地有玄机,但证实之后,仍然感到震惊与意外。他没有失声惊呼,(炫)恍(书)然(网)间却有几番朦胧的喜悦,就这么傻傻的站了半天。

身后有路人经过,脚步声沉重异常,就似从地面传入身心的敲击,将韩湘从恍惚中震醒。回头一看,一位黑面大汉从西边走来,虎背熊腰身材甚是魁梧。韩湘迎上两步,很礼貌拱手问道:“请教这位大叔,您是本地人吗?”

“算是吧,你有什么事?”黑大汉说话声若洪钟,震得人耳膜嗡嗡响。

韩湘下意识的退了半步:“请问这处水塘,是何时、何人开挖?”

大汉扫了水塘一眼,又有些奇怪地看了一眼韩湘道:“天雨汇流,此塘天成,无人开挖,只是你看见了。”

韩湘张了张嘴还想再问,一转念间却没有多说什么,施了一礼道:“谢过,打扰了,您请!”

大汉见他不再问,反而不走了,饶有兴致的看着水塘问道:“莲花荷叶,能见大千世界否?小子,你在找什么吗?”

咦,这大汉话里有话,难道此地地玄机?韩湘不禁抬头仔细打量,懵然间又吃了一惊,张口结舌道:“你,你,你,我见过你吗?好生眼熟!”

大汉:“众生回往来,世间过客匆匆,你见过我也不稀奇。”

“不,不,不,芜州城中翠亭庵,门殿原有一座护法神像,上个月重修时才撤去,看见你,我差点以为那座神像下来行走了,简直是一摸一样。”

大汉熊掌般的大手一拍胸脯,瞪眼:“一样吗!你看我是泥塑木胎?”

“不,不,不,大叔然不是,晚生一时失语,请您勿怪!”韩湘赶忙道歉。

大汉沉着脸瞪着韩湘,瞪着着突然露出了笑意。他一笑,东边也有一人笑道:“熊居士不要为难小孩,人家说地是实话。”

转头一看,梅振衣不知何时走了过来,韩湘此时如梦初醒,明白了眼前两位都是深不可测地高人,连忙长揖道:“见过梅道长,请问二位究竟是何方神圣?”

梅振衣一指大汉道:“他叫熊居士,我就是梅道人,不必问我们是谁。你既然回到这里寻找,便是有缘,请问我送你地那一卷《省心身**调摄》,看了没有?”

韩湘:“已熟读成诵,正求甚解,多谢道长!若有缘,还想多请指点。”

“你若真能体悟卷中所述之境,持此卷去齐云观,自会有人见你。若不能,也就不必去了。”梅振衣留下了一句话,同时在韩湘的神识中留下心印。

一阵风吹来,荷叶舒卷,莲花摇曳,韩湘不由自主一眯眼睛,再向四周望去,熊居士与梅真人已经不见。然而他的脑海深处就似听见了一番话,梅振衣不仅留下了修行心印,还向他讲述了天条。

以梅振衣地身份,在世间指引仙缘本不必亲自出面,他已留下正一门道统传承。但韩湘是他自己碰到的,而且质资与悟性都非常出色,所以亲自现身指点仙缘。

……

“这孩子心性很出色,凡人中罕见,既然认出我了,举止并无失常。”离去之后,熊居士暗中向梅振衣赞道。

梅振衣:“我师孙思邈曾教诲,你莫管他是人是仙……这孩子的行止,无意中与之谙合,我很欣赏。



熊居士点头道:“未受惊骇就很不简单,心里明白了之后,并不穷究只是随缘,这更难得了。”

梅振衣笑道:“他若不是这种人,我们也不会这样现身,他也就没有今日缘法。”

……

这年冬至的正一三山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